下书看 > 养子断亲后,带着亲爹妻儿逆袭了 > 第79章 媳妇生了一双巧手

养子断亲后,带着亲爹妻儿逆袭了 第79章 媳妇生了一双巧手

    东西摆好了,许毅却犯了难。

    还差点儿东西啊?

    他眉头皱皱着,让许娘忍不住笑出声,“有啥困难吗?跟娘说说,没准儿娘能帮上你。”

    “得辛苦娘给我打点浆糊。”

    面里倒点热水一烫,搅拌成黏糊糊的,用来粘东西好使。

    不过面在乡下是精贵东西,只要过年粘对联,才舍得弄上一点,四个角一抿,糊上就得。

    那还是今年的事,要是往年,都不舍得买对联。

    许凤仙也挺聪明,乡下能用着的东西都是一把好手。

    炕上摆着各色线头,还要浆糊,她有个猜测,“可是想粘线头?”

    “嗯。”

    许毅想做个类似色板的东西。

    就和裁缝店总喜欢剪上一块块碎布当样子那般。

    他对花样配色有自己的想法,从前怕绣娘用错绣线,成品色彩不好,便用一张宣纸标上一二三四,对照着用线,这样就省的他时时刻刻盯着。

    现在刚好给许娘用。

    这个办法甚至都不需要识字,按照他画的图上标注的数字长得一样就行。

    许凤仙一拍大腿,“那好办,看娘的。”

    她利索下地,没一会端着十来个饭粒进来,“这个比浆糊还省事呐。”

    她给许毅演示。

    大米也是不舍得吃的好东西,线头又那么大一点。许娘把一个大米饭掐成三截,一块一块的按在宣纸上,随后道:“想粘啥颜色你就把线摁上。”她递给许毅一只筷子。

    这个办法可给许毅惊住了。

    不禁有些怀疑,\"能行吗?\"

    等他把线头按上去,等了一小会,还真的粘的结结实实。

    真是长见识了。

    “娘,你太厉害了。”许毅真心夸赞道。

    关于团扇,许毅想做关于24节气的团扇。

    细分之下,每个节气共12把凌布主扇,24把罗布扇,及48把绢布扇。各对应贵夫人,中层夫人,以及普通想跟风的百姓。

    一个月两个节气,一年轮转,不停上新。

    只要名气打出去,后续那些夫人为了面子,都要争抢在前头买到。

    卖家一张嘴,买家跑断腿。

    这种限量的办法,更容易叫人生出优越感,自家做起来也不算吃力。

    第一个自然是立春。

    许毅以“嫩柳抽芽” 为核心图案。

    用木炭笔勾勒出丝丝垂柳,新芽呈鹅黄色,点缀其间,再配上几只灵动的燕子穿梭其中,寓意春回大地,生机初绽。

    背景他选用淡蓝色渲染,仿若春日晴空。

    他标注上颜色递给许凤仙,“娘,你就按照我标好的颜色绣个试试。”

    怕许娘不会画画,不好绣,提议道,“娘可以把花样剪下来贴在布料上,直接缝进去也看不出来。”

    许娘正在对应颜色,闻言笑着应,“不用那么麻烦,绣娘最大的本事就是看着花样子就能绣。”

    确认没啥问题,许毅又出门去。

    做团扇花样重要,骨架,手柄,同样重要,工艺可以简单,但看上去要足够漂亮才行。

    许毅想着,又打开帘子进了屋,“娘,咱村谁会打络子,要手艺好的。”

    许娘惊讶,“你媳妇就会呀,那络子打的比娘都好。”她指着嫩绿色的绣线,“就这个线,她都能给你绕出一个真真的柳叶来。”

    婉宁这么厉害?

    他赶紧去找自家媳妇商量,流苏挂个柳叶才叫配呢。

    半个时辰后,许毅手心捏着一枚柳叶,叶脉清晰,翠色欲滴。

    许毅觉得比柳树上长的更像柳叶,挂在树上,足以以假乱真。

    “媳妇,你的手也太巧了。”

    宋婉宁浅笑着,手指灵动翻转,没几下又一枚柳叶成了型,柔声道:“我从前在家里打络子卖呢。”

    父母有心把她卖个好价钱,不给她寻婆家。

    可她要张嘴吃饭呀,她娘疼钱,便去买些绣线让她绣。

    十个络子能换一顿饭。

    要是慢了就饿着吧。

    她本来就瘦,禁不住饿,每天睁眼就绕绳缠线的,一来二去反而养出了打络子的好手艺。

    从前想起父母,她会恨会怨,不喜欢她为啥要给她生下来遭罪呢。

    她爹总说:“早知道你是个赔钱货,下生就该掐死你。”

    她每次听着这么一句,心口都一抽一抽的疼。

    当时掐死她才好呢,她也不用那么难受了。

    温热的触感落在手背上,她侧眸看了眼许毅,“幸好当时在家学了个手艺,如今才能帮上毅哥儿呢。”

    她释怀的笑了笑。

    苦尽甘来了。

    掌心又多了一个柳叶,纤长的手指好似羽毛般一划而过,痒痒的,许毅下意识的捏了捏,惹得媳妇娇嗔一句。

    流苏坠子和绣面都筹备的差不多了。

    许毅正要和媳妇闲聊几句,窗外突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

    定睛一看,王安和赶着牛车进来,上头还放着一个柜子。

    柜子太沉,牛蹄子每走一步都踩出一个大坑,“哞~”牛声闷响,许毅反应过来,赶紧下炕穿鞋。

    这是送檀香木来了。

    从前的柜子用料实在,木板又厚又重,下面四个突出的腿,防止落下的时候卡到手。

    许远搭手抬下来,许毅估计最少得50斤。

    一斤八两。

    光这个柜子..何必冒险上山打野猪呢。

    王安和解释道:“我昨天没敲掉锁头,所以现在才送来。”

    明明是桩小事,他都得刻意解释一下。

    见许毅没有不乐意,才松了口气。

    木头到了,许毅准备操刀做扇柄,动手之前,许毅怕他后悔,多问了句,“安和哥,你确定舍得?”

    王安和手指轻轻摩挲着柜子的边缘,随后重重点头,“舍得。”

    “那好。按照昨天说好的,先结十两银子的。”

    正欲去找银子,被王安和拉住,他面色局促,“那个,银子不着急,我也用不上。”

    许毅讲究亲兄弟明算账,一码归一码,免得最后因为银子生了间隙。

    当着面截下来一大块,八斤九两。

    他按照九斤结的账,七十二两。

    银子一到手,王安和不觉得高兴,眼泪和断了线的珠子一般刷刷往下掉。

    他一路跑到后山上,瘫坐在爹娘坟前。

    眼泪鼻涕糊成一团,他也不管,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爹..娘..咱家..明..明明..能有银子的。”

    -

    太阳西垂,橘色阳光落在雕花窗框上,张毅才悠悠转醒。

    门外有人来报,“大少爷,绣娘已经准备好了,就等你定花样呢。”

    张毅主动请缨后,张振海便找了绣娘,买了布料。

    至于其他,绣什么,怎么卖,长什么样,全权交给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