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凭实力截胡 > 第188章 韩轼担忧

三国凭实力截胡 第188章 韩轼担忧

    韩明摩挲着下巴,看向郭嘉,正色道:“好了,奉孝,待时机成熟,公达自会接管情报头领之事。眼下嘛,我们还是商议如何防备青州,以及迎战公孙瓒呐!”

    “嗯,主公言之有理!”荀攸点了点头,认可的附和道。

    “那公达可有妙计?”韩明笑吟吟的看向荀攸。

    “攸以为,平原兵马不能太少,也不用太多,一万足矣!眼下袁绍争青州,无暇顾及我等,留一万大军在平原,然后可让张将军招些平原士卒。如此一来,新募的平原士卒守平原将更加卖力。”荀攸沉吟一番,轻声说道。

    “嗯,公达继续!”韩明微微点头,他其实也是有意让张合在平原。

    毕竟眼下就张合合适。

    “平原于我冀州谋青州,乃重中之重。”

    “主公早晚要争青州,而张将军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留张将军在平原,自然无虞。”

    “平原有黄河之险,青州是很难过黄河的。”

    “只要有五千人驻守平原,就算袁绍五万大军都难以过黄河。”

    “乐陵北边是我渤海,渤海物产丰富,兵源充足,可随时支援乐陵。”

    “往大了可以说,渤海与平原已经互为了犄角之势。”

    “不止起到可以两路出兵青州的优势,还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优势。”

    “且袁绍要争青州,麾下兵马偏又不多,根本没时间来谋我平原。”

    “如此,今凭张合将军领一万人马在平原,足以抵挡袁绍。而后再招募些兵马,足矣!”

    荀攸微微一笑,慢慢的说道。

    韩明点了点头,道:“公达继续说。”

    “嗯!”荀攸继续正色道:“至于迎战公孙瓒,还要用到我军暗中训练的骑兵,更要用麴义将军的强弩,同样要用到大量盾兵。”

    “麴义将军颇懂与骑兵作战,迎战公孙瓒,或有奇效。”

    “但与公孙瓒交战,最开始肯定不能首战即决战。”

    “毕竟公孙瓒骑兵太强,若一个不好,我大军被其一战而败,那对我冀州来说绝对是巨大的打击。”

    “故要先谋划!”

    “然后多次与其小规模作战。”

    “如此一来,可大致了解他兵马精锐程度。”

    “此,即便不能胜他,也不至于大败。”

    “待其兵马损耗些,粮草不济时,士气不足间。”

    “寻机与其决战,出其不意使用强弩和盾兵,再配合骑兵,或可战而胜之!”

    “只要胜了,他公孙瓒,必不敢久存于冀州。”

    “如此,我冀州一统,既而......谋划河北。”

    荀攸不紧不慢的说道。

    冀州最合适的目标,便是河北。

    只要夺取河北,将来就算不能一统天下,也能靠富裕的冀州和其他三州虎踞一方。

    等中原有变,然后就能谋划中原。

    河北可不像其他地方。

    中原四面皆敌,还不富。

    益州和江东只适合偏安一隅。

    荆州同样是四面皆敌。

    雍凉和交州的诸侯,这时候直接就没有多少资格可以和其他地方的诸侯争雄。

    相对而言,河北优势太大了。

    这也是他来冀州而后投靠冀州的原因之一。

    于他而言,哪个明主最有机会夺取天下,他便愿意跟随那个明主。

    就算自家叔父也在那位明主麾下也不影响他投靠。

    毕竟,叔父如此大才都投靠的人,肯定不差。

    “哈哈哈,公达真是......我之张良啊!”韩明哈哈大笑。

    荀攸说得他都懂,但还是要称赞的。

    毕竟多鼓励身边的大才,他们才喜欢说计谋。

    “主公谬赞,奉孝以为何如?”荀攸谦虚一笑,看向郭嘉。

    “嘉早说公达之才,胜我百倍,主公,这情报,当早些交给公达呀!”

    郭嘉没好气的瞥了一眼荀攸。

    糟糕!

    荀攸暗呼!

    奉孝本就受主公宠爱。

    只要奉孝说得多了,主公肯定会让自己接手情报的。

    毕竟自己似乎......有点闲啊!

    早知道不提奉孝了。

    果不其然,韩明听了沉吟着,随即淡淡一笑。

    “奉孝身体不好,情报早晚要公达来掌管。眼下嘛!公达可帮奉孝掌管一些情报,待来日,也好接管呀!”

    “诺!”荀攸无奈应道。

    他看向郭嘉,眼中满是嫌弃。

    心中则是腹诽不已,以奉孝那慵懒的性格,肯定要当甩手掌柜了。

    看来自己有得忙咯!

    韩明见了摇了摇头,他看得出来,荀攸眼神似乎在对郭嘉说:你让我感到恶心。

    “嘿嘿嘿!”郭嘉直乐得嘿嘿直笑。

    “渤海郡守之事?”

    “可同田主簿还有沮从事他们商议一番!”

    “嗯!不过......我意让颍川大才掌渤海诸事!”

    “主公英明!”

    ......

    ......

    六月的河间有些炎热,但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让河间各地都凉爽了几分。

    大雨初停,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

    文安县城北门紧闭,就算下着小雨,但高大的城墙上还是有着不少士兵来回巡逻。

    看着城外灰蒙蒙的一片,韩轼心中的烦闷多了些。

    看着旁边风轻云淡的黄忠,他有些佩服黄忠的淡定。

    “子瞻,你急躁了!”黄忠淡淡地扫了一眼来回踱步有些急躁的韩轼,低声说道。

    年轻人,还是有些急躁啊!

    他轻轻摇了摇头。

    “汉升,我......”韩轼停下了脚步,看向黄忠,欲言又止。

    “可是为程将军之事担忧?”黄忠哂然一笑。

    “正是!”韩轼声音有些低沉。

    “哈哈哈,子瞻请看这雨。”

    黄忠哈哈一笑,看着城外的雨,伸手示意道。

    “啊?这......这雨......怎么了?”韩轼好奇地看了一会儿,有些疑惑的问道。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为之奈何?”黄忠摸着胡须,轻笑道。

    “可是......”韩轼眉头一皱,心中还是担忧。

    则诚让自己出来,除了有培养自己的意思外,还想让别人看看韩家也有人才。

    毕竟有权利的地方,就有人争。

    而韩家,必须也要有统兵大将。

    很明显,自己是韩家人,是则诚从兄,忠诚于韩家,忠诚于则诚,那自己能力强不强不说,肯定要培养掌兵的。

    这是一个势力所必要的。

    可称之为嫡系中的嫡系。

    眼下自己只要和他们守好文安,保存住冀州这两万人马,便是大功一件。

    等则诚领大军来这里。

    公孙瓒绝对无缘冀州。

    冀州只要一统,他韩家在冀州的地位绝对稳妥。

    则诚又重军事和人才。

    相信冀州很快便能强大。

    只要自己稳住就好。

    偏偏这程奂如此心急。

    程奂一急,自己能不急吗?

    “以不变应万变,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我做好分内之事,如此文安便稳。”

    黄忠微微一笑。

    “可若是程将军偷袭失败,那我文安可就危了啊!”

    韩轼眉头紧皱,有些无奈的说道。

    “子瞻如此急躁,将来如何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黄忠有些生气了,他的话有些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