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蒸汽大清,挽救神幻华夏 > 第130章 君子不分中外,邻里传递温情(上)

蒸汽大清,挽救神幻华夏 第130章 君子不分中外,邻里传递温情(上)

    黎明的曙光仿若一层轻柔的薄纱,悄无声息地洒落在上海远郊这座古朴的小院之上。

    那曙光轻柔得如同母亲的抚摸,小心翼翼地将小院从沉睡中唤醒。

    青灰色的石板路错落有致地铺展开来,石板间的缝隙里,一丛丛绒绒的青苔肆意生长。

    那青苔宛如绿色的绒毯,毛茸茸、绿油油的,充满了生机。

    每一块石板都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圆润,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院墙由黛瓦层层垒砌而成,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墙头几株枯草在清晨的微风中瑟瑟发抖,仿佛在轻声低语着曾经的过往。

    那黛瓦上还残留着昨夜的露珠,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一颗颗细碎的珍珠,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院心之处,一棵苍劲挺拔的桂花树宛如一朵巨大的绿云华盖,繁茂的枝叶层层叠叠。

    枝叶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片浓密的绿荫,宛如一把天然的大伞,为小院遮挡着阳光和风雨。

    细碎的晨曦透过叶隙倾洒而下,在地面上投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熠熠生辉。

    每一片光斑都像是一个金色的小精灵,在地上欢快地跳跃着。

    微风拂过,满枝的桂花簌簌飘落,如同一阵阵金色的粟雨。

    桂花如同轻盈的舞者,在空中翩翩起舞,然后悠悠地落下。

    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丽的锦缎,馥郁甜香悠悠飘散,仿佛唤醒了沉睡许久的旧梦。

    香气浓郁而甜蜜,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妙的梦境之中。

    不远处,一口老井静静伫立,井圈上环绕着岁月雕琢出的深深年轮。

    井圈的石头已经被岁月侵蚀得有些斑驳,每一道年轮都记录着过去的岁月。

    井沿的石面被打水的绳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磨出了一道道凹槽,宛如一部镌刻着悠悠往事的史书。

    清冽的井水仿若一面澄澈的镜面,倒映着破晓时分瞬息万变的天色。

    偶尔一片桂花瓣悠悠飘落,在水面上漾起丝丝涟漪,轻柔地搅碎这一方澄澈的天光。

    涟漪一圈圈地扩散开来,如同岁月的年轮,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井旁,一方矮矮的石桌和几张石凳错落摆放,晨露凝结在凳面上,在微光的映照下泛着晶莹的光泽。

    晨露如同宝石般璀璨,在阳光的亲吻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靠墙根的角落,几个旧陶罐随意地散落着,罐身的釉彩剥落大半,透出一种古朴而醇厚的韵致。

    那些陶罐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随着晨曦渐渐明亮,金色的光晕为小院勾勒出一道璀璨的金边。

    这座小院也从静谧中缓缓苏醒,即将开启又一日平凡而温暖的烟火日常,满院馥郁生香。

    张淑婷静静地站在院子一角的灶台边,身上系着一条素色的围裙,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利落地挽起。

    围裙虽然素净,但却干净整洁,仿佛带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认真。

    张淑婷面前的蒸笼热气腾腾,袅袅升腾的白色雾气在微光中氤氲缭绕,仿若给张淑婷周身笼罩上一层柔和的光晕,宛如画中仙子。

    雾气如轻纱般飘渺,将张淑婷的身影衬托得更加婉约动人。

    只见张淑婷双手熟练地拿起面团,轻轻一揉一按之间,面团便乖巧地在掌心变换着形状。

    她的手指修长而灵活,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韵律和节奏。

    不多时,一个圆润饱满、褶子细密精致的包子就成型了,整齐地排列在案板上,宛如一列精神抖擞、等待检阅的小士兵。

    一旁的王玉兰,眼神里满是孩童般的渴望,像个馋嘴的孩子似的凑近几步。

    王玉兰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闪闪发光,充满了期待,鼻子微微耸动,贪婪地嗅着空气中混杂着桂花香与包子香气的馥郁。

    “淑婷姐啊,这包子啥馅的,闻着咋这么香。”

    王玉兰咂巴着嘴,目光紧紧锁住蒸笼,双手不自觉地在围裙上蹭了蹭,既跃跃欲试地想帮忙,又生怕自己笨手笨脚添了乱。

    王玉兰的声音里,充满了急切和好奇。

    张淑婷抬眼一笑,眼角的细纹里都藏着温柔,轻声说道:

    “玉兰妹妹,是你最爱的萝卜丝肉馅,今儿特意起早包的,保准你吃个够。”

    张淑婷的笑容如同清晨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说着,张淑婷利落地将包好的包子一一放进蒸笼,又俯下身添了把柴火。

    火苗欢快地舔舐着锅底,映红了张淑婷的面庞。

    那火光跳跃着,为这宁静的小院增添了一份温暖和活力。

    宇道、张婉落、张淑婷和王玉兰四人来到沪上,已然过去了几个礼拜。

    那天吃完饭后,臭蛋便热情地领着几人,来到这个沪上郊区的别致别院。

    小院颇具雅致韵味,还融入了西洋人独特的审美风格,最关键的是价钱十分实惠。

    院子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中式的古朴典雅,又有西式的浪漫精致。

    张淑婷和王玉兰简单地商讨一番,便迅速敲定下来。

    王玉兰心里的好奇再也按捺不住,一把拉过臭蛋问道:

    “这院子咋这么便宜,莫不是有啥隐情?”

    王玉兰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担忧。

    臭蛋挠挠头,憨厚地嘿嘿一笑,道出了其中缘由。

    原来,这院子的洋人房主本打算将它送给隔壁的戏人,作为学戏曲的学费。

    那戏人在沪上小有名气,洋人对戏曲痴迷至深,一心想拜师学艺。

    戏人被纠缠得不厌其烦,便答应每次她们练习的时候,洋人可以在一旁观看,至于能学多少东西,就全看洋人的造化了。

    正因如此,戏人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教洋人什么东西,再加上他为人正直,恪守“无功不受禄”的原则,执意不收这份厚礼。

    洋人再三坚持,双方僵持不下,最后想出个折中的法子。

    臭蛋平日里机灵聪慧,时常帮戏人跑跑腿、解决些琐碎小事,深得戏人喜爱。

    戏人也知晓臭蛋家中有患病的老母亲,医疗花销大,日子过得艰难。

    洋人便想着与戏人商量,让房子出租,租金拿出一部分给臭蛋,好让臭蛋为母亲抓药治病。

    其余的,再作为臭蛋处理戏人的日常花销的资金,也算不浪费这院子的价值。

    戏人这么一听,也便答应下来。

    不过那洋人也算心思缜密,跟臭蛋说:宁愿租金便宜点,也不能把这房子租给不好的人。

    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平日里没事多帮衬帮衬戏人。

    宇道、王玉兰、张淑婷和张婉落听闻这段机缘,心中满是感慨,只觉这世间情义宛如潺潺溪流,蜿蜒流转,润泽人心。

    戏人对原则的执着坚守,不愿无功受禄,又体恤臭蛋艰难家境,尽显善良底色;

    洋人痴迷戏曲,虽求艺不得,却也知恩图报,想出这般周全法子;

    而臭蛋平日里积德行善,广结善缘,终得回报。

    诸多因素交织,让他们几人如同被命运眷顾,机缘巧合下住进这别具一格的小院,得以开启沪上全新的生活篇章。

    —————————

    在此,感谢约翰·拉贝先生!祭奠南京遇难同胞!!!

    约翰·拉贝是一位德国商人,他在 1937 年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平民。

    他的勇敢和善良如同黑暗中的明灯,为那些处于极度恐惧和绝望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约翰·拉贝的勇敢行为被中国政府铭记,并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他的后人托马斯·拉贝(thomas Rabe)得到了中国的帮助。

    作为对拉贝家族善行的感谢,中国政府赠送了他们一套国礼瓷。

    那套国礼瓷精美绝伦,象征着中德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善良与正义的共同追求。

    这份情谊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见证了人类在困难面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美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