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校教师的奋斗史 第57章 寓教于乐
学期期中,学生郭荣缺课前后已达十来天,艾书和其他老师已到他家九次。缺课的理由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不想读了。”
艾书吩咐:“哪个老师家访到龙口队,都要到郭荣家去一趟。千万不能再有一个同学流学了。”
艾书语文课串讲完《花木兰》,便提问:“如何识别主语、如何识别谓语?”
学生宁发立即举手:“主语是表达‘谁’或者‘什么’的。”艾忠举手抢答:“表示‘什么’或‘怎么样’就是谓语。”艾书满意地点了点头。
艾书说:“一般的句子都具备有主语和谓语。比如说:学生学习。”
‘学生’是主语,‘学习’是谓语,这是最简单的句子。然而主语是名词,就可以加上定语去修饰这个名词;谓语是动词,就可以加上状语去修饰这个动词,动词还可以加上宾语和补语等等;定语、状语和补语本身又可以带上一些附加的成分;这样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简单的句子也就变得复杂起来,句子也更生动、具体了。“
艾书把‘学生学习’这个简单的句子扩完成了四个格式较复杂得多句子:学生(主)学习(谓)十分(状)认真(补)。
许多(定)学生(主)学习(谓)得十分(状)认真(补)。
许多(定)学生(主)学习(谓)毛泽东主席(定)的着作(宾)。
许多(定)学生(主)都(状)认真(状)地学习(谓)毛泽东主席(定)的着作(定)。
学生宁发:“老师,我发觉这些句子逐渐长长,表达的意义更生动,更全面、更幽雅。”
学生艾忠:“老师,我还发觉了您讲过的‘的’、‘地’、‘得’在这些句子中的分别作用。”
有人问女生:“穆秀,你发现了什么?”
穆秀:“我的发觉和艾忠一样。”
全体同学嘿嘿地笑了起来。
艾书老师手示:“同学们,学习正经些。”
星期三上午两节例行的作文课。写作字数,艾书要求学期结束要破“千字关”。学期中期已普遍达到800字,有的同学已觉得差不多了。艾书在讲解作文时,先在黑板上写上“马杀犬于道”。让大家读出来。
艾书:“这是历史上传下来较早的一篇小说,5个字,无名氏所作。马还是现在都马,犬是狗,道是路上。马为何杀狗,又如何杀狗。5个字的文章到现在猜测译文上百种,哪个说的是对的,只有原作者知道。”“还有流传很久的一个丧家寡妇给县官写的17个字的状纸,和县官一个字都判词。”艾书在黑板上写下:夫亡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难闲话,嫁不嫁?
县官感慨这是一篇好状子,遂一个字判词:“嫁!”
“这是历史文人们宣传好短文的例子。”艾书接着讲:“毕昴发明造纸以前,很长时期,由草绳纪事到把字刻在贝壳甲骨上,到竹简,到布帛,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竹简时代,大臣给皇帝奏本,至少要有一个人帮助背竹简,多的10几人,几十人。所以官方文件只能用文言文,文化难以传播到民间。有了纸,文化逐渐向民间传播。老百姓的话即‘白话’,白话文的推广普及到现在也就是百十年历史。写作要看对象,我们的对象就是大众老百姓,所以要用大众喜欢的‘白话文’。文章自然就要长一些。
“现在法院的判词,一般都上千字,最少也是几百字,长的有四五千字。因为哪个环节都不能少。”
“所以一个初中生,写千字作文算什么?先写长当练笔,而后再删短嘛!”
“一篇作文,无论长短,起码要求是主题明确,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无错别字。学年结束,作文就是过千字关。”
又一节语文课,艾书在黑板上写了:汉字异义异读举例。
“同学们,中文汉字有它们的优越性,如诗、词、歌、赋是其他文字如英、法、俄等等语种不可比的,可是缺点也很多,其中之一是汉字本身不表示音标,读音容易分歧。
“还有容易读错。读错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误照偏旁类推读;二是字形跟别的形似字混淆;三是异义异读。”
“今天着重讲一下异义异读。”
艾书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万 俟 (禼 )。同学们,谁能读这几个字?举手回答。
宁发举手:”这几个字太简单了,万(wan)侯(hou)窝(wo)。”他马上又反悔,拍了拍脑袋说:“不对,不对,‘万’字是对的,后两字一过细,就觉得不那个了。”逗得同学们嘿嘿地笑了起来。“还是请老师指明,”艾忠说。
艾书笑着解释:“都读错了!人们说:”中国人生的尖,读字读半边,所以爱读错。这三个字,后两个字,读错都因为偏旁类推和形似字混淆;而前一个字‘万’字则是异义异读了。
“这是宋朝的一个大臣的名字,是《说岳传》里参与秦桧害死民族英雄岳飞的大奸臣,叫‘万俟禼’怎么读呢?万(mo)俟(qi)禼(xie)。万俟是复姓,平时万还是读万(man)、俟(si)。
同学们议论:“哇,还说好认,其实这么难认呀!”
“还有,”艾书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丁”字。同学们都念:’这是姓丁(ding)的丁。“还有其他读法,”艾书接着讲:“又读‘争’(zheng),如伐木丁丁;又古通‘颠’读(dian),‘丁倒’的‘丁’,颠倒的颠。
同学们对姓丁同学开起玩笑来:”以后我们叫你‘颠昌华’,又对着另一个同学说,我们叫你‘争龙末’。课堂气氛热烈。
艾书吩咐:“哪个老师家访到龙口队,都要到郭荣家去一趟。千万不能再有一个同学流学了。”
艾书语文课串讲完《花木兰》,便提问:“如何识别主语、如何识别谓语?”
学生宁发立即举手:“主语是表达‘谁’或者‘什么’的。”艾忠举手抢答:“表示‘什么’或‘怎么样’就是谓语。”艾书满意地点了点头。
艾书说:“一般的句子都具备有主语和谓语。比如说:学生学习。”
‘学生’是主语,‘学习’是谓语,这是最简单的句子。然而主语是名词,就可以加上定语去修饰这个名词;谓语是动词,就可以加上状语去修饰这个动词,动词还可以加上宾语和补语等等;定语、状语和补语本身又可以带上一些附加的成分;这样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简单的句子也就变得复杂起来,句子也更生动、具体了。“
艾书把‘学生学习’这个简单的句子扩完成了四个格式较复杂得多句子:学生(主)学习(谓)十分(状)认真(补)。
许多(定)学生(主)学习(谓)得十分(状)认真(补)。
许多(定)学生(主)学习(谓)毛泽东主席(定)的着作(宾)。
许多(定)学生(主)都(状)认真(状)地学习(谓)毛泽东主席(定)的着作(定)。
学生宁发:“老师,我发觉这些句子逐渐长长,表达的意义更生动,更全面、更幽雅。”
学生艾忠:“老师,我还发觉了您讲过的‘的’、‘地’、‘得’在这些句子中的分别作用。”
有人问女生:“穆秀,你发现了什么?”
穆秀:“我的发觉和艾忠一样。”
全体同学嘿嘿地笑了起来。
艾书老师手示:“同学们,学习正经些。”
星期三上午两节例行的作文课。写作字数,艾书要求学期结束要破“千字关”。学期中期已普遍达到800字,有的同学已觉得差不多了。艾书在讲解作文时,先在黑板上写上“马杀犬于道”。让大家读出来。
艾书:“这是历史上传下来较早的一篇小说,5个字,无名氏所作。马还是现在都马,犬是狗,道是路上。马为何杀狗,又如何杀狗。5个字的文章到现在猜测译文上百种,哪个说的是对的,只有原作者知道。”“还有流传很久的一个丧家寡妇给县官写的17个字的状纸,和县官一个字都判词。”艾书在黑板上写下:夫亡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难闲话,嫁不嫁?
县官感慨这是一篇好状子,遂一个字判词:“嫁!”
“这是历史文人们宣传好短文的例子。”艾书接着讲:“毕昴发明造纸以前,很长时期,由草绳纪事到把字刻在贝壳甲骨上,到竹简,到布帛,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竹简时代,大臣给皇帝奏本,至少要有一个人帮助背竹简,多的10几人,几十人。所以官方文件只能用文言文,文化难以传播到民间。有了纸,文化逐渐向民间传播。老百姓的话即‘白话’,白话文的推广普及到现在也就是百十年历史。写作要看对象,我们的对象就是大众老百姓,所以要用大众喜欢的‘白话文’。文章自然就要长一些。
“现在法院的判词,一般都上千字,最少也是几百字,长的有四五千字。因为哪个环节都不能少。”
“所以一个初中生,写千字作文算什么?先写长当练笔,而后再删短嘛!”
“一篇作文,无论长短,起码要求是主题明确,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无错别字。学年结束,作文就是过千字关。”
又一节语文课,艾书在黑板上写了:汉字异义异读举例。
“同学们,中文汉字有它们的优越性,如诗、词、歌、赋是其他文字如英、法、俄等等语种不可比的,可是缺点也很多,其中之一是汉字本身不表示音标,读音容易分歧。
“还有容易读错。读错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误照偏旁类推读;二是字形跟别的形似字混淆;三是异义异读。”
“今天着重讲一下异义异读。”
艾书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万 俟 (禼 )。同学们,谁能读这几个字?举手回答。
宁发举手:”这几个字太简单了,万(wan)侯(hou)窝(wo)。”他马上又反悔,拍了拍脑袋说:“不对,不对,‘万’字是对的,后两字一过细,就觉得不那个了。”逗得同学们嘿嘿地笑了起来。“还是请老师指明,”艾忠说。
艾书笑着解释:“都读错了!人们说:”中国人生的尖,读字读半边,所以爱读错。这三个字,后两个字,读错都因为偏旁类推和形似字混淆;而前一个字‘万’字则是异义异读了。
“这是宋朝的一个大臣的名字,是《说岳传》里参与秦桧害死民族英雄岳飞的大奸臣,叫‘万俟禼’怎么读呢?万(mo)俟(qi)禼(xie)。万俟是复姓,平时万还是读万(man)、俟(si)。
同学们议论:“哇,还说好认,其实这么难认呀!”
“还有,”艾书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丁”字。同学们都念:’这是姓丁(ding)的丁。“还有其他读法,”艾书接着讲:“又读‘争’(zheng),如伐木丁丁;又古通‘颠’读(dian),‘丁倒’的‘丁’,颠倒的颠。
同学们对姓丁同学开起玩笑来:”以后我们叫你‘颠昌华’,又对着另一个同学说,我们叫你‘争龙末’。课堂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