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一个民校教师的奋斗史 > 第68章 履新

一个民校教师的奋斗史 第68章 履新

    艾书住进了前任住过的“校长室”。他感慨:十一年前求学,是在这间的屋里求见江校长的。七年前参加民教,也是在这间屋里会见闵校长。五年前‘民’转‘公’,安排到峰沟,也是在这间屋里。艾书说:“这牌子该换成‘主任室’了。艾世说:”主任易和教导主任混淆,还是不换了。教师学习会也是欢迎会。艾书说:

    “全体老师好。大家高粱杆夹壁头——你知我见的。本人才疏学浅,何德何能来管理中心校,怕是献丑了。”会场有人小声议论:“还歇后语,文诌诌的。”

    “说真的,本人真不敢就职。接到 通知后,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教书人最怕‘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当头头的,就要加个‘更’字了。”“这话恶毒,语气很重。”有人小声说。

    “不过,有大家的帮助、支持,会好些。主要领导人就好象生产队长,呼喊出工,宣布收工。”“还谦虚勒!”有人说。

    “这段工作,一切继续原来的安排。我主要是‘调查研究’,‘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的末尾。’”“还想当甩手掌柜。”

    艾书一言,下面一语:“这就是‘施政演说’。领袖语录哪个不会背?”艾书装做没听见。

    艾书一心想着的是回老家学校,宗书记是松口的。但前提要把新校舍修出来。他决定这个寒假不回家,在校抓基建。基础是工程进度的关键。艾书从校址沿途查到石场,为什么半年才完成基础的三分之一?反复观察反复找原因,为什么开山才一两个人?下石脚也才一两个人?石工们说运输跟不上,人越多窝工越大。学校周围都是民房,运石途中有一段路100多米长,路的最窄处不到一米,两面是民房,过不了马车、人力车,靠人工抬运,上两三百斤的大一点的石头又要人工解剖,而新校舍基壕的东北面高出地面3米多,需要大石头。

    查到原因,艾书想到家乡,以前砌河埂码头,用滑板运石。他回家查看运石地形与学校的运石地形很相似。他一拍脑袋:“就采用这个办法。”再进一步追踪,原来的3个旧滑板还在队长家。第二天他就请马车把滑板带回学校。按照艾书的指点,几个石工与家属男女老少一齐上,一天就把滑板路修好,试运一举成功。越运越滑,一名妇女专门洒水,两男子拖运,效益提高了六七倍,四五百斤的大石头只要有人帮忙撬上滑板,一人就拖起走了。看望的人很多,特别是赶场天。

    劈破玉:

    坊间传说:新来的这个校长聪明得很。

    一天,天未完全黑,区委英书记饭后散步,从区所在地俯瞰到学校基建工地还在热闹,就约几个副书记和常委:“走,去看看小学修建去。”英书记在现场喜笑颜开:“这个办法解决了大问题,路是黄泥巴铺成凹型,滑板上平下凸,洒水后路越拖越滑。艾书这小鬼办法多。”

    艾书见区领导们来了,迎上去,递上“向阳花”香烟,英书记拿出“蓝雁”:“抽我的。”旁边一领导说:“书记奖励你干得好。”闲聊中,几位区领导谈笑风生,艾书趁势问:“这新校舍七千元的投资还有增加不?楼下10个教室,楼上教师宿舍,一层就是400平方米,总的一平方米10元不到,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英书记说:“钱,一分也不增加,群策群力,千方百计也要修好。”艾书说:“我倒是希望你们区委领导们能追加点,我们一定会用好,一分用出两分来。”英书记突然发怒:“你们我们还分界限,走,不管了!”领导们转身走了。宗副书记在后走,他说:“你这话意思不错,一过细,有点语病。主要是区里没钱,全区一年也就万把元的维修费,一谈要钱就不亲热。不要有想法,好好干。”随即跟着走了。

    艾书倔强:“顶天不当这个头就是了。”他只是自言自语。不过心里还是有了疙瘩:毕竟得罪的区委主要领导呀。为这事,艾书纳闷了几天。一天,区委宗副书记到学校来和艾书谈话,他说不要多想这件事,英书记不会计较这些小事,事后他也觉得自己有些冲动。宗书记拿出来一份已填好的《招工审批表》,他说:“这个卯义是集体单位的农业经济员,他想转为全民单位,我想拿给你带一带。他是党员,对这个公社的情况熟,对你的工作,他绝对支持,可以安排他做些事情。”艾书接过表。表是县人事劳动局油印统发的。填表时间是1971年12月5日,已近一个月。艾书取出公章在“呈报单位”栏盖了公章。这是艾书第一次行使校革委权利盖的第一次印章。

    宗书记说:“上级对区级教育体制设置没有理顺,区教育专职干部其实就相似区教育助理,大家找不到称的就称‘区学办’,把教育专职干部称作‘主任’,没有机构名称也就不能颁发公章。人事权在区委、区革委。招收教师、教师转正,基层呈报单位是校革委,经所在公社党委签字盖章,区委签署意见,最后再由县人事和教育部门联合审查下批文。学校呈报盖章,不等于学校有人事权。”艾书回答:“哦。”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随后,区教干拿了几个代课教师转正表来让艾书盖了章。

    艾书盘算:区委给的钱,要修完这校舍,缺口大得很,只够打紧开支石工、木工、泥水工工资,另砖瓦、木料、石灰、沙子等就需1万多元,其中楼枕、檩 子、橡皮、门窗等木料就需300棵,就是6000——7000元。他分析,这中心校所在地——莺咀公社,虽是一个大公社,1万多人口,但从干部到群众与边远的峰沟公社截然不同,在峰沟用的办法,有些在这里行不通。艾书请所在莺咀公社书记来看学校基建,请求支持。那书记现场看了直摇头,“摆这么大的堂子,我支持不了。”艾书一听,只差急哭了,请求书记在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会议上号召一声“支持学校”,书记答应“号召一声可以。”

    劈破玉:

    这个寒假,艾书一边监工,一边预算,一边走访教师、家长,调查了解学校经验和问题,探讨治校方略。他随身带一笔记本,想到学校问题,应对办法时就停下,掏笔记录下来。一个假期下来,他那个80页的笔记本就记得满满的。

    春季学期开学,教师陆续返校。校革委分管教学的柯信看了新校舍基础后,他连连点头:”这艾书不仅成份好,有干劲,而且有办法,30天的基壕石脚工程量,远远超出过去的半年。“轻视的看法初有转变。

    全体教师集中,艾书安排工作。他说根据校革委研究,讲以下意见:

    “一、本学期要把新校舍修出来,秋季学年开始,就班班有教室,消灭低年级的二步制,新招初一两个班也有教室。缺口一万多块钱的物资,我们自己去解决,新来的两个老师,本学期不安排课程,配合我抓基建。”

    “二、本学期教师工作安排,按上学期的安排不作变动,各就各位。”

    “三、《校务日志》要具体化,过去的尽是白页,形同虚设,现在一是要设‘学生到校栏’,记载各班学生上午下午分别到校多少;二是校内大事,如考试、学生打架斗殴等;三是校内好人好事;四是‘其他记载’;五是周一、周六各增加一页记载工作安排和完成情况。

    “四、每周一、三、六上午集合站队放学,教师护送出街路口。集合整顿好队列后,请校领导讲话,我在家时,我讲。我不在家时,其他二领导任请一位。”

    “五、每天上午教师的集体早学习,改为周一、周六,其余二三四五,老师到所在班上与学生共同学习。”

    “六、加强执周,除学校领导、孕妇、基建人员外,其余人人有一周,校务日志的内容以及填写、集合放学,全由值周老师负责,当一个星期的名符其实的‘副校长’,让全体老师在全校学生面前都有威信。”

    这时,教师中有人发言:“我的嗓子不好,上不了音乐课。”“我没艺术细胞,要把我的美术课去掉。”“我身体不好上不了体育课。”“来了两个老师,就应该给我们减轻点负担。”

    艾书一听,明显感到是在发难,尽力克制一下情绪,征求革委其他两位成员意见,艾清说:“应该调整一下。”艾书心想:“革委会上,你是同意连续上学期的,为何又变了?”继续强忍一下说道:“新来教师的安排已讲了,抓基建,重要的是,要去抓上万元的物资集资,至少300棵树木。这样了,可以换岗,一人抓100棵。谁要求换?请提出来。”老师洪泽,“修学校是你们头头的事,有钱无钱,与我们无关。”艾书:“头头的事,就是这样安排!课安要调整,可以。就在现任教师中调整。”他面向管教务的柯老师:“本周上临时课,天天公布次日课程。我的初中政治课集中安排,不要天天节把课,挂我的脚,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