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一个民校教师的奋斗史 > 第93章 先进单位

一个民校教师的奋斗史 第93章 先进单位

    验收组发现:艾书抓建的档案室井井有条,一个箱两个档案柜、一个敞开式书架。三个柜一个比一个大,永久箱放在长期柜上,短期柜单列,永久卷36个,,30来斤,长期卷102个,短期卷280个。即使不要的,也按年打包置于敞开式书架上,观察两三年后再造册销毁。

    验收组同事说,“我验收过的区级档案室,从鉴定到立卷、书写到保存、利用,这是最好的一个区。”

    地区档案局一位女领导说:“我们地区局有这样一位抓业务的领导就好了。”县委办参加的同志说:“你别打这个算盘!”

    在临川地区档案清理工作表彰会上,莺咀区被评为先进单位,艾书获得一等奖。奖品是一个黑色仿真皮的挂提两用旅行包。艾书把它置于阳光下可照见人影,听说价值近30元一只,他惊叹:差不多是我一个月的工资了。

    临川县委召开档案清理工作会,专门安排一天到莺咀区参观。白贤书记对艾书说:“这个会是以会代训,全县的区委、公社党委秘书和有关部门都参加了,就按排你一人作大会交流发言,侧重点就是‘训’字,发言时间可两个小时。”

    艾书清楚,清理积存文件,要害是级别鉴定,他明白了白书记的意思,要百花齐放才是春啊。

    艾书发言介绍经验,讲着讲着就抛开发言稿,像领导作起报告来了:“清理文书档案,关键是级别鉴定,见到一份文件,是永久、是长期、是短期,该放哪个级别,耗时半天,犹豫不决,费力费时,事倍功半,要么凭兴趣取舍,要么有文必挡,都影响档案的立卷、保管和使用。

    “档案保管员要有长远眼光,要着眼平时与战时,或平时与重灾时;

    “永久,顾名思义就是永远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东西,要做到人在档案在,

    “长期,就是保存的这20年可以备查。

    “短期,保存五年就没用了。

    “因此,立档重心是永久档案卷,就是以自身机构为中心,自身产生的重要的一律定性永久,一般的定性长期,感觉可弃的定短期。

    “上级发的针对本地区本部门的,除了手写独份的定永久外,其余再重要的也是定长期,一般泛指的定短期。

    “下级报送的均定长期或短期。

    “鉴定不准确,有文必档的后果是玉石不分,紧急时玉石俱焚。”

    艾书40分钟的发言,许多区、社党委秘书说:开了许多会议,也听过专题讲座,不如艾书草草几句,概括易记。

    白贤书记总结讲话时,多次表扬了艾书。

    一天上午,阳光明媚但气候温和。

    一辆馒头似的黑色轿车开进了莺咀区委的院坝里,车上走下来一位身材魁梧、满头银发的壮年人,微笑的注扫视着四周。

    艾书一看,这不是我们临川地委第一书记郑江吗?他急忙迎上前去,握手迎接:“书记,您早,您好!”

    郑书记:“还早?临川到这里50公里,行了两个多小时”,随即看看表:“都快十点了。”

    艾书把郑书记一行迎进办公室,一边烧水泡茶,一边在想:这是我最敬佩的领导啊!前几天县委在英地公社举行的农业学大寨现场会暨培训会上,肖进书记请他讲话。一开始他说:我今天就只讲三个字,哪三个字呢?就是“敢”“斗”“干”。大家心想这三个字,最多也就作几句话的指示了。谁知,书记对这三个字,国际、国内、本省本地区,理论与实例结合起来,讲了两个多小时。近千人参加的会议,坐在英地中学的操场上,只是一台“三用机”,但书记洪亮的嗓音,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深入浅出,不用讲稿的讲话。把全场人吸引住了,场面鸦雀无声,只有不时的掌声。艾书被彻底折服了。今天直接面对这样高水平的领导,恐怕应对不了。遂说:“书记,你们来也没提前打个电话,今天我们区委的领导们一早就出门,有的已蹲下去好多天了。”

    郑书记:“没留人值班吗?”

    在场的区干部老沙回答:“他(指艾书)就是我们区的常委,长期值班。”

    郑书记:“那就行了嘛,今天就在你们区看看,有人引路就行。那就走吧。”

    艾书:“吃中午饭再走吧。”

    郑书记:“走到哪里,饿了再吃,再说车上带有干粮。”边说边上车坐在了后排。随行的地委办曾秘书推艾书坐到前座副驾驶位置上。

    郑书记:“先看你们的腐质酸肥料厂。”

    腐肥厂在石龙垭,距区10公里。区委蹲点的领导到临川城里采购硫酸氨去了,

    艾书领郑书记察看腐肥生产工艺流程。郑书记指着那些黑黢黢的粉煤问艾书:“这就是腐肥原料?人家说这些烟煤荒,狗屙屎在上面都不生蛆,你们是如何把它制成肥料,变废为宝了?”

    艾书说:“这是物质变成的,许多离地表较浅、未发育成熟的表层煤会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死了的,经人工加工成粉末,将硫酸氨拌和搅拌均匀后,经过发酵,激活有机物变成了肥料,可作底肥或深层肥,在无条件进口尿素等化肥的情况下。这个腐肥对粮食增产还是有好处的。”

    郑书记微笑地认真听着,不时微微点头赞许。艾书还领郑书记察看了用瓶子、盆子以腐肥浇地育的大蒜、麦苗和豆苗等。

    郑江书记说:“用莺咀区革命委员会发表在《筑州日报》上的那篇写腐质酸的文章是哪个执笔写的?”

    艾书心里打鼓:《发展腐质酸肥料大有可为》这篇文章被书记看见了。文章是花还是草呢?但还是要照实回答,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啊!只得大着胆子说,“那篇文章是我写的,请书记批评指导。”

    郑江书记注视艾书一会:“写的好嘛。有根据、有数据、有例子、有分析,我看这种腐肥资源,我们采煤大区多得很嘛。值得推广。”

    听到这,艾书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艾书领着郑江书记察看了区酒厂,又往前到龙水公社察看莺树大沟施工现场。

    到了龙水公社,机关食堂早已开过了午饭,郑江书记让曾秘书从车上取些饼干和馒头来,开水当汤,一行三人吃了。到阿米看粉条厂,途中,停车驻足看了一会莺咀中学。返回莺咀又往北到白石公社看区人工防雹炮弹厂。途中郑江书记两次让驾驶员停车驻足看了区正在建设的煤厂和学大寨战场。

    人防炮弹厂,是区委那位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常委蹲点抓的。如何制弹,他讲得头头是道,特别是安全。他讲,某区一位区革委副主任在从临川押运一车防雹炮弹回区的途中,由于车上人抽烟引发炮弹大爆炸,公路炸下两公尺的大坑,汽车粉身。乘车的和驾驶员4人,只在较远的地方找到几点点脚趾和耳朵。所以这段时间,他吃住在厂上,第一,坚持远离火源,他抽了几十年的叶子烟也戒了。第二,远离铁器,装炮炸药坚持用木棍。第三,白天黑夜坚持有人防守。郑书记点头赞许。

    返区途中,郑江书记又问了艾书莺咀区的一些情况,艾书一一应答。下午天色已晚,车送艾书回区委,水都留不住喝一口,郑江书记一行就急匆匆返回临川去了。

    临别握手,郑江用少有的对下级的目光注视着眼前这个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