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校教师的奋斗史 第15章 回乡务农
热门推荐:
听懂毛绒绒说话,我家变动物乐园
我才半岁,逆袭系统什么鬼?
天天造反,你们搁这儿打卡呢?
云灵传
女帝:别闹,朕怀孕了!
神医下山:美女总裁要养我
股市亏钱小能手的日记
八岁的我,制霸娱乐圈
从兽医到神医
同学们没有大声喧嚷,只有少数人小声抽泣。艾书觉得腿有些软,用4天饭票换了2斤4两米。用没有交的学费钱到供销社商店买了5分钱一张共10张对方白纸,买了5分钱一颗的像桃核米米大小的棕色硬糖20颗,带回去给妈妈。妈妈爱吃发粑,但从街头到街尾,什么粑粑也没有卖。
艾书课本是不退了,不在学校在家也可以自学。
艾书扛着那床卷着10张纸的草席,书包里装着课本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和食品硬糖,没有人接送,轻松回到家里。
艾书回家的第二天,二哥也从外乡的民校停办,下放回家了。马不停蹄的参加了生产队劳动。
生产队在公房坝子里分配包谷棒子,叫分毛壳包谷。队长宣布:全部按工分分配,这是今年的第一次,以后还有多次。分包谷、分稻谷、分杂粮,都是按工分分配。这次一百分工分分10斤。余下来的就拿炕公余粮。42户人家,有几家有想法,轻声小议:“不合理吧?”有几户工分多的大声叫喊:“不靠劳动,粮食怎么长出来?!”
工分最多的是队长家,分。最少的是艾书家552分,分得壳壳包谷55斤2两。弟兄2人带去的两个大篮子,用上一个装了半篮。而队长家分的1500多斤,几个人运到深夜才运完。
第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分粮,艾书家最多时165斤,少时10多斤。
艾父盘算:“这一季庄稼收下来,我家分粮也不过7、800斤,5个人口,每人100多斤粮食,怎么吃啊?要早作打算。生产队劳动休息时,要在山上多打些救君粮(红子)回来,田里的半仁痞谷也打它一些回来,糠菜代。有这几百斤粮食,比去前年出现的一斤都没有好多了。”艾书兄弟俩按父亲的吩咐办。
队长家离田坝最近,且房子是新修过的,房子大,楼板宽,门口的坝子也宽,自然是稻谷的最佳集散地点。
这个队的征购(公余)粮任务斤,其中大米5400斤。国家统一一百斤稻谷出米72斤。因此应入仓稻谷7500斤。按经验。百斤湿稻谷干85斤左右,预备湿稻谷9000斤。生产队会计把账算出来后,留4个社员运稻谷到队长家楼上,由队长家负责晾晒。同时称出2斤一组的稻谷两组,交正直的两户社员炕晾出干粮标准。
做法是依规依据的。
会计过磅,社员运输上楼。
盛装稻谷上秤的装物是两只用细竹丝编织成的箩筐。一筐装平100斤。艾书父亲拄着拐棍看他们搬运。不时微微摇了摇头。他慢慢转身回家,队长一家留他吃饭,他坚决不吃。
秋粮分完折净计算。一分工分粮一两三钱五分,艾书家分得粮食744斤2两。最高一户分粮2万多斤。
艾父带着艾书到区里去反映问题。
他已四年多没有上过街,更不说到过区政府了。他拖着残腿一瘸一瘸的,平时个把小时走的路,今天边走边歇走了三个多小时。听说区长是新调来的,年轻,是本家,辈分比自己老一辈。
在区政府办公室门口,见到区长。在这个跛子和小孩的面前,区长显得高大,又配以呢长大衣,更显得威武。
“区长,我来反映问题、反映困难。”艾父开口。
“讲,什么事事,快说,我还要下队!”听见区长口吻严肃,艾书怕得很往父亲背后躲。
“今年粮食分配不合理,我们队全按劳分配,多的人家分的2万多斤,人均2000多斤,少的人家人均150斤。”
“举例!”
“如我家,入社土地7人,现5人。我是这个样子,大儿子参军牺牲,他妈气的得了心痛病,半死不活的,二儿子教民校才下放回家,三儿初中下放回家,小女11岁读书,靠假期两儿子做点工分,550分工,分得700多斤粮食,连壳壳都吃了也吃不饱!”艾父据理力争。
“哦,今年省委出的分配政策,是人七劳三、人六劳四、人劳对半三种,无论那种方式要大多数群众同意。区内出现了少数生产队全部按劳分配。你说他不合理,他说要劳动才能生产出粮食。现在粮已分得差不多了,也不好纠。你家是烈属,我打电话叫公社去处理照顾一下。”区长边说边走乡下去了。
隔了一天,公社新到任的书记到该生产队做工作,要求照顾艾福家一个人的口粮、粮款照计。队长召开队委会讨论,有说应该照顾,有说照顾一个人口粮要三、四百斤,要一个人口退出2斤,不好办。甚至有人说他家儿子是保卫国家牺牲的,应该国家负责,他不是保卫我们生产队牺牲的,为什么要我们一个队负责。队长说,给他家照顾100斤,要就要,不要就算了。
艾父得知会议结果,明确表态:“不要!”
家庭会上,艾父说,“天无绝人之路,有人就好办了,煮干熬稀,熬过今年。一是多挣工分,二是政府允许五旁四坎开荒种地,谁种谁有,你们来晚了。大块的、好的、人家先开种了,地旁、林旁、河旁、寨旁、房旁、沟坎、田坎、地坎、路坎,能种一窝算一窝。人怕恒心,树怕翻根!”
生产队推行的评工记分制,标准12分,上午、中午、下午各4分。二哥评全勤,艾书评9分。兄弟俩坚持出满勤。
10月间,艾书二哥婚事已成。他常到岳父家,每次五几十斤粮食背回来。
艾书兄弟俩把堂屋后的上房收拾出来,安了木格窗子,钉了一间木架床,作艾书的卧室,睡觉又能读书学习。波折又来。一天堂伯和两位堂哥来找艾书父亲说,爷爷辈弟兄分家时,一家一个进出,他家是堂屋。他家搬出去时,艾书爷爷没有给补助,要搬进来住。也就是说艾书的爷爷没有兑现补助,现在要让出来。艾父说:“爷爷们分家你在场吗?”堂伯:“没有,是听老人讲的。”艾父:“爷爷们清朝年间分的房,他们那一代全死的,骨头打鼓响了,谁知道?再说土改时你们要提出来,我们也好去分房呀!”堂伯要发火。艾父话锋一转,不过明天我们就开始腾,过五天你们搬进来。
艾书课本是不退了,不在学校在家也可以自学。
艾书扛着那床卷着10张纸的草席,书包里装着课本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和食品硬糖,没有人接送,轻松回到家里。
艾书回家的第二天,二哥也从外乡的民校停办,下放回家了。马不停蹄的参加了生产队劳动。
生产队在公房坝子里分配包谷棒子,叫分毛壳包谷。队长宣布:全部按工分分配,这是今年的第一次,以后还有多次。分包谷、分稻谷、分杂粮,都是按工分分配。这次一百分工分分10斤。余下来的就拿炕公余粮。42户人家,有几家有想法,轻声小议:“不合理吧?”有几户工分多的大声叫喊:“不靠劳动,粮食怎么长出来?!”
工分最多的是队长家,分。最少的是艾书家552分,分得壳壳包谷55斤2两。弟兄2人带去的两个大篮子,用上一个装了半篮。而队长家分的1500多斤,几个人运到深夜才运完。
第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分粮,艾书家最多时165斤,少时10多斤。
艾父盘算:“这一季庄稼收下来,我家分粮也不过7、800斤,5个人口,每人100多斤粮食,怎么吃啊?要早作打算。生产队劳动休息时,要在山上多打些救君粮(红子)回来,田里的半仁痞谷也打它一些回来,糠菜代。有这几百斤粮食,比去前年出现的一斤都没有好多了。”艾书兄弟俩按父亲的吩咐办。
队长家离田坝最近,且房子是新修过的,房子大,楼板宽,门口的坝子也宽,自然是稻谷的最佳集散地点。
这个队的征购(公余)粮任务斤,其中大米5400斤。国家统一一百斤稻谷出米72斤。因此应入仓稻谷7500斤。按经验。百斤湿稻谷干85斤左右,预备湿稻谷9000斤。生产队会计把账算出来后,留4个社员运稻谷到队长家楼上,由队长家负责晾晒。同时称出2斤一组的稻谷两组,交正直的两户社员炕晾出干粮标准。
做法是依规依据的。
会计过磅,社员运输上楼。
盛装稻谷上秤的装物是两只用细竹丝编织成的箩筐。一筐装平100斤。艾书父亲拄着拐棍看他们搬运。不时微微摇了摇头。他慢慢转身回家,队长一家留他吃饭,他坚决不吃。
秋粮分完折净计算。一分工分粮一两三钱五分,艾书家分得粮食744斤2两。最高一户分粮2万多斤。
艾父带着艾书到区里去反映问题。
他已四年多没有上过街,更不说到过区政府了。他拖着残腿一瘸一瘸的,平时个把小时走的路,今天边走边歇走了三个多小时。听说区长是新调来的,年轻,是本家,辈分比自己老一辈。
在区政府办公室门口,见到区长。在这个跛子和小孩的面前,区长显得高大,又配以呢长大衣,更显得威武。
“区长,我来反映问题、反映困难。”艾父开口。
“讲,什么事事,快说,我还要下队!”听见区长口吻严肃,艾书怕得很往父亲背后躲。
“今年粮食分配不合理,我们队全按劳分配,多的人家分的2万多斤,人均2000多斤,少的人家人均150斤。”
“举例!”
“如我家,入社土地7人,现5人。我是这个样子,大儿子参军牺牲,他妈气的得了心痛病,半死不活的,二儿子教民校才下放回家,三儿初中下放回家,小女11岁读书,靠假期两儿子做点工分,550分工,分得700多斤粮食,连壳壳都吃了也吃不饱!”艾父据理力争。
“哦,今年省委出的分配政策,是人七劳三、人六劳四、人劳对半三种,无论那种方式要大多数群众同意。区内出现了少数生产队全部按劳分配。你说他不合理,他说要劳动才能生产出粮食。现在粮已分得差不多了,也不好纠。你家是烈属,我打电话叫公社去处理照顾一下。”区长边说边走乡下去了。
隔了一天,公社新到任的书记到该生产队做工作,要求照顾艾福家一个人的口粮、粮款照计。队长召开队委会讨论,有说应该照顾,有说照顾一个人口粮要三、四百斤,要一个人口退出2斤,不好办。甚至有人说他家儿子是保卫国家牺牲的,应该国家负责,他不是保卫我们生产队牺牲的,为什么要我们一个队负责。队长说,给他家照顾100斤,要就要,不要就算了。
艾父得知会议结果,明确表态:“不要!”
家庭会上,艾父说,“天无绝人之路,有人就好办了,煮干熬稀,熬过今年。一是多挣工分,二是政府允许五旁四坎开荒种地,谁种谁有,你们来晚了。大块的、好的、人家先开种了,地旁、林旁、河旁、寨旁、房旁、沟坎、田坎、地坎、路坎,能种一窝算一窝。人怕恒心,树怕翻根!”
生产队推行的评工记分制,标准12分,上午、中午、下午各4分。二哥评全勤,艾书评9分。兄弟俩坚持出满勤。
10月间,艾书二哥婚事已成。他常到岳父家,每次五几十斤粮食背回来。
艾书兄弟俩把堂屋后的上房收拾出来,安了木格窗子,钉了一间木架床,作艾书的卧室,睡觉又能读书学习。波折又来。一天堂伯和两位堂哥来找艾书父亲说,爷爷辈弟兄分家时,一家一个进出,他家是堂屋。他家搬出去时,艾书爷爷没有给补助,要搬进来住。也就是说艾书的爷爷没有兑现补助,现在要让出来。艾父说:“爷爷们分家你在场吗?”堂伯:“没有,是听老人讲的。”艾父:“爷爷们清朝年间分的房,他们那一代全死的,骨头打鼓响了,谁知道?再说土改时你们要提出来,我们也好去分房呀!”堂伯要发火。艾父话锋一转,不过明天我们就开始腾,过五天你们搬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