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一个民校教师的奋斗史 > 第71章 秋季新学年

一个民校教师的奋斗史 第71章 秋季新学年

    放暑假时,新校舍已基本落成,艾书决定将新校舍楼上,除留出一大间用作会议兼办公室外,其余空间全部隔成教师宿舍,每个教室楼面隔出三间。拆除旧房所得的木板,全部用于铺设新房楼板,剩余木板则安装在女教师宿舍。

    男教师宿舍因修建资金七千元一分不剩,实在无力购置隔板,无奈之下,艾书决定采用竹编。他带领男老师们前往高寒陡峭的干岭沙沟一带,砍伐、运输毛竹回来编造竹壁,两面糊上泥巴,再用石灰浆粉刷表面。此地用竹子或作物秸秆编制壁板,俗称‘夹’壁头。艾书在给自己的竹壁施工时,秦惠上前说道:“我来帮你夹一根吧?” 艾书坚决推辞:“不用,不用。” 秦惠哈哈笑着转身离去。

    秋季新学年开学,艾书在教师会上安排工作:

    “一、对于学生中成绩实在跟不上、学习极为困难的,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可安排留级,每班 3 - 5 人,往后尽量控制在 1 - 2 人。

    “二、实行基础分进步制,即针对有课本的科目,对比上学期学生的平均分与本学期末的平均分,纵向观察是进步还是倒退,同时横向与全公社同级学生比较,明确所处位置是在前、居中还是靠后。倘若占位在全公社后三名,需自行查漏补缺。如有教师工作调动,必须先将所教班级成绩提升上来才能离岗。

    “三、本期课程分配,依据教师实际情况实行‘小循环’,分为小学一二年级、小学三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三个循环段。这是经过审慎研究后的安排,各位老师要接受所分配的课程。倘若对所授科目有困难,即便课目已定,也必须去教室与学生一同上课。”

    “下面,请柯信老师宣布具体安排意见。”

    柯信宣读完安排意见后,洪才、秦惠等人纷纷表示:“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有啥可说的。”

    区农机厂一位姓穆的工人,带着一儿一女在艾书的寝室兼办公室门口徘徊,欲言又止。艾书看出此人定是有事相求,只是难以启齿。其实,两人都还记得 1960 年春的那件事:当时艾书来莺咀中心校读书,天气尚冷,他衣衫单薄,脚上蹬着一双大姐做的胶底布鞋,没穿袜子,两脚大拇指将鞋尖磨出两个洞,大拇指都快露出来 “乘凉” 了。下课休息时,他冷得瑟瑟发抖。曹厂长见状,心疼地说:“幺哥,到里面去烤一下火。” 艾书爬上铁炉风箱背,刚伸出双手准备烤火,这穆姓工人却匆匆跑来,边推搡边说:“你们这些学生,乱跑进来干什么,” 说着就动手拉艾书,“快滚出去!” 艾书也不反抗,一步跳下,跑出了铁匠房。

    此刻,艾书主动开口:“穆师傅,是不是有什么事找我?”

    穆师傅顿时满脸通红,羞愧地说:“艾校长,我这姑娘、儿子因为他妈生病,已经停学一年多了,现在想回来复读。还望校长您大人有大量,不记小人过,帮忙安排这两个孩子上学。”

    艾书真诚地说:“过去的事,我早都忘了。再说,供孩子读书是好事,不能耽误孩子的前途。”

    “凡是亏待过我的人,大多都是老师。” 艾书心里这样想着,却并未说出口。随即,他写了两张条子,分别给三年级和五年级的班主任老师。穆师傅接过条子,带着儿女千恩万谢地出了艾书房门。

    艾书走路向来很快,步子一急,手前后甩动的幅度自然就大。几年前,他这个动作被同样是农机厂的一位工人瞧见,那人嘲讽道:“铳 —— 铳个球,无非就是个民校老师嘛!” 还故意学他走路的样子,甩手幅度更大,“手甩飞点嘛。” 艾书被臊得面红耳赤,从那以后,便时常留意自己的姿势。

    这次艾书到中心校主持工作,他外甥想来读书,犹豫再三,实在没办法了才来找他。这件事过去没几年,双方都还记得。艾书爽快地答应了外甥的请求。

    艾书在校园里巡查时,发现个别新教师存在上课中途离岗、读错字、抽烟等不良现象,他并未在大会上点名批评,而是选择私下与这些老师个别谈话,耐心纠正。

    有一回,艾书孩子生病了,妻子于一背着孩子来到学校,要艾书一同去医院。消息瞬间在学校传开,女教师们纷纷围拢过来,揭开育儿盖头毛巾,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哟,这小姑娘长得真俊啊!”“太像她爸爸了!” 秦惠笑着对于一说:“你眼光真好,找到这么优秀的男人。” 艾书打趣道:“找,哪是她自己找的,她是瞎母鸡碰到米头子。” 秦惠佯装嗔怪:“哟、哟,你这话太挖苦人了。那你呢?” 艾书笑着回应:“我是瞎猫儿遇到死耗子。” 众女教师纷纷调侃:“头头,你这话可太逗了”,还起哄让于一 “嫂子,好好回他一句”。

    于一却只顾埋头朝前走,并不搭话,众人讨了个没趣。望着她的背影,有位女教师小声嘀咕:“傲兮兮的,不就是运气好,嫁了个好男人。” 秦惠则轻声吐出四个字:“鸠占鹊巢!” 于一听不懂背后这些人在说什么。

    国庆节时,地县文化馆组织到莺咀区进行文化宣传演出,艾书在舞台角落找了个位子坐下,学生们或站或坐,秩序井然地观看演出。以往演出时,学生们总是乱窜拥挤,这回区礼堂的秩序截然不同。坐在前排的区委几位领导见状,不禁议论纷纷:“嗨,一物降一物,艾书一来,学生们就像耗子见了猫,规矩多了。”

    年终,艾书主持召开学区总支第四次委员会。

    支英不等艾书发言,便率先 “开炮”:“艾书,给你提个意见。当初建立团总支时,定好三个月开一次委员会,可到现在一年半了,才开过四次。第一次是建总支时,安排发展团员和组建团支部;第二次距离第一次一个多月,是为发展新团员签字;第三次是今年五一,同样是为发展新团员签字。你看看这会次间隔有多长?你以前在峰沟,说远,不方便召集开会,那就算是托词,可如今你到了中心校,该方便了吧?但你还是不按期开会,平时你来镇上,我们想找你面谈点工资的事儿,你不是下乡,就是家访,想见你一面,比大臣见皇帝还难!” 她一改往日的温柔,像连珠炮般,不容艾书插话。

    总支委员李钰半开玩笑地说:“你这话说得,比妃子见皇帝还难。”

    支英更来劲了:“怕是皇后见他都难!”

    艾书心里明白她是在发泄不满,赶忙想转移话题:“你结婚也不告诉我们一声,也不让我们吃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