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带着战神回明末 > 第101章 学府之行,革新渐稳

带着战神回明末 第101章 学府之行,革新渐稳

    钱谦益阴冷一笑,眼神中透着狡黠的光芒,那目光像是藏在暗处的毒蛇,让人不寒而栗:“皇上,您可真是小瞧了这帮酸腐的书生啊!”他捻着胡须,胡须粗糙的触感在指尖缠绕,仿佛胜券在握。

    与此同时,朱由检负手立于窗前,凝视着深邃的夜空。

    夜空像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繁星点点,如同镶嵌在绸缎上的细碎宝石,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他知道,新科举制度的推行仅仅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

    革新的阵痛,如同潮水般涌来,他似乎能听到那潮水汹涌澎湃冲击古老帝国根基的声音。

    他深吸一口气,凉丝丝的空气进入鼻腔,目光坚定:“大明的未来,不容有失!”

    江南某处学府,气氛剑拔弩张。

    孙举人,一个旧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此刻正煽动着一群学子,他的脸涨得通红,如同打了鸡血般亢奋。

    “这新科举,分明就是胡闹!之乎者也才是正道!”他唾沫横飞,有几滴甚至飞溅到了旁边学子的脸上,慷慨激昂地叫嚷着。

    赵夫子,一位支持革新的老夫子,则努力维持着秩序,苦口婆心地劝说着:“诸位学子,新科举并非摒弃传统,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去其糟粕?我看是数典忘祖!”孙举人阴阳怪气地嘲讽道,那尖锐的声音刺得人耳朵生疼。

    两派学子针锋相对,争吵声、叫骂声此起彼伏,学府内一片混乱。

    赵夫子孤立无援,如同狂风暴雨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可能被倾覆。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带来一阵湿漉漉的不适感,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焦虑。

    此时,一匹快马疾驰而来,马蹄声“哒哒哒”地打破了学府的喧嚣,那马蹄扬起的尘土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气息。

    马上骑士翻身下马,快步走到赵夫子面前,递上一封信函。

    赵夫子颤抖着双手接过信函,手指微微发抖,打开一看,脸色顿时大变。

    “圣旨到!”骑士高声喊道,声音洪亮,响彻整个学府,那声音在墙壁间回荡,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

    圣旨一出,全场鸦雀无声。

    孙举人脸色煞白,双腿发软,像根蔫了的黄瓜,他只觉得脚下的地面变得软绵绵的,仿佛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

    赵夫子双手捧着圣旨,粗糙的纸张触感从指尖传来,老泪纵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尘土飞扬中,一队威武的皇家禁卫军簇拥着一辆金碧辉煌的马车驶入学府。

    马车的车轮碾压着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马车停下,朱由检身着龙袍,龙袍上精美的刺绣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他龙行虎步地走了下来。

    他目光如炬,那目光仿佛实质化的火焰,扫过之处,闹事学子只觉得皮肤灼痛。

    “朕今日前来,就是要看看,究竟是谁敢阻挠大明革新!”他的声音如洪钟大吕,在学府中回荡,震得窗棂嗡嗡作响。

    孙举人被这威严的气场压迫,“噗通”一声直接瘫倒在地,连求饶的话都说不出来,只是像一只待宰的羔羊般瑟瑟发抖。

    其他闹事的学子也纷纷低下了头,不敢与朱由检对视,他们只觉得朱由检的目光像千斤重担压在身上。

    “朕知道,新科举制度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但朕要告诉你们,大明的未来,不容任何人阻挡!”朱由检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样敲击在每个学子的心上。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尔等身为读书人,应当以天下为己任,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

    朱由检的一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每个学子的心上。

    一些原本被煽动的学子开始反思,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和可笑。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地方,钱谦益等人正聚集在一起,密谋着下一步的计划。

    “皇上这一招,确实厉害,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顾宪成眉头紧锁,一脸担忧。

    “哼,皇上以为这样就能稳住局面了吗?太天真了!”钱谦益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阴狠,“咱们就让那些新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在众人面前展示一下他们的‘才华’!”

    消息很快传开,文人圈里炸开了锅。

    各种流言蜚语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不明真相的文人开始动摇,压抑的情绪在文人圈中弥漫开来。

    “听说新科举选拔出来的人,都是些不学无术之辈?”

    “可不是嘛,之乎者也都不会,还能吟诗作对?简直是笑话!”

    “我看这新科举,迟早要完蛋!”

    在一片质疑声中,朱由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神秘的微笑。

    “传令下去,明日午时,朕要亲眼看看,这些新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究竟有何本事!”

    午时,阳光炙烤着大地,那炽热的阳光像火舌舔舐着肌肤,让人感觉燥热难耐。

    京城最大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气氛热烈。

    新科举选拔出的人才们个个精神抖擞,准备在众人面前一展身手。

    朱由检和严悦并肩而立,注视着广场中央的舞台。

    严悦贴心地掏出手帕,手帕柔软的触感拂过朱由检的额头,轻轻地为朱由检擦拭额头的汗珠,眼神中满是柔情。

    “皇上,您辛苦了。”朱由检握住严悦的手,回以一个温柔的微笑。

    “为了大明的未来,这点辛苦算什么。”

    表演开始,首先上场的是一位精通农耕的学子。

    在他上场之前,那些旧文人,平日里只知吟诗作对,看到锄头都不知如何拿起,此时却要听这新科举选拔出的学子讲农事,脸上满是不屑,他们的眼神中满是轻蔑,嘴角带着讥笑。

    然而,当学子侃侃而谈,从土壤改良到灌溉技术,再到新作物的推广时,那些旧文人的脸色渐渐变得惊愕。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眼睛越睁越大,嘴巴也微微张开,而老农们则是越听越兴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不断点头,与旧文人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

    每一个环节他都讲解得深入浅出,让在场的老农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

    “这后生仔,真有两把刷子!”一位老农激动地说道,竖起了大拇指,粗糙的大拇指带着泥土的痕迹。

    接下来,一位擅长工程设计的学子展示了他设计的桥梁模型。

    这座桥梁不仅结构巧妙,而且坚固耐用,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光泽。

    引来了在场工匠们的阵阵惊叹,工匠们的眼睛紧紧盯着桥梁模型,口中不断发出“妙啊!真是妙啊!”的赞叹声,一位老工匠抚摸着胡须,胡须在手指间滑动,赞不绝口。

    一位精通医术的学子则现场为一位患病多年的老妇人诊治。

    他走向老妇人时,心中虽有几分紧张,但更多的是自信,他想起自己在新科举选拔过程中的努力,那些日夜钻研医术的日子,就是为了今日能在众人面前证明新科举选拔出的人才并非庸碌之辈。

    他轻轻搭着老妇人的手腕,感受着脉搏的跳动,然后精准地找到了病因,并开出了药方。

    老妇人服药后,病情立刻得到了缓解,她紧紧握着学子的手,学子能感受到她粗糙的手掌和激动的心情,老妇人老泪纵横。

    “神医啊!你真是神医啊!”

    一场场精彩的展示,让原本质疑新科举的人们刮目相看。

    那些原本动摇的文人也开始重新审视这场革新,他们意识到,新科举并非如钱谦益等人所说的那般不堪,而是真正为大明选拔出了有用之才。

    “皇上圣明!”一位老臣激动地跪倒在地,高声赞扬。

    越来越多的官员和百姓也跟着跪下,高呼万岁。

    朱由检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欣慰。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一处隐秘的宅院里,钱谦益、顾宪成等人正脸色阴沉地坐在桌旁。

    “看来,我们还是低估了皇上。”顾宪成咬牙切齿地说道。

    “哼,别急,好戏还在后头呢。”钱谦益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传令下去,联合所有能联合的力量……”他顿了顿,压低了声音,“准备最后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