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史上最稳太子抢皇位?我不干! 第129章 兵部奏报
热门推荐:
从念动力开始的诸天旅行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让你制卡,你玩机制?
奶包三岁半,爹爹的小棉袄漏风啦
富三代不讲武德,开挂横扫娱乐圈
他在惊悚游戏乱杀邪神有只猫
抗战:我用军火堆死你
造孽啊,曹贼竟是我自己
写日记也能无敌
“还有其他什么事吗?”朱元璋将目光看向其他人。
兵部尚书唐铎闻言上前两步行礼道:“陛下!如今已是金秋九月,再过月余,北方一旦下起雪来,北平府又要遭受蒙元残余势力骚扰,是否应提前应对,派兵驻扎?”
唐铎此言一出,朱元璋脸色立马变了变,大明如今建立十多年,表面上看着是国泰民安,但实际上蒙元余孽仍对大明虎视眈眈。
而且蒙元余孽皆是游牧民族,一旦到了冬天,草原被大雪覆盖,他们没办法放牧,小部队的蒙元残余就会选择冒险越过城墙劫掠物资。
因此每年冬天,朝廷都要派出大军驻守在北平府以及辽东地区,每年光是驻守的军费就数以万计。
“你们兵部可算过需要多少兵马?”朱元璋摇了摇头,沉声问道。
“回陛下,臣等核算过,如今有燕王殿下驻守北平府,只要拨出两万兵马协同防守即可;辽东地区地处偏远,且地域极大,想要完全防守下来,至少需要十万兵马......”
唐铎心中思量了半天,才将准确数字报了出来。
“十二万....”朱元璋低声念叨了一声,如今徐达、冯胜、汤和、李文忠等人都在朝中,只有沐英和蓝玉征伐云南未归,想要派出大将并不难,难的是十二万兵马所需的粮草辎重。
“杨思义!如今国库还有多少结余?”朱元璋看向户部尚书杨思义。
杨思义连忙上前行礼:“启禀陛下,国库内还有余钱二十万两,余粮三万石。”
“这么少?”朱元璋眉头皱得不行,这点银子,根本不够十二万大军驻守漠北三月所需...
要知道北方是苦寒之地,士兵又都是成年男子,一名士兵至少相当于普通百姓两人的饭量。
加上气候寒冷,除了必备的武器盔甲,还需要配备棉服,而偏偏这类东西又是最容易损耗的,毕竟战场上刀剑无眼,往往一场仗打下来士兵身上的棉服盔甲都烂得差不多了。
这二十万银两子估计只够十二万大军两个月所需,可冬季足有三月之长。
“回陛下,第二次税收要下个月才能开始征收,待全部收上来应有五百万两左右。”杨思义恭声回道。
明朝采用一年两税的税收制度,即每年农历八月征收夏季税,秋收之后的第二个月再征收秋粮税,这个月正好是秋收的时间,待这个月秋收之后,下个月就可以开始征收秋税了。
不过别看秋税能收上来五百万两,这些钱大部分要用于各级官员的俸禄发放,还有一些战死将士的补贴,以及有功之臣的奖赏。
全部算下来至少需要四百五十万两银子,就是说秋税收完国库还能结余七十万两白银,刨去大军驻扎北方所需三十万两白银,国库只剩下四十万两白银。
要说四十万两白银也不少了,可别忘了这里面有十几万两是老朱抄了周德兴和吕氏一族所得。
相当于整个大明一年千万的税收,国库结余只有二十多万两银子......
不过此时也由不得老朱多想心疼,毕竟钱没了可以再挣,大明的子民可不能再受蒙元侵扰了。
朱元璋大手一挥:“杨思义、唐铎,你二部商议一番,十二万大军驻守北地需要多少粮草辎重等,即日便安排下边的人准备,明日早朝将此事提上议程。”
作为皇帝,凡事自然不可能由他亲自提出,肯定要走个流程,先由兵部尚书在朝堂上提出,朱元璋才好当堂点将。
“是!陛下!”杨、唐二人躬身领命。
随后又是礼部尚书开口了:“陛下,臣还有一事启奏!”
朱元璋侧头看向李原,颇有些疑问:“李原,你今日怎的那么多事?”
“陛下,皇后娘娘寿辰之后,便是周王殿下的就藩大典,循例周王殿下应先前往中都祭祖,回到京城后再前往藩地,是否先请周王殿下启程前往中都?”李原擦了擦额头上泌出的汗水,恭声问道。
他也不想那么多事啊,可是谁叫礼部管的就是这些呢?
其他五部尚书都一脸揶揄地看着李原,六部之中就礼部事务最为繁琐,大到拜天祭祖,小到皇帝封赏,一应事务都是礼部操办的。
朱元璋闻言想起跟朱橚的约定,哼了一声,淡淡道:“此事暂且搁置,你先办好皇后寿辰之事。”
李原一听急忙开口道:“陛下,搁置不得呀!若是周王殿下耽误了前往中都的日子,就赶不及回来参加皇后娘娘的寿辰,若等皇后娘娘寿辰之后再去中都,则会误了就藩大典的日子!”
“无妨,那就先取消就藩事宜!”朱元璋大手一挥直接道。
“陛下,万万不可啊!”李原脑袋都大了,这就藩事宜怎么能说取消就取消的?
“就藩大典是司天监选定的日子,万万取消不得啊!”
“嗯?”朱元璋瞥了李原一眼,没好气道:“皇后说了,要让老五成亲之后才去就藩,你有意见不如去跟皇后说?”
李原闻言,一个屁都放不出来了,连声称没意见。
开玩笑,整个大明最不能惹的就是皇后娘娘了,他敢去跟皇后犟嘴,不说皇后会不会把他怎样,就那些淮西勋贵一人一口唾沫都能他淹了!
“行了,你们都没其他事要奏的了吧? ”朱元璋站起身来,扫视众人一眼。
众人见老朱起身,也不敢端坐着,一个个都麻溜着站起身来,齐声回了句没有。
“那咱就走了!”朱元璋点点头,带着毛骧往殿外走去。
临出殿门之时还不忘回头叮嘱兵部尚书一句:“唐铎,明日朝会之事,切莫耽误了!”
唐铎自然不敢怠慢,连连应是。
走出六部,老朱又绕着整个午门逛了一圈,看时间已经到午时了,顺道还去坤宁宫蹭了个午膳,这才悠悠回到奉天殿。
此时距离他离开奉天殿已经过了三个多时辰了,内阁已经将一些审批好的奏章送到桌案前了,老朱打了个哈欠,就准备投入批阅工作中。
正在这时,朱标扯着朱樉的衣领进了奉天殿......
兵部尚书唐铎闻言上前两步行礼道:“陛下!如今已是金秋九月,再过月余,北方一旦下起雪来,北平府又要遭受蒙元残余势力骚扰,是否应提前应对,派兵驻扎?”
唐铎此言一出,朱元璋脸色立马变了变,大明如今建立十多年,表面上看着是国泰民安,但实际上蒙元余孽仍对大明虎视眈眈。
而且蒙元余孽皆是游牧民族,一旦到了冬天,草原被大雪覆盖,他们没办法放牧,小部队的蒙元残余就会选择冒险越过城墙劫掠物资。
因此每年冬天,朝廷都要派出大军驻守在北平府以及辽东地区,每年光是驻守的军费就数以万计。
“你们兵部可算过需要多少兵马?”朱元璋摇了摇头,沉声问道。
“回陛下,臣等核算过,如今有燕王殿下驻守北平府,只要拨出两万兵马协同防守即可;辽东地区地处偏远,且地域极大,想要完全防守下来,至少需要十万兵马......”
唐铎心中思量了半天,才将准确数字报了出来。
“十二万....”朱元璋低声念叨了一声,如今徐达、冯胜、汤和、李文忠等人都在朝中,只有沐英和蓝玉征伐云南未归,想要派出大将并不难,难的是十二万兵马所需的粮草辎重。
“杨思义!如今国库还有多少结余?”朱元璋看向户部尚书杨思义。
杨思义连忙上前行礼:“启禀陛下,国库内还有余钱二十万两,余粮三万石。”
“这么少?”朱元璋眉头皱得不行,这点银子,根本不够十二万大军驻守漠北三月所需...
要知道北方是苦寒之地,士兵又都是成年男子,一名士兵至少相当于普通百姓两人的饭量。
加上气候寒冷,除了必备的武器盔甲,还需要配备棉服,而偏偏这类东西又是最容易损耗的,毕竟战场上刀剑无眼,往往一场仗打下来士兵身上的棉服盔甲都烂得差不多了。
这二十万银两子估计只够十二万大军两个月所需,可冬季足有三月之长。
“回陛下,第二次税收要下个月才能开始征收,待全部收上来应有五百万两左右。”杨思义恭声回道。
明朝采用一年两税的税收制度,即每年农历八月征收夏季税,秋收之后的第二个月再征收秋粮税,这个月正好是秋收的时间,待这个月秋收之后,下个月就可以开始征收秋税了。
不过别看秋税能收上来五百万两,这些钱大部分要用于各级官员的俸禄发放,还有一些战死将士的补贴,以及有功之臣的奖赏。
全部算下来至少需要四百五十万两银子,就是说秋税收完国库还能结余七十万两白银,刨去大军驻扎北方所需三十万两白银,国库只剩下四十万两白银。
要说四十万两白银也不少了,可别忘了这里面有十几万两是老朱抄了周德兴和吕氏一族所得。
相当于整个大明一年千万的税收,国库结余只有二十多万两银子......
不过此时也由不得老朱多想心疼,毕竟钱没了可以再挣,大明的子民可不能再受蒙元侵扰了。
朱元璋大手一挥:“杨思义、唐铎,你二部商议一番,十二万大军驻守北地需要多少粮草辎重等,即日便安排下边的人准备,明日早朝将此事提上议程。”
作为皇帝,凡事自然不可能由他亲自提出,肯定要走个流程,先由兵部尚书在朝堂上提出,朱元璋才好当堂点将。
“是!陛下!”杨、唐二人躬身领命。
随后又是礼部尚书开口了:“陛下,臣还有一事启奏!”
朱元璋侧头看向李原,颇有些疑问:“李原,你今日怎的那么多事?”
“陛下,皇后娘娘寿辰之后,便是周王殿下的就藩大典,循例周王殿下应先前往中都祭祖,回到京城后再前往藩地,是否先请周王殿下启程前往中都?”李原擦了擦额头上泌出的汗水,恭声问道。
他也不想那么多事啊,可是谁叫礼部管的就是这些呢?
其他五部尚书都一脸揶揄地看着李原,六部之中就礼部事务最为繁琐,大到拜天祭祖,小到皇帝封赏,一应事务都是礼部操办的。
朱元璋闻言想起跟朱橚的约定,哼了一声,淡淡道:“此事暂且搁置,你先办好皇后寿辰之事。”
李原一听急忙开口道:“陛下,搁置不得呀!若是周王殿下耽误了前往中都的日子,就赶不及回来参加皇后娘娘的寿辰,若等皇后娘娘寿辰之后再去中都,则会误了就藩大典的日子!”
“无妨,那就先取消就藩事宜!”朱元璋大手一挥直接道。
“陛下,万万不可啊!”李原脑袋都大了,这就藩事宜怎么能说取消就取消的?
“就藩大典是司天监选定的日子,万万取消不得啊!”
“嗯?”朱元璋瞥了李原一眼,没好气道:“皇后说了,要让老五成亲之后才去就藩,你有意见不如去跟皇后说?”
李原闻言,一个屁都放不出来了,连声称没意见。
开玩笑,整个大明最不能惹的就是皇后娘娘了,他敢去跟皇后犟嘴,不说皇后会不会把他怎样,就那些淮西勋贵一人一口唾沫都能他淹了!
“行了,你们都没其他事要奏的了吧? ”朱元璋站起身来,扫视众人一眼。
众人见老朱起身,也不敢端坐着,一个个都麻溜着站起身来,齐声回了句没有。
“那咱就走了!”朱元璋点点头,带着毛骧往殿外走去。
临出殿门之时还不忘回头叮嘱兵部尚书一句:“唐铎,明日朝会之事,切莫耽误了!”
唐铎自然不敢怠慢,连连应是。
走出六部,老朱又绕着整个午门逛了一圈,看时间已经到午时了,顺道还去坤宁宫蹭了个午膳,这才悠悠回到奉天殿。
此时距离他离开奉天殿已经过了三个多时辰了,内阁已经将一些审批好的奏章送到桌案前了,老朱打了个哈欠,就准备投入批阅工作中。
正在这时,朱标扯着朱樉的衣领进了奉天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