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岭 第46章
给若草订完亲,苗李氏看着满院跑着玩的若画对王缃云说道:“这画也不小了,整天在屋疯也不是个事,干脆明跟着书去私塾,让多少认几个字,不然这些年白给私塾出那么多粮。”
苗李氏这样做,其实是有她的想法,人都说她在家里跋扈不讲理,对二房很是苛刻,二房的女子连脚都不允许缠,她偏送二房的这姊妹俩去私塾念书,这下看你谁还能再说啥,我再对二房不好,也送二房的女子去上私塾,你们再好,自家的女子也在屋里窝着做睁眼瞎,这岭上我可是头一个让女娃上私塾的,总之精明的她,做事没人能琢磨不透,不过这也确实是件好事,不说别人怎么看,倒也成就了若草和若画。
对于上私塾这事,王缃云是打心眼里的赞成,不管嫂子苗李氏出于啥目的,可必定对草跟画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虽说她教了姊妹仨好多,但都是中药方面的,知识面太窄,不像私塾里,教的那么正规,见嫂子这样说,她忙笑着答应道:“是该让人管管了。”
佘家是因为佘占奎的坚持,也没给诗音缠脚,见苗家先后把若草和若画两个女娃送去私塾念书,也跟着把诗音送去,不说能学多少东西,至少能认几个字,写了自己的名字,不当睁眼瞎,全当让诗音陪着若画有个地方玩。
私塾的老师是临村前清时的穷秀才,姓钱叫钱芜来,因为没钱打点上司,而一直闲赋,靠教书养家糊口,常年穿粗布大褂,一双布鞋,民国政府成立后,剪了辫子的头发还梳的溜光,总让人感到有些怪模怪样。
买了笔墨纸砚,从家里搬去桌凳,行了拜师礼,算是入了学,跟那些男孩一起读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村里的私塾本来孩子就不多,若草回家后,全成了男孩,一时间又多了两个女孩,倒让平时捣蛋的男娃腼腆了好多,收起了平日里粗鲁骂娘的话语,变得斯文起来,钱秀才这个老学究脸上也露出少有的笑容。
尤于苗李氏的原因,若画生性胆小,不太喜欢说话,总是坐在角落里不吭声,诗音从小一家人很是宠溺,性格外向,开朗活泼,不时地叽叽喳喳的笑声,在诗音的带动下,若草渐渐地活泼起来,私塾里男娃莫名的兴奋起来,都来抢着讨好她们,甚至偷偷带她们去村外的龙王庙去讨贡品吃。
龙王庙的了尘和尚自然知道这俩女娃是谁家的,慈眉善眼取了供桌上的瓜果点心分给她们吃,顺口再给俩人讲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她们从了尘和尚那知道了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更是知道秦皇汉武的霸气,李唐的开元盛世和刘关张桃园结义到魏蜀吴的三国鼎立……
了尘和尚渊博的知识,吸引着俩女孩常常忘了回家的时间,了尘和尚的每一个故事,冲击着她们那幼小的心灵,在她们心里龙王庙可比私塾和家有意思,龙王庙没有钱秀才的古板和严肃,更没有家里的威严和唠叨,而是多了几分浓厚神秘的气息。
但天有不测风云,开春后的蝗灾和旱灾,把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彻底击得粉碎,那些男娃们已没了带她们去龙王庙的心思,耐不住寂寞的诗音就拉着若画偷偷去龙王庙,在这场灾难下,唯独俩人没受到太大的影响,让她们的童年里,多了几份龙王庙的记忆。
天气逐渐回暖,转眼到了二三月,地里的麦苗长开腰,桃花杏花争先绽放,一场意想不到的蝗灾来了,只见那铺天盖地的蝗虫像飓风一样肆虐而过,地里的庄稼,树上盛开的花儿,刚展开的叶子无一幸免,人们眼睁睁地看着 ,几天时间就成了光秃秃一片,无奈地骂几句老天爷,只能接受这个灾年,盼着秋季能有个好收成。
蝗灾过后,麦子冒出了绿,岭上迟开的槐花却没受影响,依旧挂满枝头,等不及盛开,人们就争先恐后地出了门,去钩槐花回来充当粮食,不光槐树岭的人钩,岭下的人也来钩,不等槐花完全盛开就钩了个精光,唯独有象征意义的,龙王庙前那四棵粗壮的槐树躲过一劫,依然盛开,散发出阵阵青香。
可蝗灾过后,始终落没下一滴雨,地里的麦子扬花后,根本饱不上浆,没等成熟就枯成干草,大地又一次变成毫无生机的枯黄色,只有满坡的槐树还挂着淡淡的绿。
地里裂开的口子能伸进个胳膊,村里的小溪快要干涸,只剩下人们浇地几潭水,岭下的米汤河成了条小溪,偌大的河床裸露出来,奇形怪状的石头像一个个可怕的怪兽,张牙舞爪的看得瘆人,岭上岭上一片枯黄,再次没了生机,就连岭上的娃也没心思去私塾,而整天跟着家人去担水,浇自家的地,钱秀才一个人在私塾也呆不住,不时跑去龙王庙找了尘和尚抱怨道:这怕是又要遇见旱灾。
阴坡的麦子勉强收回来,在场里撵打,麦粒干煸的犹如上了年龄人的脸,全皱在一起,用石磨磨了,都是一色的麸皮,哪有一点面粉。
俗话说靠山吃山,面对如此大的旱情,发了慌的人们除了咒骂几句老天爷的同时,纷纷进了山,从山里背回来一捆捆长着铜钱般大小叶子的树枝,捋了叶子,在水盆里揉出绿色的汁液,用纱布过滤后,倒锅里烧开晾成凉粉,这本来是平常年月人们夏天消暑降火的一种吃食,现在却成了救命的粮食。
看着地里没活,苗李氏那能让刘六几人在家里吃闲饭,指拨他们也去山里割那能做凉粉的树枝,看着割回来的树枝,王缃云只好带着若草每日里就坐在厅房里捋树叶,回头晾晒到门外铺的芦席上,只有若画和诗音俩趁着没人留意,她们不时地偷偷溜出家门,留恋在龙王庙了尘和尚那里的传说和典故中。
若琴始终呆在家里,偶尔到厅房看一眼王缃云和若草母女俩被树叶染绿的手,满脸嫌弃的退了回去。
看着背回越来越少的树枝,苗李氏不免埋怨几句,伙计刘六对苗李氏苦着脸说:“大嫂,现在能割的全被人割没了,就算跑到更远的深山也割不了多少,实在不划算。”
精明的苗李氏看着厅房堆着山一样的装满树叶的麻袋,心想几个伙计没事呆在家,这不跟养闲人有啥区别,不说年底的粮食咋算,一天三顿饭还得管,翻着白眼仁一副痛心疾首地说道:“看这情形,怕是啥也种不到地里去了,圈里的牛马也只够忙俩人,换着回家歇去,回去时拿袋凉粉叶吧,回头粮食年底再说。”
刘六几人面面相觑,知道说的是实话,就算勉强留下来也没事干,主家也不可能让他们吃闲饭,只好轮换着回家。
一下少了几个劳力吃饭,让王缃云也轻松下来,不料,苗李氏却张罗着织布,让王缃云带着若草纺线,织布不说,还要给一家人做鞋,几个娃的,公公婆婆的,丈夫青山的,当然也少不了嫂子苗李氏的。
天,依旧晴朗,没有一丝要下雨的样子,而且一天比一天热,呆在屋里的女人们,热的没法干活,只能不断地用腋下别的手帕擦着头上脸上的汗,而王缃云和若草却不得停,这时的若草已能独立做完一双鞋,她先是给若画,若书做了双鞋,看得王缃云心酸不已,人跟人的命到底不一样,同样都是财东家的女儿,比若草大的若琴却是一副大小姐的派头,做事全凭兴致。
外面热得狗儿躲在房檐下舌头伸的老长,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鸡塌拉着翅膀卧在院里的阴凉处,慵懒的闭着眼睛,牛马无精打采的卧在圈里,就连驱赶身上的蚊蝇都有气无力的摇着尾巴,家里除了照料圈里的牛马,再也没别的活,苗李氏也懒得催促伙计刘六,任由他想干就干,想歇就歇,男人们光着膀子,成群的坐在房檐下骂着娘。
“这狗日的天,是要热死人啊。”
“麦哩麦没收上,这秋又不知道啥时候能种下去,老天爷这是叫人咋活呀。”
家里有点余粮的说起风凉话:“把嘴往南墙上一挂,喝风粑屁,嘿嘿……”
……
不管人们如何咒骂,盼着下雨,可依旧还是晴空万里,傍晚,天边依旧没有出现人们想要的阴云,太阳依然是滚烫的火球,漾红了半边天,见秋庄稼一直种不到地里,发慌的人们不约而同的聚集到龙王庙,请了尘和尚布坛求雨。
晚上吃饭的时候,苗李氏对王缃云说:“缃云,这天旱的不见雨,我听人说都去龙王庙,让了尘和尚求雨,就连周边几个村的人都去,明你陪我也去龙王庙看看。”
苗李氏说是求雨,其实是去看热闹,王缃云“哦”了声去收拾锅碗,一听说去龙王庙,若琴马上兴奋起来。
“妈,我也想去看热闹。”
“你说你个大姑娘家家的,跑去看啥热闹,不嫌丢人,这是去求雨。”
“我去看看嘛,我好久了都没出去了。”
看着水灵灵的女儿撅着个嘴,苗李氏心软成面团,一脸宠溺的埋怨道:“去,去,你这大的人,也不知道学个针线活,光知道看热闹,以后嫁了咋办。”
“买呗”若琴仰头不屑的说。
苗李氏伸出指头指了下若琴精致的额头笑道:“看看你能的。”
若琴嘻嘻一笑说:“要不带上草跟画让她们一起去,我也好有个伴。”
“好,好,我的姑奶奶”苗李氏溺爱笑骂句算是答应了,穷养儿子富养女嘛,自家的闺女当然得尽力惯着,叫上二房的娃,众星捧月地来陪着自己闺女好像也是应该的。
苗李氏这样做,其实是有她的想法,人都说她在家里跋扈不讲理,对二房很是苛刻,二房的女子连脚都不允许缠,她偏送二房的这姊妹俩去私塾念书,这下看你谁还能再说啥,我再对二房不好,也送二房的女子去上私塾,你们再好,自家的女子也在屋里窝着做睁眼瞎,这岭上我可是头一个让女娃上私塾的,总之精明的她,做事没人能琢磨不透,不过这也确实是件好事,不说别人怎么看,倒也成就了若草和若画。
对于上私塾这事,王缃云是打心眼里的赞成,不管嫂子苗李氏出于啥目的,可必定对草跟画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虽说她教了姊妹仨好多,但都是中药方面的,知识面太窄,不像私塾里,教的那么正规,见嫂子这样说,她忙笑着答应道:“是该让人管管了。”
佘家是因为佘占奎的坚持,也没给诗音缠脚,见苗家先后把若草和若画两个女娃送去私塾念书,也跟着把诗音送去,不说能学多少东西,至少能认几个字,写了自己的名字,不当睁眼瞎,全当让诗音陪着若画有个地方玩。
私塾的老师是临村前清时的穷秀才,姓钱叫钱芜来,因为没钱打点上司,而一直闲赋,靠教书养家糊口,常年穿粗布大褂,一双布鞋,民国政府成立后,剪了辫子的头发还梳的溜光,总让人感到有些怪模怪样。
买了笔墨纸砚,从家里搬去桌凳,行了拜师礼,算是入了学,跟那些男孩一起读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村里的私塾本来孩子就不多,若草回家后,全成了男孩,一时间又多了两个女孩,倒让平时捣蛋的男娃腼腆了好多,收起了平日里粗鲁骂娘的话语,变得斯文起来,钱秀才这个老学究脸上也露出少有的笑容。
尤于苗李氏的原因,若画生性胆小,不太喜欢说话,总是坐在角落里不吭声,诗音从小一家人很是宠溺,性格外向,开朗活泼,不时地叽叽喳喳的笑声,在诗音的带动下,若草渐渐地活泼起来,私塾里男娃莫名的兴奋起来,都来抢着讨好她们,甚至偷偷带她们去村外的龙王庙去讨贡品吃。
龙王庙的了尘和尚自然知道这俩女娃是谁家的,慈眉善眼取了供桌上的瓜果点心分给她们吃,顺口再给俩人讲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她们从了尘和尚那知道了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更是知道秦皇汉武的霸气,李唐的开元盛世和刘关张桃园结义到魏蜀吴的三国鼎立……
了尘和尚渊博的知识,吸引着俩女孩常常忘了回家的时间,了尘和尚的每一个故事,冲击着她们那幼小的心灵,在她们心里龙王庙可比私塾和家有意思,龙王庙没有钱秀才的古板和严肃,更没有家里的威严和唠叨,而是多了几分浓厚神秘的气息。
但天有不测风云,开春后的蝗灾和旱灾,把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彻底击得粉碎,那些男娃们已没了带她们去龙王庙的心思,耐不住寂寞的诗音就拉着若画偷偷去龙王庙,在这场灾难下,唯独俩人没受到太大的影响,让她们的童年里,多了几份龙王庙的记忆。
天气逐渐回暖,转眼到了二三月,地里的麦苗长开腰,桃花杏花争先绽放,一场意想不到的蝗灾来了,只见那铺天盖地的蝗虫像飓风一样肆虐而过,地里的庄稼,树上盛开的花儿,刚展开的叶子无一幸免,人们眼睁睁地看着 ,几天时间就成了光秃秃一片,无奈地骂几句老天爷,只能接受这个灾年,盼着秋季能有个好收成。
蝗灾过后,麦子冒出了绿,岭上迟开的槐花却没受影响,依旧挂满枝头,等不及盛开,人们就争先恐后地出了门,去钩槐花回来充当粮食,不光槐树岭的人钩,岭下的人也来钩,不等槐花完全盛开就钩了个精光,唯独有象征意义的,龙王庙前那四棵粗壮的槐树躲过一劫,依然盛开,散发出阵阵青香。
可蝗灾过后,始终落没下一滴雨,地里的麦子扬花后,根本饱不上浆,没等成熟就枯成干草,大地又一次变成毫无生机的枯黄色,只有满坡的槐树还挂着淡淡的绿。
地里裂开的口子能伸进个胳膊,村里的小溪快要干涸,只剩下人们浇地几潭水,岭下的米汤河成了条小溪,偌大的河床裸露出来,奇形怪状的石头像一个个可怕的怪兽,张牙舞爪的看得瘆人,岭上岭上一片枯黄,再次没了生机,就连岭上的娃也没心思去私塾,而整天跟着家人去担水,浇自家的地,钱秀才一个人在私塾也呆不住,不时跑去龙王庙找了尘和尚抱怨道:这怕是又要遇见旱灾。
阴坡的麦子勉强收回来,在场里撵打,麦粒干煸的犹如上了年龄人的脸,全皱在一起,用石磨磨了,都是一色的麸皮,哪有一点面粉。
俗话说靠山吃山,面对如此大的旱情,发了慌的人们除了咒骂几句老天爷的同时,纷纷进了山,从山里背回来一捆捆长着铜钱般大小叶子的树枝,捋了叶子,在水盆里揉出绿色的汁液,用纱布过滤后,倒锅里烧开晾成凉粉,这本来是平常年月人们夏天消暑降火的一种吃食,现在却成了救命的粮食。
看着地里没活,苗李氏那能让刘六几人在家里吃闲饭,指拨他们也去山里割那能做凉粉的树枝,看着割回来的树枝,王缃云只好带着若草每日里就坐在厅房里捋树叶,回头晾晒到门外铺的芦席上,只有若画和诗音俩趁着没人留意,她们不时地偷偷溜出家门,留恋在龙王庙了尘和尚那里的传说和典故中。
若琴始终呆在家里,偶尔到厅房看一眼王缃云和若草母女俩被树叶染绿的手,满脸嫌弃的退了回去。
看着背回越来越少的树枝,苗李氏不免埋怨几句,伙计刘六对苗李氏苦着脸说:“大嫂,现在能割的全被人割没了,就算跑到更远的深山也割不了多少,实在不划算。”
精明的苗李氏看着厅房堆着山一样的装满树叶的麻袋,心想几个伙计没事呆在家,这不跟养闲人有啥区别,不说年底的粮食咋算,一天三顿饭还得管,翻着白眼仁一副痛心疾首地说道:“看这情形,怕是啥也种不到地里去了,圈里的牛马也只够忙俩人,换着回家歇去,回去时拿袋凉粉叶吧,回头粮食年底再说。”
刘六几人面面相觑,知道说的是实话,就算勉强留下来也没事干,主家也不可能让他们吃闲饭,只好轮换着回家。
一下少了几个劳力吃饭,让王缃云也轻松下来,不料,苗李氏却张罗着织布,让王缃云带着若草纺线,织布不说,还要给一家人做鞋,几个娃的,公公婆婆的,丈夫青山的,当然也少不了嫂子苗李氏的。
天,依旧晴朗,没有一丝要下雨的样子,而且一天比一天热,呆在屋里的女人们,热的没法干活,只能不断地用腋下别的手帕擦着头上脸上的汗,而王缃云和若草却不得停,这时的若草已能独立做完一双鞋,她先是给若画,若书做了双鞋,看得王缃云心酸不已,人跟人的命到底不一样,同样都是财东家的女儿,比若草大的若琴却是一副大小姐的派头,做事全凭兴致。
外面热得狗儿躲在房檐下舌头伸的老长,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鸡塌拉着翅膀卧在院里的阴凉处,慵懒的闭着眼睛,牛马无精打采的卧在圈里,就连驱赶身上的蚊蝇都有气无力的摇着尾巴,家里除了照料圈里的牛马,再也没别的活,苗李氏也懒得催促伙计刘六,任由他想干就干,想歇就歇,男人们光着膀子,成群的坐在房檐下骂着娘。
“这狗日的天,是要热死人啊。”
“麦哩麦没收上,这秋又不知道啥时候能种下去,老天爷这是叫人咋活呀。”
家里有点余粮的说起风凉话:“把嘴往南墙上一挂,喝风粑屁,嘿嘿……”
……
不管人们如何咒骂,盼着下雨,可依旧还是晴空万里,傍晚,天边依旧没有出现人们想要的阴云,太阳依然是滚烫的火球,漾红了半边天,见秋庄稼一直种不到地里,发慌的人们不约而同的聚集到龙王庙,请了尘和尚布坛求雨。
晚上吃饭的时候,苗李氏对王缃云说:“缃云,这天旱的不见雨,我听人说都去龙王庙,让了尘和尚求雨,就连周边几个村的人都去,明你陪我也去龙王庙看看。”
苗李氏说是求雨,其实是去看热闹,王缃云“哦”了声去收拾锅碗,一听说去龙王庙,若琴马上兴奋起来。
“妈,我也想去看热闹。”
“你说你个大姑娘家家的,跑去看啥热闹,不嫌丢人,这是去求雨。”
“我去看看嘛,我好久了都没出去了。”
看着水灵灵的女儿撅着个嘴,苗李氏心软成面团,一脸宠溺的埋怨道:“去,去,你这大的人,也不知道学个针线活,光知道看热闹,以后嫁了咋办。”
“买呗”若琴仰头不屑的说。
苗李氏伸出指头指了下若琴精致的额头笑道:“看看你能的。”
若琴嘻嘻一笑说:“要不带上草跟画让她们一起去,我也好有个伴。”
“好,好,我的姑奶奶”苗李氏溺爱笑骂句算是答应了,穷养儿子富养女嘛,自家的闺女当然得尽力惯着,叫上二房的娃,众星捧月地来陪着自己闺女好像也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