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大明:帝王的雕刻术 > 第103章 大周就是孤芳自赏

重生大明:帝王的雕刻术 第103章 大周就是孤芳自赏

    其实赵敏没有明说,这是忽必烈因思汉飞的死而故意的。

    如今倒好,大明连出兵辽金两国的事儿都省了。

    甚至还为两国节省了大量的兵力,用于宋元两国的战场上。

    忽必烈的一个赌气,直接让大元和大宋承担起来两国的军事主力。

    理性上忽必烈是感情用事,输给了明皇了。

    赵佶对忽必烈都不满了。

    觉得忽必烈也没有想象中的理智,也是个二杆子。

    在面对国事上,不能感情用事,偏偏忽必烈干了。

    气得赵佶直骂娘。

    现在大宋的压力极大,士大夫已经开始惦记上赵佶偷偷训练出来的三十万御林军。

    可惜到现在为止,赵佶都没有松口。

    这支三十御林军可是赵佶砸锅卖铁训练出来的,更是他的心头肉。

    怎么可能现在就拿出来,除非遇到了灭国危机,否则赵佶打死也不会同意。

    这一次大宋的军事统帅是岳飞,可见赵佶也是用心了。

    一直以来,岳飞都遭到打压,实在是岳飞的军事能力过于出色。

    并且岳飞还是神通境强者,是个武道天才。

    手握百万大军, 一直是赵佶的心头病。

    扶持岳飞,是为了打压杨家军,如今岳家军也强大起来,更甚杨家军。

    赵佶只能维持一个平衡。

    目前岳飞是统帅,主攻金国,杨家军是杨老令公主攻辽国。

    大宋如果不是文人天下,只怕大宋的军力不会输给大元。

    士大夫为了压制大宋军将,竟然对辽金割地、纳贡和求和。

    大宋的逼脸都被士大夫丢尽,但士大夫却高唱大宋的仁义和和平。

    文人的不要脸,在大宋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由校看到大元和大宋两国发兵辽金两国,不由感慨道:

    “太可惜了,大宋士大夫人要是不压制武将,大宋一定是个地区霸主。”

    海瑞鄙视道:“做大宋的将军憋屈啊……”

    海瑞鄙视得到了所有武将的附和。

    大明本来也已经走了大宋的文人统兵的路子。

    不过朱由校的出世,直接扭转了这个不利局面。

    如今大明文武分治,各司其职。

    文官不干预武官,武官不干预文官。

    走的是军人不干政,文人不干预军务的原则。

    这已经写进了大明宪法里面,列为不可动摇的国策。

    算是另类的大明祖训。

    只是朱由校还活着,所以才没有这样称呼。

    于谦笑道:“是啊,国策要有长远的利益,短视都会导致国家厄难。”

    他是深有体会的人,如今也非常珍惜自己这个兵部尚书的位置。

    虽然没有进内阁,但他已经属于军方体系,不再属于文官体系。

    即便是文官,那也是文职军人。

    早已脱离文官集团。

    朱由校霸气地说道:“不管他们怎么打,反正我大明的利益不容侵犯,不服就打。”

    大明是低调,不等于大明愿意吃亏和妥协.

    “大周从来没有过问我们这些灵气稀薄的州,这是地域歧视。” 朱由校是真的有看不懂大周。

    大周明明与大隋接壤,却从未与大隋来往。

    如同冰雪里的寒梅,只能孤芳自赏。

    其大周天子又是朱由校认识的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他不知道大周的战略是什么,也没有对外扩张。

    这也是大隋为何打的天翻地覆也不担心大周出兵的原因。

    实在是千年来,武瞾与李氏争夺唐州统治权胜利后,便保持了低调风。

    从未对外发动过任何战争,也从未对大隋有过任何摩擦。

    大隋在夺取天下后,第一个就与大周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其后两国便处于和平状态。

    至今为止仍旧和平。

    大周唯一的威胁来自北方的突厥人及其他异族。

    主要精力也是在北方。

    定州与大周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同样没有对唐州有任何觊觎。

    诡异的平衡状态,让朱由校至今都没有看懂。

    隐藏太深,对大周,大明是一片空白。

    大隋和大宋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一直延续到现在。

    唯有大明和大宋互相看不顺眼,时常边境摩擦。

    中原建立的国家,都以睦邻友好的模式进行,大家的敌人都来自北方。

    目前只有大明、大隋和大宋时常被北方欺负。

    尤其大明差点就被北方和东北方的异族灭国。

    反正大周没有出手,朱由校也不急着吞下大隋。

    就是让大隋乱起来,过不下去的百姓,可以通过大隋皇室贸易运输到大明来。

    大明不介意吸收大隋的百姓。

    朱由校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看重百姓的价值。

    更注重人力资源的利用。

    这也是大隋人才都朝着大明跑的原因。

    现在只有大明没有爆发战争,而是在趁火打劫。

    但朱由校的手段却又非常高明,时机掐的很准。

    辽金两国无力维持自己国土情况下,以友好的姿态拿到大明想要的战略要地。

    甚至大明以降低贸易价而拿到大明想要的土地。

    这样操作,堪称经典。

    气得忽必烈和赵佶直骂娘,天下好事都被朱由校一个人吃了。

    他们却要打生打死,以巨大的代价才能拿到两国的土地。

    耶律洪基和完颜永济两位皇帝,如今已是破罐子破摔。

    全力以赴地和大宋、大元干了。

    便是两国的底蕴都全拿出来,在战场上厮杀。

    什么陆地神仙不能轻易出手的九州盟约,在四国之间早已是张废纸。

    朱由校看着四国大战,很是得意地说道:“忽必烈就是赢了,也是惨胜。”

    “ 一个国家能屹立九州数百年,都有自己的底蕴。”

    “他们这是逼着人家全力以赴,不成功便成仁。”

    “这种战,我大明永远都要考虑能避就避。”

    “决不能打这种四六分的战争。”

    诸葛卧龙道:“宋国拖下水了,已经陷进了这个泥潭。”

    “没有十年是无法结束战争的。”

    众臣心如明镜似的,要是没有大明的武者杀进大元,把大元打了个半死。

    辽金两国不至于抵挡住宋元两国十年。

    不过,所有大臣都很兴奋,自从四国战争爆发开始,大明的外贸经济收入成倍增长。

    得利的仍旧是大明。

    王阳明道:“陛下,臣担心赵佶可能会向大明求援。”

    朱由校冷笑道:“大宋死活与我大明有什么关系?”

    “大明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早已和大宋没关系了。”

    “当年的互不侵犯条约,是大宋率先破坏的,而不是大明。”

    “朕没有从大宋腰肋插一刀已经是情分了。”

    大明的人对大宋没有任何好感。

    现在大宋的武林人士都还没有组建起来进攻辽金两国,说明大宋主力还能支撑。

    赵佶这样做,无非希望大明能降低一点贸易的价格。

    真正的需要目前还不至于。

    真以为大宋是士大夫人与天子共享天下,武人就没有一点能力?

    那是整体性的问题,大宋的武将同样人杰遍地。

    只是赵佶这个怂包不会用人罢了。

    ……… ·……

    总害怕武人造反。

    其实大宋的威胁已经不是武人的威胁,而是自身内部士大夫阶层掌握了大宋的经济命脉。

    “赵怂包要是有魄力,瞅准时机,直接解决士大夫人集团。”

    “大宋崛起就是必然。”

    “否则,大宋不但要承担起发动北伐的战争压力,还要承担内部义军反扑。”

    “内忧外患很快就要爆发了。”

    据朱由校的了解,水泊梁山已经开始集结。

    不出三五年,只怕水泊梁山就要在大宋闹个天翻地覆。

    由此可见,大宋国家战略出问题了,六贼把持朝着就是亡国之兆。

    “大周的孤芳自赏,就是默许了金州、宋州、隋州和荒州的乱战。”

    “意图已开始凸显出来。”

    大明现在真正的威胁就是大周和大元两个帝国。

    其余的国家,大明已经不放在眼里。

    大明现在的综合国力已经是区域经济霸主,军事上没有完全曝光。

    朱由校也觉得大明军事上同样是这四州霸主。

    除了大周一无所知,不知道武瞾的意图外,大元的意图已被朱由校洞悉。

    纵观历史,率先下场的国家,最后都是失败者。

    最后关键时刻出手的国家,才是最后的赢家。

    大明文武百官已经关于九州格局讨论了无数次。

    制定了各种应对之策。

    不过随着大明的经济和军事崛起,这样的战略也在随之改动。

    制定的应对机制是针对具体实情而设计和部署。

    可以说大明现在就是一个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的帝国。

    只要有机会,符合大明帝国的利益,大明随时都可以拿出两百万精锐出来扩张。

    名义上大明一直打着和平口号,事实上大明已做好了各种出兵准备。

    大元要是战略出错,惹到大明,可能大元将来夺取的疆土也会变成大明的。

    现在大明摸不准大周的脉络,虽然定义大周为孤芳自赏战略,但朱由校还觉得慎重对待。

    大周不一定会等到其他国家预测的那般千秋大劫几.

    十年之间转眼即过!。

    四国大战已然定下,最后还是大元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大元是最后赢家,大宋虽然赢了四国战争,最后又被大元卖了。

    在金国和辽国夺取的土地,在杨老令公和岳飞勒令调回后,所得疆域全部丧失。

    全成了大元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