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1987:能苟才能浪 > 第180章 民歌热

重生1987:能苟才能浪 第180章 民歌热

    大年初三上午,赵海生正和穆洋在一起闲聊。

    现在吴大姐的热度越来越高,谈论的话题自然少不了吴大姐。

    “吴大姐那样的唱腔我可学不了啊!我的那两首民歌可怎么办?会不会被比下去?”开始穆洋还没把吴大姐当作对手,因为两个人年龄有差距,唱歌的主要类型也不大一样。随着吴大姐越来越火热,穆洋也有点担心了。

    “放心吧,你们两个就不是同一种类型的歌手。而且我这么和你说吧,吴大姐越火,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赵海生对穆洋打着包票。

    “你的主要唱法还是流行歌曲,和吴大姐这种纯粹的民族唱法不一样。你们是可以共存的,而且还可以互相促进呢。而且我觉得你们两个都可以在各自领域走到巅峰,这一点你相信我就行。”

    赵海生从天启歌曲的不同唱法里得到了启示,他现在对于流行音乐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 的多,如果再多天启一些歌曲,完全可以让穆洋和吴大姐都达到天启歌曲里那些顶尖歌手的水平。

    “以后民族唱法会更流行吗?还是流行歌曲这种通俗唱法会更流行?”穆洋对赵海生的判断越来越迷信了。总觉得赵海生总能轻易就看得更远。

    “未来的社会只会越来越多元,音乐流派也会越辣越多,各种唱法都会从对方别的领域吸取养料。我判断,民族唱法也会得到发展,流行歌曲也一样,从商业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听众喜欢什么。”

    两个人正聊着天,电视里一个访谈节目也谈起了吴大姐的两首歌。

    “这首《编花篮》的曲子基本上就是照抄我们《九莲灯》里面的《慢对花灯调》,这首歌我以前就唱过,老实说,我觉得现在的创作者应该尊重民歌,不能胡乱改编。当然,听说作者是一个很年轻的创作者,年轻人不懂事可以原谅,但是年纪大的人就该懂道路。今天我就把这首《慢对花灯调》献给大家。”

    电视里一位颇有风韵的中年女歌手在评论,接着她就准备唱《慢对花灯调》了。

    赵海生早就从天启资料里得到了这首歌的曲谱,他便和穆洋一起听这位女子的演唱。

    很快一曲唱罢。主持人似乎只专注于两首歌的曲子是不是雷同,这位女子唱完之后,他便开始总结:

    “两个歌曲的曲子确实一模一样啊。这样的话这首歌的曲子作者是不是不能写作曲,而要写改编呢?”

    主持人这种论调吓了穆洋一大跳。不过赵海生却没有生气,甚至都懒得反驳。

    “愚蠢,不用管这些。根本就不是事啊。”赵海生不在意这个是有原因的,这种民歌改编,基本上在谱曲一栏,都会写改编者的名字,因为实在曲谱改编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技术活。在这个时代,这基本上都是惯例了,对方攻击这一点根本就没有杀伤力。

    赵海生注意的是对方的演唱风格。

    一般来说,老歌想要翻红,在演唱的时候,编曲一定要有新意,但这位演唱者似乎为了和《编花篮》区别开,还故意用了民歌传统的编曲。这样一来就导致这首《慢对花灯调》听来太老了。

    “海生对这首歌怎么评价啊?”吴大姐突然冒了出来,把赵海生和穆洋都吓了一跳,穆洋连忙从赵海生身边跳了起来。

    “别,你们还是一起坐着吧,省得海生又抱怨没有灵感了。”吴大姐一句玩笑话,让穆洋闹了一个大红脸。

    “我们真没有什么。”面对穆洋苍白的解释,吴大姐笑而不语,让穆洋显得更尴尬了。

    “年轻人,没事的,没有激情才可怕呢。咱们还是谈谈音乐吧。海生对刚才那首歌怎么看?”吴大姐又把话题转了回来。

    “最主要是听众,不管是什么歌曲,不管是谁来唱,都需要给观众一些新东西。为什么欧美的流行歌曲引进后会流行呢?就是他们的音乐元素不一样,让大家听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这位歌手——”

    “她姓文,大家偶读叫她老文。”吴大姐给解释了一句。

    “老文的唱法没变,这首歌我也查过,老文基本上是把以前的唱法重新唱了一遍,而且她为什么不直接借鉴我们《编花篮》的编曲呢?我们的编曲可是学习了欧美的新元素,她直接抄过去都会好很多啊!她竟然没抄。我觉得她这么一唱,大家反而会更喜欢听《编花篮》了。”

    “真的吗?你这么一说我就放心了。”

    吴大姐确实如释重负。

    这个老文自己的慰问演出都推了,跑回电视台和吴大姐打擂台,还直接说吴大姐的《编花篮》抄了她的《慢对花灯调》的曲子。这种用心也是太直接了,吴大姐估计也是当局者迷。

    赵海生了解到这种情况,马上给吴大姐重新分析了一下。

    “这个老文要是有这种心理,那她就太草率了。如果她等一等,或者准备详细一点,也许还有一点杀伤力,现在这样说,老实说,作为歌迷,我肯定觉得没意思。”

    “我听说她要推出一个民歌精粹,把她以前唱过的民歌都翻唱一遍。为了这个,她还到处说她才是这些民歌的原唱,不能让人随便改编一下就变成一首新歌。我感觉她就是胡搅蛮缠嘛。”

    看来这个老文给了吴大姐很大的压力。

    “哈哈,看来乐坛要兴起一股民歌热的潮流啦!这是好事啊!吴大姐,不是我说,他们做的越多,这把火就烧得越旺,对你其实是一件好事,对洋洋也是一件好事啊。”

    “大家你就放心吧,不管什么热,最后热度是不是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歌曲上呢?民歌热度越高,大家越重视,自然是好事,您觉得现在的观众会喜欢《慢对花灯调》还是喜欢《编花篮》啊?”

    赵海生一句话提醒了吴大姐。

    “真没问题我就放心了,对了,我还需要下基层去慰问演出,这几天没法陪你们了,你们就留在京城好好过年吧。”吴大姐匆匆来,又匆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