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年年柿子红 > 第196章 马家三婶

年年柿子红 第196章 马家三婶

    在马家屯这个宁静的小山村里,马小鱼的三婶有着一段特殊的过往。她是从外地被买来的媳妇。当年,马小鱼的三叔曾在部队里当过一段时间的兵,退役回到家乡后,由于家中兄弟众多,三叔又年纪偏大,在那个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且资源有限的环境下,结婚便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无奈之下,三叔最终从人贩子手中买下了一个媳妇,这便是马小鱼的三婶。

    尽管三婶的到来方式并不光彩,但三叔对她却十分体贴照顾。然而,三叔这人却有个毛病,生性懒惰,不太愿意干活,家里家外所有的活计都一股脑地丢给了三婶。日复一日的操劳,让三婶年纪轻轻便疾病缠身。才不到 40 岁的女人,头上却已爬满了丝丝白发,整个人显得格外憔悴。

    马小鱼发现三婶经常往家里跑,而母亲王氏和三婶的关系也颇为融洽。三婶很会做人,从来不在背后说马老大家的坏话,对马小鱼更是和蔼亲切。她时不时会给马小鱼家送一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或者带些水果过来。就这样,一来二去,感情便在不经意间慢慢建立起来,马小鱼也觉得这个三婶着实不错。

    有一次,三婶又如往常一样来家里串门。马小鱼敏锐地察觉到三婶的气色不太对劲,面色显得有些苍白,眼神中也透着疲惫。她关切地对三婶说:“三婶,我看您的身体是不是不太好啊?”三婶听了这话,微微顿了顿,像大多数农村女人一样,满不在乎地说道:“嗨,农村女人嘛,哪有那么娇贵,有点小毛病挺挺就过去了。”马小鱼听后,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三婶,可不能这么不当回事儿,我给您把把脉吧。”

    说着,马小鱼便让三婶坐下,伸出手给三婶把起脉来。经过一番仔细的诊断,马小鱼眉头微皱,说道:“三婶,您的身体确实有着不小的问题,主要是肾脏方面的。您看您的脸,都有些浮肿了。”三婶摸了摸自己的脸,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脸确实有些肿胀。马小鱼接着说道:“婶子,您的身体状况不太乐观,我给您扎上几针,您再去开一些草药来吃,好好调理一下吧。”三婶听了,脸上顿时露出惊喜的神色,连忙点头说道:“那可太好了,小鱼,那就麻烦你了。”

    马小鱼熟练地从针包里拿出自己的银针,开始为三婶医治。只见她手法娴熟,几针下去,三婶便觉得自己的身体舒服了许多,原本沉重的身体仿佛一下子轻松了不少。三婶平日里经常觉得腿脚浮肿,走几步路就觉得腿累得不行,还时常喘不上气来,经过这几针,这些症状都得到了明显的缓解。马小鱼又根据三婶的病情,给她开了几副药,叮嘱道:“三婶,您先回去按照这个方子吃吃看,注意休息,别太累着自己。”三婶开心地接过药,千恩万谢后,拿着药便回家去了。

    马小鱼给三婶治病的事情,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村里传扬开来。村民们纷纷对马小鱼的医术称赞不已,而这事儿也传到了李家李婆子的耳朵里。李婆子的儿子是个傻子,她一直为儿子的病忧心忡忡。当听到小鱼儿会针灸看病时,心里顿时燃起了一丝希望,心动不已,想着或许小鱼儿能治好儿子的病。但她又有些抹不开面,毕竟和小鱼儿并不太熟。思来想去,李婆子辗转来到了小鱼儿的三婶家里,手里还提着自己从沟里捞的几条小鱼,算是一点心意。见到三婶后,李婆子说明了来意,三婶听了李婆子的想法,心中有些犹豫……

    三婶深知马小鱼最近为村里的事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再加上给人看病也不是小事,万一治不好,说不定还会惹出麻烦。但看着李婆子那满是期待又可怜巴巴的眼神,三婶又有些于心不忍。她思索片刻后,对李婆子说道:“妹子,小鱼这孩子心地善良,医术也确实不错,我去帮你问问她的意思,不过这事儿我也不敢打包票,你可别抱太大希望。”李婆子听了,赶忙点头,感激地说道:“三婶,只要你肯帮忙问问,我就已经很感激了,成不成的,我都不会怪你和小鱼。”于是,三婶答应了李婆子,决定找个合适的时机跟马小鱼说说这件事。

    而另一边,马小鱼还不知道李婆子的请求,她依旧忙碌在村里,为村民们解决着各种问题,同时也在思考着李家坟地与李家孩子怪病之间的关联,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因为这些琐事和谜团,正悄然发生着一些改变。

    三婶在这个平常的日子里,又一次来到马小鱼家中。几句寒暄之后,三婶的神情变得有些犹豫,终于还是开口提起了李婆子拜托的事情。三婶小心翼翼地说道:“小鱼啊,李家那婆子找到我,想让你给她那傻儿子看看病,你看……”马小鱼听到这话,眼中没有丝毫迟疑,脸上立刻绽放出欣然的笑容,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下来,说道:“三婶,这事儿我应下了。我本就是个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本分,更何况还能帮上乡亲们,我乐意着呢。”她心中想着,自己不仅是医生,身为修士,更应秉持着济世救人的胸怀,为他人排忧解难。

    于是,马小鱼怀揣着关切与责任,脚步匆匆地朝着李家走去。阳光洒在她的身上,勾勒出坚定的轮廓。就在这时,马大妮从远处匆匆赶了回来,可专注于前行的马小鱼对此毫无察觉。

    不多时,马小鱼来到了李家。眼前的景象让她心中一阵酸涩。李家的房屋破旧得不成样子,三间小小的破房子,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岁月的重压下摇摇欲坠。院墙东倒西歪,几乎坍塌得只剩半边,仿佛轻轻一推就会彻底倒下。大门早已不知去向,只剩下空荡荡的门框,诉说着曾经的沧桑。屋门破旧不堪,门板上满是斑驳的痕迹,缝隙处透着丝丝凉风,似乎在无声地倾诉着生活的艰辛。看着这样的场景,马小鱼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尽管她并非原主,但原主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却如影随形。小时候,自家的房子也和这相差无几,贫寒与困苦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份熟悉的心酸涌上心头,怜悯之情在她心底油然而生。

    在那铺着破席子的土炕上,一床单薄的被子里躺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身形瘦弱得让人揪心,仿佛只是一具皮包骨头的躯壳,仿佛一阵稍大的风就能将他吹跑。大大的眼睛空洞无神,透着懵懂与无助,宛如一潭没有波澜的死水。他的五官精致好看,若是生活优渥,想必也是个俊俏的孩子,可如今却因长期的营养不良,整个人瘦得不成人形。马小鱼看着眼前的场景,眉头紧紧皱起,心中满是心疼与怜惜。

    李婶热情地领着马小鱼进了屋,眼中满是感激与期待,忙不迭地说道:“小鱼儿,你快坐下,一路上累坏了吧,我去给你拿点吃的。”说完,便转身在屋里四处翻找。家里实在简陋,找了好一会儿,才好不容易找出了一些自家地里种的花生、大枣之类的食物。那些花生带着泥土的质朴,大枣也因保存不当略显干瘪,但每一颗都饱含着李婶的心意。马小鱼赶忙阻拦道:“婶子,您别忙了,我真不是来吃东西的,先看看孩子的情况要紧。”李婶一边把食物往马小鱼手里塞,一边感慨地说:“小鱼儿,一晃这么多年没见,你都出落成大姑娘了,还这么有出息。哎,当年你们还在家的时候,婶子可是经常能见到你的,那时候你们家也不容易啊……”李婶一边叹息着,一边回忆着过去的时光,眼神中满是对往昔的感慨。

    马小鱼微笑着回应李婶,与她亲切地打着招呼。她环顾了一下四周简陋的环境,屋内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角落里堆满了杂物,屋顶还有几处漏雨的痕迹。马小鱼关切地问李婶:“李婶,我李叔现在干啥呢?”李婶无奈地叹了口气,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无奈,说道:“嗨,这孩子病成这样,你李叔也没法出去打工,只能在家种点庄稼,有时候再伺候点牲口,挣那点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家里的生计。这日子啊,过得紧巴巴的。”马小鱼听后,思索片刻,脑海中浮现出修路工地招工的场景,对李婶说:“李婶,您可以让李叔去修路的地方看看,那里现在正招一些临时工人呢。凭李叔的身板和本事,肯定能干得下来,这样也能多挣点钱补贴家用。”李婶听了,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欣喜,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忙问道:“真的吗?你李叔能去干吗?可别给人家添麻烦啊。”马小鱼肯定地点了点头,说道:“当然可以去了,婶子您放心吧,我打听清楚了,那边正缺人手呢,李叔去了肯定受欢迎。”李婶听了,眼中既有期待又有些犹豫,她下意识地看了看炕上的儿子,又叹了口气说道:“唉,其实我也想去,听说那里有不少妇女在帮忙做饭,我也能挣点钱补贴家用,可我实在脱不开身啊,这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每天都得我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一步都离不开人。”

    马小鱼听了李婶的话,心中也是一阵感慨。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个女人喘不过气来,可她依然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她不再多说,轻轻地走到炕边,蹲下身子,仔细地给小男孩号脉。她的神情专注而严肃,手指搭在小男孩的手腕上,闭上眼睛,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她集中精力感受着那微弱而紊乱的脉象。片刻后,马小鱼睁开眼睛,神情变得凝重起来。她对李婶说道:“李婶,孩子的脉象很虚弱,而且有些紊乱,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不过您别担心,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咱们一起想想办法。接下来,我需要了解一些孩子更详细的情况,您先跟我说说,孩子平常都有哪些症状,发病频率高不高……”李婶听着马小鱼的话,眼中闪烁着泪花,不住地点头,开始一五一十地讲述孩子的病情。阳光透过破旧的窗户,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也在为这个艰难的家庭注入一丝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