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诸朝一起看直播:从诗词到历史 > 第109章 农具发展史-完成

诸朝一起看直播:从诗词到历史 第109章 农具发展史-完成

    显然,有这种想法的不止他一个。

    朱元璋对此更是兴趣盎然、两眼放光。

    这个王祯可是元朝人,也是难得,居然也有人才。

    他对元朝可是爱恨交加、感情复杂——他的父母、亲人都在元朝的压迫下食不果腹、遗憾离世,他对元朝并没有好印象,但他建立了明朝,又得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怎么能说不复杂呢?

    不过,既然都是有用的,那他用起来也不会寒碜。他也是从一无所有中走过来了,知道老百姓的苦难,这也使得他对王祯和他的《农书》更加感兴趣了。

    “《农书》……宫中有收录吗?”

    这《农书》中记载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嘛!可不能就这样浪费了。还有那什么《天工开物》,和天女这次的主题一模一样,又怎么可能不让人在意?只是这本书现在遥遥无期,朱元璋也只能打起《农书》的主意。

    说着,朱元璋又忍不住嘀咕一句,“这《农书》不是比那什么《帝范》重要多了吗?怎么不展开来讲讲?”

    不是他对李世民有意见,而是《帝范》这东西吧,得看是给谁看,但《农书》是全天下百姓都可以看、都应该看的,两者相比较而言,他觉得是后者更应该介绍给大家。

    朱标对着自己父皇的牢骚听而不闻,有些东西父皇可以讲,但身为儿子和臣子,还是谨慎一些为佳。只见他恍若寻常般,笑着说道:“都说‘人间辛苦是三农’,天女介绍的这些农具,想必也是能够大家带来不少助力的。”

    虽然到了他们这个时候,大部分工具又已经出现并广泛使用,但天女不是给出了后续的发展吗?而且各地情况不一,这也算是另一种程度上的互通有无了。

    这边还在谈论着,玉不识已经收拾收拾,准备下播了。

    【明、清之际,在田间筒车的身影依旧是屡见不鲜。很多县域的地方志都多有记载,诸如平利坝河的筒车垭,紫阳县的筒车沟,宁陕县汶水河的筒车湾这些至今沿用的地名,即可探寻到当年的踪迹。

    哪怕到了现代,作为最经常、最多使用的筒车的地区,华夏西南部山丘和西北黄河上中游两岸等地,至今仍可看到筒车风姿。它们在喷珠溅玉、浇灌农田的同时,也成了人们旅游观光的靓丽风景。】

    【江流声声,筒车的身影就这样默默伫立在河畔,守护着沧海桑田的流转,也守护着千古不变的稻田。

    我们祖先用五谷养育生命,顺天时量地利,在一代代的摸索和进步中,一点点将华夏大地刻画成我们今天的模样。农具的演进,正是我们农业的发展进步,可以说,每一次农具的革新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

    而我们应该做的,是汲取其中的营养,来回馈给予我们饱食的土地和人民。

    好了,今天的直播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说完结束语,在一直展露的微笑中,玉不识关上了直播间、系统也断开了直播的链接,只保持和各个位面最低限度的连接运转。

    玉不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在屏幕前姿态要美、动作也要优雅地坐上这么久,加上还要脱稿讲诵,她也是有些累的。

    她伸了个懒腰,边听系统的总结汇报,边整理放置在一边的桌上的资料。

    听到最后,玉不识显然有些吃惊——

    “这次能量转换,充了这么多吗?”

    系统:【本次直播观看人数创新高,请宿主再接再厉,认真利用所学,精进直播内容。】

    玉不识居然诡异的从这机械的声音中听到了一丝喜悦。

    ……嗯……看来她的不成器,系统虽然不说,但也很是苦恼吧?不然也不会反复提醒她那什么“请宿主认真利用所学,精进直播内容”了。

    每次系统播报这句话,总是会让她忍不住脖子一缩,这直接响在耳边的话,让她幻视自己曾经高中的老师,这其中“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还真是一模一样。

    玉不识看了看猛地往前蹿了一大截的充能进度条,剩余的空白不多了,她没有理会的系统的催促,很是开心。

    “看来这个主题应该很快就能结束了!”

    ******

    玉不识在她的房间中因充能进度条的进展而满脸地高兴,其他世界的人也是欣喜非常。

    在玉不识介绍的这些农具没有发明、普及的朝代,这一次政令下达和执行都很通畅迅速——

    先是朝廷下令召集能工巧匠,按照天幕给出的图纸精心打造曲辕犁、龙骨水车、筒车等农具,各地官府也是积极响应,贴出告示招募擅长木工与水利工程之人。与此同时,民间的一些富户听闻朝廷的政令,也是纷纷出资助力制造。

    不久之后,第一批各式农具成功制成并投入使用。这一次有着天幕的背书,加上农人也是看过天幕的介绍,大家较之以往,很是快速地接受了这些新的工具。

    好些世界正巧处在春耕时节,这些农具的出现和普及,正巧用上了,其中的便捷得到了肯定。忙碌而充满生机的田园景象,也正是大家所梦寐以求的盛世气象。

    天幕神奇的名声也再一次传播开来。

    ******

    不少人看到这些推广有这般速度,都有些眼热。

    ——这比之以往,也太轻松了吧?要是其他推行的政令能有这般便捷和快速接受的速度就好了。

    ——这样看,天幕确实帮忙了不少。

    “还是要重视农业,‘农为国之本’、‘农,天下之大业也’、‘民之大事在农’……天女也是在反复提醒吧?”

    这些道理他们都懂,毕竟在他们这个时代,农耕经济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东西,必须要好好发展和保护,但天女这样多次的强调,又怎么不是一种提醒呢?

    “‘农桑为衣食之本,稼穑为风化之源’,这劝农桑,说的不错。”

    孝文帝多次强调的思想,即那句“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又怎么会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