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九零:卖辣条当厂长,创业忙 第127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热门推荐:
绝世天资被欺辱,我叛出宗你哭啥
皇叔爆宠!偏执娇妻你别逃
奥特:龙剑道的旅程
重生,回到1979当知青!
末世我是指挥官
快穿之万人迷路人甲摆烂攻略指南
绝美总裁的贴身兵王
综影视之召唤师玩家
向彼方
黛斯食品公司的前身是普罗旺斯地区一家拥有二十年历史的名不见经传的巧克力工厂,生产的巧克力制品销量平平,品牌也一直默默无闻。
但一切在1998年的夏天悄然发生了改变,工厂老板有一天突然将厂子作为礼物献给了自己新婚不久的妻子,从那以后莫罗兄弟巧克力工坊便正式更名为黛斯食品公司,主理人也变成了老板的妻子,一位姓金的来自中国的夫人。
金夫人全身上下充满艺术与浪漫气息,对公司的经营却别有一番与众不同的见解。或许是身为中国人的缘故,她在得到黛斯食品公司后做出的第一个决定便是开展对华投资,并明确要在中国大陆地区建厂。
“因为金夫人的家乡在卫宁,所以黛斯公司便将建厂的首选目的地定在了卫宁,并将建厂一切事宜全权委托金夫人的儿子谢先生代为处理。”
翻译小姐将法国黛斯公司考察团的意见如实转述后,市委相关陪同人员十分配合地鼓起掌,纷纷开始赞扬金夫人的爱国之举。
卫宁市工商局副局长却在人群当中望着一副精英派头、高不可攀的谢益清欲言又止。别人或许不知道谢益清的底细,张局长还能不知道吗?他不正是贺兰的助理嘛,逢年过节贺兰若是没有时间,往张局长家送节礼的不是他就是陈进峰。
张局长的外孙女特别喜欢他,还曾扬言长大了要找一个像谢叔叔一样帅的男朋友。
张局长暗暗思忖,贺兰这个狗胆包天的,什么弥天大谎她都敢撒,外企来华投资这样的大事她都敢作假,怕不是嫌命长了。
会见结束张局长便迫不及待拨电话给贺兰,张口便问:“你到底想干什么?!招商引资造假现在是上面重点清查的项目,你可不要在这件事上犯糊涂!”
贺兰将座机听筒拿远一点,待张局长咆哮完毕才老神在在地回复道:“您说什么呢,我可是奉公守法的公民,能干那种损公肥私的事吗?”
张局长:“你还守法?!那你说说小谢是怎么回事?他怎么摇身一变成了法国公司的代表?”
贺兰:“您没听说吗?他母亲嫁到法国当老板娘,听说国内在招商引资就想为故乡做点贡献,所以委托他在卫宁投资建厂,怎么,有哪里不对吗?”
张局长:“真的?”
贺兰:“千真万确,您借我一个胆子我也不敢在这件事上造假。”
张局长喃喃:“难怪那天你跟副市长承诺能保住海鑫的合资企业身份,原来早就做好了准备。”
贺兰:“您还不知道我嘛,从不打无准备的仗。”
“你啊你,”张局长在电话中一叹再叹,“走得是越来越远了,我也越来越看不懂你了,难道你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就为了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
贺兰在电话对面笑得春风得意,“不全是。”
应该说她是为了优待。外企在国内的地位待遇不是一般的高,本土企业跟人家根本没有可比性。有便宜不占王八蛋,既然她有这个条件干嘛不占这个便宜呢?
何况眼下汝辉在贵阳的分厂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总厂的订单应接不暇,若是再加上一个海鑫,就算把贺兰竖着劈成三片她都忙不过来。
所以她才走了这步棋。这还仅仅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她还要让汝辉正大光明地收购海鑫,然后让海鑫以汝辉分厂的身份与黛斯公司进行合资。
当年刘书记一干人等吞并光明厂时有多么嚣张,今天她就要那些人多么窝囊。那些酒囊饭袋有一个算一个,凡是曾经吸过光明厂鲜血的人她一个都不会放过,势必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头一个被她拿来祭天的就是乡党委刘书记。
贺兰虽然言辞恳切对副市长说过并不想断送刘书记的政治前途,但会说的毕竟不如会听的,哪个上位者会宁愿放弃中外合资企业的亮眼政绩,转而去保一个五十多岁、能力与年纪相差仿佛的乡党官员呢?
所以在市委正式通知贺兰准备接手海鑫厂的前两天,刘书记便接到了一纸调令,直接将他从卫宁当地调去了相州下辖的一个偏远乡镇,继续做他的乡党官员。
刘书记是相州人,在本地工作生活了一辈子,原以为乘着直辖市的东风,在政治生涯的最后几年他应该还能再往上爬一爬。就算不能爬到卫宁,以他和余孝文的关系,爬到相州县政府大楼里完全不是问题。
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各方面他都已经打理得万无一失了,最后却落了个被发配苦寒之地的下场。
马嚼子镇,听名字就知道是个一穷二白什么油水都没有的地方,跟卫宁市城关乡这种一听就知道在市区附近的地名怎么可能相提并论?
接到调令的那一刻刘书记直接将电话打到了余孝文办公室,抖着手询问他原因。
余孝文在电话里如丧考妣,回道:“我也是刚刚才打听到的,听说市委找了能人接手海鑫,对方用保住海鑫做为条件,要求市委撤换一大批你们城关乡的干部。”
虽然余孝文的话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就事实来说,他说的也不算失实。如果刘书记足够镇定,稍微打听一下就会知道,他所工作的办公楼里,与他一起调任各偏远地区的干部大有人在。
如果他再细心一些就会发现,这些干部有一个算一个,无一不是曾在海鑫吞并光明厂一事中出过力气的。越是当初蹦跶得欢的人,发配的地方就越是穷乡僻壤,也就越有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
首当其冲便是刘书记,马嚼子乡是相州县为数不多的贫困乡镇,年人均收入连两千块都不到。只要去了那里上任,刘书记这辈子就再也别想有出头之日了。
刘书记手抖得握不住听筒,不得不用双手紧握的姿势才能继续与余孝文通话,“这事流程不对,怎么能把我一个卫宁市的干部调去相州县?不光跨地区还跨层级?”
余孝文在电话对面沉默许久,缓缓说道:“老刘,这话你不该说。与其跟我在这儿纠结流程对不对,你不如从根源上把问题彻底解决了。”
刘书记:“根源?什么根源?”
余孝文:“听说有意接手海鑫的企业里市委最看重的是汝辉,你自己琢磨琢磨,多的我就不说了。”
刘书记握着传出盲音的电话听筒,呆立在办公桌前久久回不过神。
但一切在1998年的夏天悄然发生了改变,工厂老板有一天突然将厂子作为礼物献给了自己新婚不久的妻子,从那以后莫罗兄弟巧克力工坊便正式更名为黛斯食品公司,主理人也变成了老板的妻子,一位姓金的来自中国的夫人。
金夫人全身上下充满艺术与浪漫气息,对公司的经营却别有一番与众不同的见解。或许是身为中国人的缘故,她在得到黛斯食品公司后做出的第一个决定便是开展对华投资,并明确要在中国大陆地区建厂。
“因为金夫人的家乡在卫宁,所以黛斯公司便将建厂的首选目的地定在了卫宁,并将建厂一切事宜全权委托金夫人的儿子谢先生代为处理。”
翻译小姐将法国黛斯公司考察团的意见如实转述后,市委相关陪同人员十分配合地鼓起掌,纷纷开始赞扬金夫人的爱国之举。
卫宁市工商局副局长却在人群当中望着一副精英派头、高不可攀的谢益清欲言又止。别人或许不知道谢益清的底细,张局长还能不知道吗?他不正是贺兰的助理嘛,逢年过节贺兰若是没有时间,往张局长家送节礼的不是他就是陈进峰。
张局长的外孙女特别喜欢他,还曾扬言长大了要找一个像谢叔叔一样帅的男朋友。
张局长暗暗思忖,贺兰这个狗胆包天的,什么弥天大谎她都敢撒,外企来华投资这样的大事她都敢作假,怕不是嫌命长了。
会见结束张局长便迫不及待拨电话给贺兰,张口便问:“你到底想干什么?!招商引资造假现在是上面重点清查的项目,你可不要在这件事上犯糊涂!”
贺兰将座机听筒拿远一点,待张局长咆哮完毕才老神在在地回复道:“您说什么呢,我可是奉公守法的公民,能干那种损公肥私的事吗?”
张局长:“你还守法?!那你说说小谢是怎么回事?他怎么摇身一变成了法国公司的代表?”
贺兰:“您没听说吗?他母亲嫁到法国当老板娘,听说国内在招商引资就想为故乡做点贡献,所以委托他在卫宁投资建厂,怎么,有哪里不对吗?”
张局长:“真的?”
贺兰:“千真万确,您借我一个胆子我也不敢在这件事上造假。”
张局长喃喃:“难怪那天你跟副市长承诺能保住海鑫的合资企业身份,原来早就做好了准备。”
贺兰:“您还不知道我嘛,从不打无准备的仗。”
“你啊你,”张局长在电话中一叹再叹,“走得是越来越远了,我也越来越看不懂你了,难道你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就为了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
贺兰在电话对面笑得春风得意,“不全是。”
应该说她是为了优待。外企在国内的地位待遇不是一般的高,本土企业跟人家根本没有可比性。有便宜不占王八蛋,既然她有这个条件干嘛不占这个便宜呢?
何况眼下汝辉在贵阳的分厂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总厂的订单应接不暇,若是再加上一个海鑫,就算把贺兰竖着劈成三片她都忙不过来。
所以她才走了这步棋。这还仅仅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她还要让汝辉正大光明地收购海鑫,然后让海鑫以汝辉分厂的身份与黛斯公司进行合资。
当年刘书记一干人等吞并光明厂时有多么嚣张,今天她就要那些人多么窝囊。那些酒囊饭袋有一个算一个,凡是曾经吸过光明厂鲜血的人她一个都不会放过,势必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头一个被她拿来祭天的就是乡党委刘书记。
贺兰虽然言辞恳切对副市长说过并不想断送刘书记的政治前途,但会说的毕竟不如会听的,哪个上位者会宁愿放弃中外合资企业的亮眼政绩,转而去保一个五十多岁、能力与年纪相差仿佛的乡党官员呢?
所以在市委正式通知贺兰准备接手海鑫厂的前两天,刘书记便接到了一纸调令,直接将他从卫宁当地调去了相州下辖的一个偏远乡镇,继续做他的乡党官员。
刘书记是相州人,在本地工作生活了一辈子,原以为乘着直辖市的东风,在政治生涯的最后几年他应该还能再往上爬一爬。就算不能爬到卫宁,以他和余孝文的关系,爬到相州县政府大楼里完全不是问题。
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各方面他都已经打理得万无一失了,最后却落了个被发配苦寒之地的下场。
马嚼子镇,听名字就知道是个一穷二白什么油水都没有的地方,跟卫宁市城关乡这种一听就知道在市区附近的地名怎么可能相提并论?
接到调令的那一刻刘书记直接将电话打到了余孝文办公室,抖着手询问他原因。
余孝文在电话里如丧考妣,回道:“我也是刚刚才打听到的,听说市委找了能人接手海鑫,对方用保住海鑫做为条件,要求市委撤换一大批你们城关乡的干部。”
虽然余孝文的话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就事实来说,他说的也不算失实。如果刘书记足够镇定,稍微打听一下就会知道,他所工作的办公楼里,与他一起调任各偏远地区的干部大有人在。
如果他再细心一些就会发现,这些干部有一个算一个,无一不是曾在海鑫吞并光明厂一事中出过力气的。越是当初蹦跶得欢的人,发配的地方就越是穷乡僻壤,也就越有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
首当其冲便是刘书记,马嚼子乡是相州县为数不多的贫困乡镇,年人均收入连两千块都不到。只要去了那里上任,刘书记这辈子就再也别想有出头之日了。
刘书记手抖得握不住听筒,不得不用双手紧握的姿势才能继续与余孝文通话,“这事流程不对,怎么能把我一个卫宁市的干部调去相州县?不光跨地区还跨层级?”
余孝文在电话对面沉默许久,缓缓说道:“老刘,这话你不该说。与其跟我在这儿纠结流程对不对,你不如从根源上把问题彻底解决了。”
刘书记:“根源?什么根源?”
余孝文:“听说有意接手海鑫的企业里市委最看重的是汝辉,你自己琢磨琢磨,多的我就不说了。”
刘书记握着传出盲音的电话听筒,呆立在办公桌前久久回不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