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 > 第144章 乱世将起!谁人为忠?谁人为奸?

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 第144章 乱世将起!谁人为忠?谁人为奸?

    中平二年(公元 185 年)五月,一个令人震惊和悲痛的消息传遍了朝野:谏议大夫刘陶竟然下狱自杀!这位才华横溢、正直敢言的大臣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哀叹。

    刘陶,表字子奇,乃是颍川颍阴人士(现今的河南许昌一带)。他生性简朴,不拘泥于琐碎的礼节规范。年少之时,便游学于太学之中,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见识。此后,他屡次向朝廷上书,针砭时政,言辞恳切犀利,一心为国为民。

    后来,刘陶凭借着孝廉之名步入仕途,起初担任顺阳县长一职。在此期间,他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善政,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政绩斐然。

    因其出色的表现,他得到了升迁,先后出任侍御史、尚书令、侍中等重要官职。尤其是在担任京兆尹这一要职时,按照规定应当出资一千万用于修缮宫殿,但刘陶素来清廉贫苦,又对花钱买官这种行径深感耻辱,于是便托病不上朝理政。

    所幸,灵帝深知刘陶的才能出众,并未因其抗命之举而降罪于他,反而征召他担任谏议大夫。然而,就在这动荡不安的中平二年,刘陶眼见汉室江山日益混乱不堪,心中忧虑万分。于是,他毅然决然地上书,陈述政事八条,深刻剖析当前局势,并直言不讳地指出天下之所以大乱,根源全在于那些权倾朝野的宦官们。

    此言论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引起了宦官集团的极度恐慌和愤恨。他们视刘陶如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这群奸佞小人捏造罪名,诬陷刘陶与外部贼人暗中勾结。可怜的刘陶因此被打入大牢!

    在狱中,狱官对刘陶严刑拷打,逼问所谓的“罪状”。但刘陶一身正气,坚贞不屈,始终不肯屈服于酷刑之下。他深知自己已难逃厄运,在这黑暗的世道里,正义无法伸张,清白难以昭雪。最终,怀着满腔悲愤和绝望,刘陶选择了在狱中自尽,以此来扞卫自己的尊严和气节。

    刘陶一生着作颇丰,洋洋洒洒数十万言之多。其中包括《七曜论》、《反韩非》等诸多文集,还有众多上疏、赋、奏等文章共计百余篇。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此一位大才之士,却含冤而死,怎能不让天下人为之痛心疾首?人们纷纷扼腕叹息,对那黑暗腐朽的朝政更是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随后,曾经担任过司徒一职的陈耽竟惨然下狱并最终命丧黄泉!

    这陈耽可是历任了三公之位,为官清廉正直,深受百姓爱戴。想当年汉灵帝下令让朝中的公卿们去考察举荐那些身为刺史以及郡守等官员之中残害民众之人。然而那时的太尉许馘以及司空张济,他们二人一味地谄媚讨好宦官,不仅如此,还大肆收受贿赂。

    以至于那些宦官子弟中贪赃枉法之人都未受到任何审问,反倒是将身处偏远地区十个郡中的清正廉洁且对民众有惠利的二十六个官员,诬陷成了危害百姓的蛀虫。

    众多清白无辜之人纷纷前往皇宫门前诉说自己所受的冤屈。而当时担任司徒的陈耽,见到这种不公不义之事,义愤填膺,毫不犹豫地上书向皇帝陈述公卿们结党营私、好人蒙冤而坏人却逍遥法外的种种劣迹。

    汉灵帝看到这份奏疏之后,龙颜大怒,当即重重责罚了许馘、张济等人,并且将那被冤枉的二十六名官员全部任命为议郎。

    也正因如此,陈耽彻底得罪了那帮阴险狡诈的宦官。到了中平二年之时,他与那位敢于直谏的方大夫刘陶一同遭到了宦官们的污蔑和陷害,两人双双含冤而死在了狱中。

    话说那刘陶和陈耽二人,心怀忠义,深知宦官专权之害,毅然决然地向汉灵帝进献忠言,痛斥宦官乱政所带来的种种灾祸。然而,他们的义举非但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支持,反而触怒了当朝权贵——那些飞扬跋扈的宦官们。

    这些阴险狡诈的宦官们岂能容忍有人挑战他们的权威?于是,他们捏造罪名,将刘陶和陈耽投入大牢,并施以酷刑折磨。可怜这两位忠臣,虽受尽苦难却始终坚贞不屈,但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含冤惨死在狱中。

    此等惨事一经传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朝堂为之震动!原本还有些官员心存正义,敢于冒死上书禀报汉灵帝,揭露朝中奸佞小人的罪行。但如今见到刘陶和陈耽落得如此下场,人人皆感到不寒而栗,心生恐惧。他们唯恐自己稍有不慎,因些许琐事得罪了权势熏天的“十常侍”,步了刘陶、陈耽的后尘,被下入大狱治罪。

    自此之后,洛阳朝廷之上,再也无人胆敢直言上奏各地发生的真实情况。所有的消息都必须先经过“十常侍”过滤筛选,唯有符合他们心意的,才能传至汉灵帝的耳朵里。而那昏庸无道的汉灵帝呢,则终日沉浸于美酒佳肴和莺歌燕舞之中,对天下苍生的疾苦全然不顾。

    在这种局面之下,朝廷上下呈现出一派虚假的歌舞升平景象。然而,在这片繁华表象的背后,却是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由于朝政腐败,苛捐杂税繁重,加上天灾不断,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而此时,一股更为强大的暗潮正悄然涌动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变即将来临……

    随后春夏交替之际,一天清晨,阳光明媚,春风拂面,但这看似美好的时节却发生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之事。涿郡出身、向来负有盛名的崔烈,竟通过其乳母向朝廷送入钱财五百万之巨,以此手段成功获得了司徒一职。

    想那崔烈本应凭借自身才华和品行赢得众人敬仰与尊重,然而此番行径实在有失君子之风。他以贿赂谋取高位之举一经传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曾经对他赞誉有加的士人们纷纷摇头叹息,表示对此等行为深感不耻。昔日的美名如今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指责与鄙夷。

    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百姓们也对这位新任司徒指指点点。有人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人痛斥官场黑暗,权钱交易横行无忌。

    而崔烈本人呢?或许在得到梦寐以求的官职时也曾沾沾自喜过一时,但面对世人的唾弃和质疑,想必心中也是忐忑不安吧。只是木已成舟,这污点怕是再也难以抹去了……

    综上几件事,直接加剧了汉朝之中官僚士族集团对于汉灵帝的不满也为后面朝廷之乱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