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国运扮演:汉使怎么扮演?死这! > 第232章 给世家的选择

国运扮演:汉使怎么扮演?死这! 第232章 给世家的选择

    大业二年四月。

    陆远带着一万精锐骑兵,以及四万后勤部队,从洛阳回到了长安城中。

    带大军进入长安之后,陆远没有任何征兆,便直接将宫中禁军和长安守备军中实权人物全部调离。

    一万精锐直接一部分转化为禁军,原有的禁军部队被大乱,精锐部队接管了先前的禁军部队。

    守备军那边也是一样,在实权人物被调走后,军队也是全部被大乱,精锐介入,直接接管。

    这次军事调动完成的很迅速,仅仅一天不到的时间内。

    而与此同时,在潼关、武关、萧关、大散关,这关中的四处险要关隘。

    另外的一万精锐也带着陆远的圣旨前去接手了。

    在精锐接手了禁军和守备军,以及控制了关中四隘后,整个长安,乃至是整个大隋,都仿佛在此时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关陇各世家在长安的代表,此时也是有些惶恐的呆在家中,严守着各自家族的子弟,生怕他们这会出去惹事,惹到了陆远。

    同时也纷纷给各自家族去信,让家族之中先按兵不动,这时候第一个跳出来的,一定是会被皇帝重点照顾的。

    关陇世家实力是强,但以一家一姓面对皇家,那大家都没有底气。

    另外陆远的动作虽然大,但是对于各世家却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杨坚的时候,对各个世家就有防备,这宫中禁军,长安的守备,在杨坚时期,就没有让各世家插手太多。

    虽说这一年来,陆远不在长安,他们各个世家借此机会安插了一些人手到这两处。

    可安插的时间不长,基本还没有掌握什么实权,被换了也就换了,无伤大雅。

    所以此时的世家基本上都在观望中。

    想要看看陆远这次到底想要干什么。

    四月中旬,陆远在完全控制了长安,并掌握了关中四隘后。

    终于是召开了一场朝会。

    “今日寻众卿前来,乃是为商议大隋之弊,以及改制之法。

    众卿,畅所欲言吧。”

    陆远看着下方一众朝臣开口道。

    一众朝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却没有一人发言。

    皇帝都已经把长安军队全换了,关中四隘也被控制,这不是摆明了已经有了想法嘛,而且大概率是对付关陇世家的。

    这个时候让大家来商议大隋之弊?

    说对了,那就是得罪关陇世家,说错了就是得罪皇帝,朝廷上的官员又不傻,怎么可能当着出头鸟?

    “诸位都没有要说的吗?

    那朕来说,大隋弊端,在关陇世家,在开府之权。

    朕知道,尔等世家昔日追随太祖,为我大隋之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然时移世易,如今天下已定,四海归一,军权之制,当顺应时势而变。

    朕也不想做的太难看,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朕还做不出来。

    朕承诺,尔等世家勋贵,若能顺应此变,朝廷必不负尔等,仍将以尊崇之礼相待,荣华富贵,亦不稍减。

    此大隋弊端之一也。

    除了军权,还有隐户之事,尔等名下,隐匿诸多人口。

    此等隐户,游离于国家户籍之外,不纳赋税,不服徭役。

    国家之兴盛,在于民力;国家之赋税,源于百姓。

    这些隐户,本应是我大隋之根基,如今却被尔等隐匿,致使国家赋税流失,徭役不均。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民何以安?

    此大隋弊端之二也。

    最后,你看看你们,一个个在朝廷之上互为同僚,出了这朝堂,谁是谁的叔父,谁是谁的翁婿,谁又是谁的弟子?

    一个个都是千丝万缕的关联着。

    偌大一个朝堂,不是亲戚就是亲家,或是师长学生,一人为恶,百人包庇。

    即日起,大兴学府。

    分以四等学府,村镇学堂为小学,各县学堂为中学,各郡学堂为高中,另在长安,洛阳建造大学。

    小学为六年制,则优入中学,中学三年,择优入高中,高中三年,择优入大学,大学四年,择优入仕。

    凡入中学者,朝廷包食宿,每年发放夏衣一套,冬衣一套。

    朕这边已经拟好教材,你们世家子弟多数识字,下月便来长安入学,学完教材之后,就出去教学吧。

    学府之事,五年之内必须完成,苏无畏,这事情就交给你了,这事若是成了,昔日孔孟教化之功,不及你半分,能否功过孔孟,就看你自己的能耐了。

    好了,诸位有什么要说的吗?”

    陆远将自己的看法说完之后,看向了下方的群臣。

    “呃.......”

    一众朝臣此时都有些发懵。

    他们知道陆远这次是要搞大动作,可这是不是也太大了?而且演都不演了?

    难道天子真以为两万精锐就能横扫天下世家不成?

    “陛下圣明,臣闻君者,舟也;民者,水也;世家者,楫也。

    今陛下欲收世家军权,清查隐户并大开科举。

    臣以为陛下此举虽立意高远,然操之过急,恐生诸多祸端,恳请陛下三思。

    至于大开学府一事,虽为选拔人才之良策,然当下贸然推行,亦有不妥。

    我朝立世未久,寒门子弟多无读书治学之条件,百姓流民更是生计为艰,学堂建造必将大兴徭役,这.....还忘陛下三思。”

    片刻之后,一个大臣站了出来,对陆远躬身一礼后开口道。

    “嗯,忘了个事,拿上来。”

    陆远看了那人一眼,而后对后方开口道。

    不一会,几个太监抬着一幅巨大的舆图走了出来。

    “朕不是小气之人,早些年,朕尚为晋王之际,便对天下之大,尤为向往。

    故而多次遣使出海远航,十余年来,便绘制出了这一份舆图。

    舆图上标注了各地大概的人口,以及部分矿产。

    弯弯绕绕的话,朕也不说了,今天,朕就把话挑明了说,给你们两个选择。

    一,不留余力的支持朕。

    交出兵权,交出隐户,交出钱粮,交出你们的世家子,派出去教学。

    朕会拿着这些军队,去给大隋打一个更大的疆域,日后你们这些世家,定有分封。

    二,你们留着兵权,留着隐户,留着钱粮,留着你们的世家子。

    去造反,去称王,和朕在这中原大地,先死斗一番。

    选一,你们就要赌,赌朕日后会不会兑现承诺。

    不过天下这么大,朕一个人是吃不下的,总是要分一些出去的。

    选二的话,那也别惺惺作态了,直接开战吧。

    朕今天也不杀你们,你们可以回去准备了,早收拾了你们这些不听话的,朕还要去给听话的打一片封地出来呢。”

    陆远指着舆图,很直白的对一众世家开口道。

    其实这手段,一开始用,效果应该也不错。

    隋朝的世家,虽然有些不太听话,但大体上还是支持大隋的。

    要不然,隋炀帝也不可能那么多次都能征调大量人员,修运河,修长城,修洛阳之类的。

    只是训练出两万精锐之后,能有一个更好的保证,后期能更快掌握大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