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文说禁情浮梦 第27章 漠南孤影 深情无归
北疆的寒风裹挟着黄沙,刮得营帐外的旌旗猎猎作响。漠南草原上,逐渐崛起的准噶尔汗王国,仿佛一头贪婪的狼,张开血盆大口,威胁着清政府对蒙古的掌控。
此时,萧长瑜正在察哈尔部的主帐中与部族首领阿木尔对坐。他身着玄色便服,神情冷峻,手边摊开的是一幅详细绘制的漠南地形图,几条标注红线勾勒出准噶尔部族活动的范围。
“萧将军,眼下准噶尔汗王国屡次试探边境,还暗中挑唆一些蒙古部族反叛,朝廷若不早日出手,只怕漠南局势会更加糜烂。”阿木尔指着地图,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
萧长瑜沉吟片刻,指尖轻敲桌面,目光如刀般锐利:“阿木尔首领所言甚是,但眼下仅凭漠南蒙古诸部的力量,恐难以抵挡准噶尔的铁骑。更何况……”他目光一转,冷冷说道,“漠南诸部,内部尚有隐患,未曾清除。”
阿木尔脸色微变,忙低声问道:“将军此话何意?”
萧长瑜微微一笑,淡然道:“据探子回报,科尔沁部的巴图尔台吉近日曾与准噶尔使者暗中接触,其余诸部中也有零星首领摇摆不定。若不尽早整肃,恐成内患。”
阿木尔闻言,神情愈发凝重:“巴图尔此人一向心高气傲,若真与准噶尔勾连,确是祸患无穷。萧将军打算如何处置?”
萧长瑜眸色微沉,语气冰冷:“凡叛逆者,当斩!”
这一句话掷地有声,震得帐中众人心头一颤。
随即,萧长瑜下令召集察哈尔部、科尔沁部、喀尔喀部以及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的代表,于察哈尔部驻地召开秘密会议,商议联合抵御准噶尔的对策。
三日后,蒙古诸部的代表陆续抵达,临时搭建的主帐内座无虚席,各部的旗帜悬挂四周,气氛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萧长瑜端坐主位,神情冷峻。他扫视众人,开口便是直截了当:“诸位,眼下准噶尔汗王国的野心昭然若揭,若不团结一致,漠南蒙古只怕难逃战火之灾。”
科尔沁部代表乌兰起身拱手道:“将军所言极是,但若朝廷迟迟不派大军支援,光凭咱们这些部族,又能坚持多久?”
萧长瑜目光微冷,沉声说道:“朝廷大军正在调动,预计两月内抵达漠北边境。在此之前,我会全力调配漠南诸部的兵力,制定防御计划。只要齐心协力,两月内稳住局势,便能迎来转机。”
此时,喀尔喀部的代表额尔敦站起身来,冷笑一声:“齐心协力?可巴图尔台吉近日的举动,怕是让人难以信任吧?”
此言一出,帐内顿时哗然。
巴图尔台吉并未亲自出席会议,但他的亲信代表却愤然起身反驳:“额尔敦此言未免太过武断!我家台吉对朝廷忠心耿耿,怎会与准噶尔勾结?”
“是否忠心,且待查实后再论。”萧长瑜冷冷打断双方争执。他目光如电,扫过众人:“无论是谁,只要敢与叛敌为伍,便是朝廷的死敌,绝不宽恕!”
一句话震慑全场,帐内一片寂静。
散会后,萧长瑜将额尔敦和阿木尔留在帐中,详细布置了对准噶尔可能进犯的防御计划,同时命人暗中监视巴图尔台吉的一举一动,以防他里应外合。
阿木尔皱眉问道:“将军,若真查实巴图尔台吉叛变之事,咱们该如何处置?”
萧长瑜神情冷峻,语气笃定:“若他敢叛,便即刻处置,以儆效尤!”
额尔敦点头道:“将军果断,咱们喀尔喀部必定全力支持。”
夜深人静时,萧长瑜独自坐在营帐中,手中把玩着一枚刻有“定北”二字的令牌,这是康熙帝亲赐的兵符,象征着他此行的使命与责任。他望着案上的地图,眉头紧锁。
北疆的局势愈发复杂,不仅有准噶尔的威胁,还有程家、杨家在东北部的蠢蠢欲动,更有白莲教的煽动,使得民间动荡不安。
他长叹一声,低声喃喃:“乱世用重典,情义容不得半分。”
就在此时,帐外传来亲兵的禀报:“将军,京城急报!”
萧长瑜接过信件,迅速拆开。信中提及程家、杨家已秘密联络白莲教,一旦北疆战事稍有不利,他们便会联合反清势力起兵叛乱。此外,顾明书与李默宁的恩怨竟成了江湖中人议论的焦点,甚至牵扯到了朝廷派系之争。
萧长瑜看罢,眉头紧皱。他将信件放入火盆中烧毁,心中却愈发沉重。
他低声自语:“漠南蒙古诸部尚未安定,东北又有内乱之兆,偏偏此时朝廷内外皆不稳。看来,我得加快步伐了。”
萧长瑜随即传令,将漠南的防御部署再度调整,并派出信使,向康熙帝请示增援事宜。同时,他决定亲自前往科尔沁部,探查巴图尔台吉的真实意图。
次日清晨,萧长瑜启程前往科尔沁部。他身披铁甲,纵马疾驰,眼神坚毅而冷峻。
漠南的风愈发刺骨,但他的心却更为冰冷。他深知,眼下所面临的每一步,都关乎大清的安危。而他,甘愿成为那柄利剑,斩断一切威胁。
“无论敌在何处,亦无论情为何物,我都只能一往无前。”萧长瑜低声说道。
又一日,营帐外,风沙卷起,夜色如墨,孤星点点,映得草原更显苍茫辽阔。
萧长瑜立于帐中,灯火微晃,映得他那一袭青袍泛着沉静的光。他的手中捏着那封从京城传来的密信,字迹清晰,却如针刺,句句逼入他的心底。
“李默宁此番受伤,竟仍护着顾明书?”他轻声低喃,语气里有几分难掩的冷讽,但更多的是无法言说的酸涩与惆怅。
营帐门帘一掀,魏启走了进来,低声唤道:“将军,外头风寒,您该歇息了。”
萧长瑜抬眼望向魏启,沉默片刻后道:“你说,世间之情,是否真有一种是永不计较得失的?”
魏启一怔,显然未料到他会问出这般话,稍作迟疑后,才道:“将军,情之一字,原本便难以测度。但属下以为,世人皆有执念,若无所得,岂能无怨?”
萧长瑜苦笑一声,抬头望向帐顶,目光如困兽般沉寂:“可李默宁,似乎打破了这世间的常理。你看,他挨了那一刀,不但不怨,还护着顾明书。”
“属下愚钝,实在想不通。”魏启低头回应。
“他不怨,因为他心甘情愿。”萧长瑜低语,声音里透着自嘲,“只是我,竟也甘愿。”
魏启欲言又止,终是没有开口。他见惯了萧长瑜冷静果断的模样,却从未见他这般苦涩无助。
萧长瑜忽然转身,将手中的密信置于烛火上,静静看着火焰吞噬纸张,直至化为灰烬。他的神色平静,语气却掩不住几分哀伤:“魏启,你可曾听过《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魏启一愣,点头道:“宋人辛弃疾所作,末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正是写尽相思之苦。”
萧长瑜微微颔首,缓缓吟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魏启听罢,不由沉默。片刻后,他轻声问道:“将军,此词寄情于何人?”
萧长瑜苦笑摇头:“寄情?我有何情可寄?那‘灯火阑珊处’,不过是我一场虚妄罢了。”
他走到案前,提笔写下几行字,放在魏启手中:“此事不可对任何人提起。至于程家、杨家,与漠南蒙古诸部的联络,你须全权负责,不得有误。”
魏启接过命令,躬身应诺:“属下明白,必不负将军所托。”
萧长瑜挥了挥手,示意魏启退下。
魏启离开后,萧长瑜独坐帐中,眉间凝聚着浓浓的疲惫。他望向烛光,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身影——顾明书。他的嘴角浮现一抹浅笑,那笑里却尽是无奈与自嘲。
“顾明书,你看,他为你挨了刀,而我……”萧长瑜喃喃低语,忽然顿住。他长叹一声,不愿再想。
他起身走出营帐,夜风呼啸,寒意刺骨。草原辽阔,星河漫天,却无一处可安放他的心。
就在此时,身后传来一声唤:“将军。”
萧长瑜回头,见是李庭匆匆而来,神色间有几分凝重:“将军,准噶尔部有异动,咱们须尽快部署。”
萧长瑜点头,神情恢复如常:“传令下去,立刻召集诸部首领,我要与他们详议此事。”
言毕,他转身大步走回营帐,眼中的柔情早已被冷峻取代。
这一夜,萧长瑜未再提及顾明书,也未再提及李默宁。他全身心投入北疆的防务,心底的情感却被深深压下。
窗外,孤星渐隐,黎明将至。萧长瑜望着东方初露的曙光,心中默念:“顾明书,你终究不属于我。可我愿为你,守住这片江山,也守住……我的初心。”
此时,萧长瑜正在察哈尔部的主帐中与部族首领阿木尔对坐。他身着玄色便服,神情冷峻,手边摊开的是一幅详细绘制的漠南地形图,几条标注红线勾勒出准噶尔部族活动的范围。
“萧将军,眼下准噶尔汗王国屡次试探边境,还暗中挑唆一些蒙古部族反叛,朝廷若不早日出手,只怕漠南局势会更加糜烂。”阿木尔指着地图,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
萧长瑜沉吟片刻,指尖轻敲桌面,目光如刀般锐利:“阿木尔首领所言甚是,但眼下仅凭漠南蒙古诸部的力量,恐难以抵挡准噶尔的铁骑。更何况……”他目光一转,冷冷说道,“漠南诸部,内部尚有隐患,未曾清除。”
阿木尔脸色微变,忙低声问道:“将军此话何意?”
萧长瑜微微一笑,淡然道:“据探子回报,科尔沁部的巴图尔台吉近日曾与准噶尔使者暗中接触,其余诸部中也有零星首领摇摆不定。若不尽早整肃,恐成内患。”
阿木尔闻言,神情愈发凝重:“巴图尔此人一向心高气傲,若真与准噶尔勾连,确是祸患无穷。萧将军打算如何处置?”
萧长瑜眸色微沉,语气冰冷:“凡叛逆者,当斩!”
这一句话掷地有声,震得帐中众人心头一颤。
随即,萧长瑜下令召集察哈尔部、科尔沁部、喀尔喀部以及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的代表,于察哈尔部驻地召开秘密会议,商议联合抵御准噶尔的对策。
三日后,蒙古诸部的代表陆续抵达,临时搭建的主帐内座无虚席,各部的旗帜悬挂四周,气氛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萧长瑜端坐主位,神情冷峻。他扫视众人,开口便是直截了当:“诸位,眼下准噶尔汗王国的野心昭然若揭,若不团结一致,漠南蒙古只怕难逃战火之灾。”
科尔沁部代表乌兰起身拱手道:“将军所言极是,但若朝廷迟迟不派大军支援,光凭咱们这些部族,又能坚持多久?”
萧长瑜目光微冷,沉声说道:“朝廷大军正在调动,预计两月内抵达漠北边境。在此之前,我会全力调配漠南诸部的兵力,制定防御计划。只要齐心协力,两月内稳住局势,便能迎来转机。”
此时,喀尔喀部的代表额尔敦站起身来,冷笑一声:“齐心协力?可巴图尔台吉近日的举动,怕是让人难以信任吧?”
此言一出,帐内顿时哗然。
巴图尔台吉并未亲自出席会议,但他的亲信代表却愤然起身反驳:“额尔敦此言未免太过武断!我家台吉对朝廷忠心耿耿,怎会与准噶尔勾结?”
“是否忠心,且待查实后再论。”萧长瑜冷冷打断双方争执。他目光如电,扫过众人:“无论是谁,只要敢与叛敌为伍,便是朝廷的死敌,绝不宽恕!”
一句话震慑全场,帐内一片寂静。
散会后,萧长瑜将额尔敦和阿木尔留在帐中,详细布置了对准噶尔可能进犯的防御计划,同时命人暗中监视巴图尔台吉的一举一动,以防他里应外合。
阿木尔皱眉问道:“将军,若真查实巴图尔台吉叛变之事,咱们该如何处置?”
萧长瑜神情冷峻,语气笃定:“若他敢叛,便即刻处置,以儆效尤!”
额尔敦点头道:“将军果断,咱们喀尔喀部必定全力支持。”
夜深人静时,萧长瑜独自坐在营帐中,手中把玩着一枚刻有“定北”二字的令牌,这是康熙帝亲赐的兵符,象征着他此行的使命与责任。他望着案上的地图,眉头紧锁。
北疆的局势愈发复杂,不仅有准噶尔的威胁,还有程家、杨家在东北部的蠢蠢欲动,更有白莲教的煽动,使得民间动荡不安。
他长叹一声,低声喃喃:“乱世用重典,情义容不得半分。”
就在此时,帐外传来亲兵的禀报:“将军,京城急报!”
萧长瑜接过信件,迅速拆开。信中提及程家、杨家已秘密联络白莲教,一旦北疆战事稍有不利,他们便会联合反清势力起兵叛乱。此外,顾明书与李默宁的恩怨竟成了江湖中人议论的焦点,甚至牵扯到了朝廷派系之争。
萧长瑜看罢,眉头紧皱。他将信件放入火盆中烧毁,心中却愈发沉重。
他低声自语:“漠南蒙古诸部尚未安定,东北又有内乱之兆,偏偏此时朝廷内外皆不稳。看来,我得加快步伐了。”
萧长瑜随即传令,将漠南的防御部署再度调整,并派出信使,向康熙帝请示增援事宜。同时,他决定亲自前往科尔沁部,探查巴图尔台吉的真实意图。
次日清晨,萧长瑜启程前往科尔沁部。他身披铁甲,纵马疾驰,眼神坚毅而冷峻。
漠南的风愈发刺骨,但他的心却更为冰冷。他深知,眼下所面临的每一步,都关乎大清的安危。而他,甘愿成为那柄利剑,斩断一切威胁。
“无论敌在何处,亦无论情为何物,我都只能一往无前。”萧长瑜低声说道。
又一日,营帐外,风沙卷起,夜色如墨,孤星点点,映得草原更显苍茫辽阔。
萧长瑜立于帐中,灯火微晃,映得他那一袭青袍泛着沉静的光。他的手中捏着那封从京城传来的密信,字迹清晰,却如针刺,句句逼入他的心底。
“李默宁此番受伤,竟仍护着顾明书?”他轻声低喃,语气里有几分难掩的冷讽,但更多的是无法言说的酸涩与惆怅。
营帐门帘一掀,魏启走了进来,低声唤道:“将军,外头风寒,您该歇息了。”
萧长瑜抬眼望向魏启,沉默片刻后道:“你说,世间之情,是否真有一种是永不计较得失的?”
魏启一怔,显然未料到他会问出这般话,稍作迟疑后,才道:“将军,情之一字,原本便难以测度。但属下以为,世人皆有执念,若无所得,岂能无怨?”
萧长瑜苦笑一声,抬头望向帐顶,目光如困兽般沉寂:“可李默宁,似乎打破了这世间的常理。你看,他挨了那一刀,不但不怨,还护着顾明书。”
“属下愚钝,实在想不通。”魏启低头回应。
“他不怨,因为他心甘情愿。”萧长瑜低语,声音里透着自嘲,“只是我,竟也甘愿。”
魏启欲言又止,终是没有开口。他见惯了萧长瑜冷静果断的模样,却从未见他这般苦涩无助。
萧长瑜忽然转身,将手中的密信置于烛火上,静静看着火焰吞噬纸张,直至化为灰烬。他的神色平静,语气却掩不住几分哀伤:“魏启,你可曾听过《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魏启一愣,点头道:“宋人辛弃疾所作,末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正是写尽相思之苦。”
萧长瑜微微颔首,缓缓吟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魏启听罢,不由沉默。片刻后,他轻声问道:“将军,此词寄情于何人?”
萧长瑜苦笑摇头:“寄情?我有何情可寄?那‘灯火阑珊处’,不过是我一场虚妄罢了。”
他走到案前,提笔写下几行字,放在魏启手中:“此事不可对任何人提起。至于程家、杨家,与漠南蒙古诸部的联络,你须全权负责,不得有误。”
魏启接过命令,躬身应诺:“属下明白,必不负将军所托。”
萧长瑜挥了挥手,示意魏启退下。
魏启离开后,萧长瑜独坐帐中,眉间凝聚着浓浓的疲惫。他望向烛光,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身影——顾明书。他的嘴角浮现一抹浅笑,那笑里却尽是无奈与自嘲。
“顾明书,你看,他为你挨了刀,而我……”萧长瑜喃喃低语,忽然顿住。他长叹一声,不愿再想。
他起身走出营帐,夜风呼啸,寒意刺骨。草原辽阔,星河漫天,却无一处可安放他的心。
就在此时,身后传来一声唤:“将军。”
萧长瑜回头,见是李庭匆匆而来,神色间有几分凝重:“将军,准噶尔部有异动,咱们须尽快部署。”
萧长瑜点头,神情恢复如常:“传令下去,立刻召集诸部首领,我要与他们详议此事。”
言毕,他转身大步走回营帐,眼中的柔情早已被冷峻取代。
这一夜,萧长瑜未再提及顾明书,也未再提及李默宁。他全身心投入北疆的防务,心底的情感却被深深压下。
窗外,孤星渐隐,黎明将至。萧长瑜望着东方初露的曙光,心中默念:“顾明书,你终究不属于我。可我愿为你,守住这片江山,也守住……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