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当云天明穿成林如海 > 第165章 《历学会通》

当云天明穿成林如海 第165章 《历学会通》

    薛子服一听哈哈大笑:“贤弟如此一说,为兄太能理解了。就如为兄看曾祖的书册中的算题,若解不开恨不能不食不眠,哪怕三天三夜也势必解开才做罢。”

    闻听此言,云天明大喜:“这么说,兄台你定得了薛公的真传了?家中可还有其他人得此真传?”

    听闻此言,薛子服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并无他人了。而且为兄到此时也甚是迷茫,不知先曾祖的这些学说和着作是否真对社会有大用处,至少对科举是无用的。若是无大用,我们几代人的坚持就显得很荒唐了。”

    “薛兄,薛公的心血对朝廷、对社会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一点在以后会得到验证。你现在能不能给小弟讲讲你们家的往事,以及薛公的传承?”

    “好,为兄就说与你听。”

    前朝末年,薛凤祚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自幼聪慧过人,喜好读书。大宇朝建立后,与真实的历史一样,薛凤祚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后,他并没有像其他读书人那样沉溺于仕途,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研究天文历算。因为这个时空也一样在大宇朝建立不久后,涌入了不少的西方传教士,他们带来的西学新知让薛凤祚看到了科学的力量。

    他虚心向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同时又不忘研习中国古代典籍。他一边系统学习西方数学、天文学理论知识,重点研习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边与波兰传教士穆尼阁合作编译西方科学典籍。几年时间,《天学会通》、《天步真原》等中文版科学典籍先后在他们手中诞生。在此期间,他成为引入西方对数的第一人。

    后世读过高中数学的人都知道,对数是指数的逆运算,先学指数再学对数,就跟先学乘法再学除法一样自然。可是在清朝以前,西方科学界没有指数的概念,数学家为了节省天文历法的计算时间发明了对数。薛凤祚深信对数在未来的数学乃至科学发展中都将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经过近两年的编译,薛凤祚在穆尼阁的帮助下完成了两个对数表:《比例对数表》和《四线对数表》。《比例对数表》只有一卷,包括从1到的对数值。数值大多是七位数,精确到个位。《四线对数表》是一个关于四个常用三角函数的对数工具表。四线即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文部分共列出多个关于常用三角函数的四线对数值,这些数值均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数。

    一年多后的1655年,薛凤祚在金岭镇完成了一部关于会通中西数学对数的新着——《比例四线新表》。自此,薛凤祚开始在多种场合使用对数及《比例四线新表》,编写《历学会通》过程中,《比例四线新表》起了很大的作用。《历学会通》共50多卷,是薛凤祚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辛勤创作完成的天文历算学巨着,也如真实历史一样在太祖年间被少量刊刻印行。《历学会通》分为“正集”、“致用”、“考验”三部分,内容包括数学、医药、物理、水利等基础知识,几乎各部分知识都涉及对数知识。《历学会通》不仅总结了这个时空数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开创了中西数学融合的新局面。

    《历学会通》的天文学理论部分,薛凤祚引用了当时极为先进的哥白尼日心体系学说。薛凤祚是最先接受“日心说”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对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规律,黄道、赤道的夹角,都作了深入地研究和详尽地阐述。他经过实地观测和精密地计算,求出的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的时间,较现在举世公认的时间仅差13分37秒。另外,他还测定出太阳并不是西方天文学家所说的“恒星”,而是每年以52秒的速度运行着的自转的恒星。他对“回历”,“木、火、土”三星的运行规律,也都有深入地研究和精辟的见解。此书问世后,国人方信“地球围绕太阳转”。

    在原本的历史线上,薛凤祚完成完成《历学会通》时已经65岁,虽然未做官,但却奔走在水利治理和地理研究的路上。清雍正年间治水人才极少,薛凤祚成为当时清朝河督王光裕的第一幕僚,一直在运河及黄河两岸奔波进行实地考察,佐治两河的第三年,薛凤祚完成了一部12万余字的综合水利学专着《两河清汇》,成为两河治理的宝典。后来王光裕因治水不力等原因被革职,新任河督靳辅是出名的水利专家,自然不待见前任的幕僚,薛凤祚便返乡继续着书立说。

    而在大宇朝这个时空,未经过满清朝廷的祸害,前朝留下大量可用的水利人才,本朝自太祖开始也不停地治理运河与黄河,但薛凤祚因为未曾入仕,并未参与官方的治水工程。

    没想到薛子服却告诉云天明,薛凤祚编完《历学会通》之后,同样受到治水友人的邀请到运河与黄河进行了考察,最终也留下了《两河清汇》这部着作——看来原本历史中的人物经历未曾受到太大影响,云天明心中暗喜。

    因不喜仕途,薛凤祚的着作刊印后并未如真实历史上那样广泛流传,相反只在醉心中西方新学以及新科技的少量精英中流传。这个时空中,薛凤祚多活了几年,不过也在83岁过世。薛凤祚睿智非凡,他深知除非有天份以及热爱,否则无人会去钻研他留下的这些与名利都无关的心血,所以离世前他叮嘱儿子们:每一代都要选择对科技有兴趣的孩子学习他留下的着作,不要入仕,就将这些学问传承下去,迟早有一天会有大用。而这个孩子可以守着老宅以及祖上留下的田产过日子。

    薛凤祚的儿孙们遵照他的遗嘱,在每一代的孩子中都会挑选一人来完成老爷子这个心愿。他有三个儿子,二儿子自愿接受这个传承,便留在了金岭镇;到了孙子辈,薛凤祚长子的三子薛宗仪喜欢算学与历法,便接受了这个任务。薛子服就是薛宗仪的第二个儿子,他也是打小就喜欢《九章算术》胜过四书五经,便成为这一代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