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嬴政 第75章 获襄王赞
这几日,嬴政像是被无形的丝线缠绕,满心忐忑,日夜都被庄襄王对李斯的最终裁决揪着心。每一顿饭,饭菜在他口中都如同嚼蜡,毫无滋味;每一个夜晚,他在榻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多数时候,他都在府邸的庭院中来回踱步,目光游移不定,时而抬头望向王宫的方向,眼中满是急切与期待,时而又眉头紧锁,陷入深深的思索。终于,庄襄王召见的消息传来,嬴政好似在黑暗中寻到曙光,立刻整了整衣衫,快步奔赴王宫书房。
刚踏入书房,嬴政便看到庄襄王正坐在那宽大的书桌前,手中拿着一份文书,眼神专注。庄襄王察觉到有人进来,放下手中的文书,抬眸看向嬴政,目光里带着几分审视,随后微微抬手,示意嬴政坐下。嬴政心中一紧,快步走到庄襄王面前,俯身行了一个大礼,而后才小心翼翼地坐在一旁,双眼紧紧盯着庄襄王,不放过他脸上任何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试图从中窥探出对李斯裁决的蛛丝马迹。
庄襄王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率先开口:“嬴政,前几日那个李斯,见解独到,对治国理政有着深刻的认知,是个可用之才。” 嬴政听到这话,内心瞬间掀起狂喜的波澜,然而多年的宫廷生活让他迅速收敛情绪,脸上依旧保持着恭敬的神色,连忙说道:“父王英明,儿臣就知道,李斯的才华定能入得了父王的眼。他满腹经纶,一心想要为秦国效力,若能得到父王的重用,必定能为秦国的发展披荆斩棘,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
庄襄王微微点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接着说道:“他提出的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等主张,确实切中秦国当下的要害。秦国若想在这乱世中更进一步,这些变革势在必行。”
嬴政连忙附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正是,父王。李斯的策略犹如一套精心设计的棋局,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从稳固朝堂根基,到选拔贤能之士,再到发展经济与军事,无一不是为秦国的长远发展深思熟虑。儿臣坚信,只要实施这些策略,秦国定能如猛虎添翼,迅速崛起。”
庄襄王微微皱眉,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忧虑,说道:“但变革之路从来都不是康庄大道,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你觉得李斯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些挑战吗?”
嬴政坐直身子,目光坚定地回答道:“父王,儿臣坚信李斯有此能力。从与他的交谈中,儿臣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不仅有雄才大略,还有应对复杂局面的智慧和勇气。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棋手,早已洞悉变革路上的艰难险阻,并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儿臣愿与他携手并肩,共同跨越一切艰难险阻。”
庄襄王若有所思,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片刻后说道:“嗯,希望如此。你打算让他先从哪个职位做起?”
嬴政思索片刻,神色认真,语气坚定地说道:“父王,儿臣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可先让李斯担任儿臣的郎官。郎官负责侍从护卫,常伴儿臣左右,这样能让他近距离了解儿臣的行事风格与治国理念,也便于儿臣随时与他商讨政务。而且,郎官虽官职不高,但能参与诸多机要事务,可助李斯快速熟悉朝堂运作,熟悉秦国的政治格局与各方势力。以李斯的才华与能力,定能在郎官任上崭露头角,为日后承担更重要的职责积累宝贵经验。”
庄襄王微微颔首,脸上露出认可的神情:“这个安排倒也妥当。不过,你要记住,权力的赋予需谨慎。要让他明白,一切都应以秦国的利益为重。”
嬴政连忙说道:“儿臣明白,定会将父王的教诲一字不差地转达给李斯。他一心报国,定不会辜负父王的期望。”
庄襄王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探究,问道:“若李斯任职郎官,你觉得他首要任务应放在何处?”
嬴政不假思索地回答:“儿臣认为,他应先深入了解秦国朝堂各派系的势力分布与利益诉求。只有将这些摸得一清二楚,才能在后续的策略制定中,精准地把握局势,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就好比一位医者,只有先了解病人的病症,才能对症下药。”
庄襄王轻轻敲击着桌面,又问:“那面对朝堂上那些守旧势力的反对声音,你和李斯准备如何应对?”
嬴政神色严肃,挺直了腰杆,说道:“父王,我们会以理服人,向他们详细阐述变革对秦国的重要性与长远益处。我们会摆事实、讲道理,用详实的数据和成功的案例,让他们看到变革是秦国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同时,我们也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行变革,尽量减少对他们现有利益的冲击,先从一些小的、易于推行的改革措施入手,待看到成效,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变革带来的好处,再逐步推进。”
庄襄王微微点头,突然话锋一转:“若李斯在推行过程中,与其他大臣产生严重分歧,甚至引发朝堂动荡,你会如何抉择?”
嬴政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说:“父王,儿臣会先让双方冷静下来,详细了解分歧所在。若李斯的主张确实有利于秦国,儿臣定会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全力支持他。同时,儿臣也会努力协调各方关系,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调解者,寻找平衡之法,化解矛盾。但如果他的做法过于激进,可能危及秦国稳定,儿臣也会及时劝阻,以秦国的安稳发展为重,毕竟秦国的长治久安才是重中之重。”
庄襄王站起身,缓缓走到窗边,双手背在身后,凝视着窗外的景色,陷入了沉思。嬴政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看着庄襄王的背影,大气都不敢出,书房里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良久,庄襄王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嬴政,说道:“好吧,既然你如此信任他,本王便同意授予他官职。希望他能不负你我所望,为秦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嬴政欣喜若狂,激动得眼眶都微微泛红,连忙起身,“扑通” 一声跪地谢恩:“多谢父王!儿臣定当督促李斯,让他全心全意为秦国效力,不辜负父王的信任与期望。”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
庄襄王走上前,扶起嬴政,语重心长地说道:“不过,嬴政,你要记住,李斯此人虽有才华,但手段强硬。你要时刻关注他的动向,防止他做出不利于秦国的事情。” 庄襄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仿佛在提醒嬴政,不要被李斯的才华蒙蔽了双眼。
嬴政连忙点头,神色凝重地说:“儿臣明白,儿臣定会多加留意。李斯一心想要施展抱负,儿臣相信他会以秦国的利益为重。但儿臣也会谨记父王的教诲,不会掉以轻心,时刻保持警惕。”
庄襄王拍了拍嬴政的肩膀,说道:“去吧,尽快安排他入朝任职,本王期待他能给秦国带来新的气象。”
嬴政再次行礼,兴奋地退出书房。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李斯,脚步轻快得如同要飞起来一般。
嬴政离开后,庄襄王坐在书桌前,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深知,任用李斯是一步险棋,但也是秦国发展的一个契机。李斯的改革主张,虽然能够为秦国带来新的活力,但也可能引发朝堂上的动荡。他希望嬴政能够驾驭好这一切,让秦国在变革中稳步前进。
而嬴政在返回府邸的路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他仿佛看到了秦国在李斯的辅佐下,逐渐强大,然而,他也没有忘记庄襄王的提醒,心中暗暗告诫自己,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此时,在咸阳城的另一个角落,公子成蟜和华阳夫人正在密会。他们已经得知庄襄王有意任用李斯的消息,两人的脸色阴沉得可怕。公子成蟜紧握着拳头,关节都泛白了,咬牙切齿地说道:“绝不能让李斯入朝,否则我们的计划就全完了!” 华阳夫人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犹如冬日里的寒霜,说道:“我们必须想办法阻止,无论付出什么代价。” 两人开始密谋,准备在李斯入朝之前,给他来个下马威,让他知难而退。
而李斯,此时还不知道即将到来的风暴。他正在家中潜心研究秦国的律法和政策,为入朝为官做着最后的准备。他满怀壮志,期待着能够在秦国的朝堂上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抱负。
一场朝堂上的明争暗斗,即将拉开帷幕。各方势力都在暗自较劲,秦国的未来,究竟将走向何方?
刚踏入书房,嬴政便看到庄襄王正坐在那宽大的书桌前,手中拿着一份文书,眼神专注。庄襄王察觉到有人进来,放下手中的文书,抬眸看向嬴政,目光里带着几分审视,随后微微抬手,示意嬴政坐下。嬴政心中一紧,快步走到庄襄王面前,俯身行了一个大礼,而后才小心翼翼地坐在一旁,双眼紧紧盯着庄襄王,不放过他脸上任何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试图从中窥探出对李斯裁决的蛛丝马迹。
庄襄王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率先开口:“嬴政,前几日那个李斯,见解独到,对治国理政有着深刻的认知,是个可用之才。” 嬴政听到这话,内心瞬间掀起狂喜的波澜,然而多年的宫廷生活让他迅速收敛情绪,脸上依旧保持着恭敬的神色,连忙说道:“父王英明,儿臣就知道,李斯的才华定能入得了父王的眼。他满腹经纶,一心想要为秦国效力,若能得到父王的重用,必定能为秦国的发展披荆斩棘,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
庄襄王微微点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接着说道:“他提出的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等主张,确实切中秦国当下的要害。秦国若想在这乱世中更进一步,这些变革势在必行。”
嬴政连忙附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正是,父王。李斯的策略犹如一套精心设计的棋局,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从稳固朝堂根基,到选拔贤能之士,再到发展经济与军事,无一不是为秦国的长远发展深思熟虑。儿臣坚信,只要实施这些策略,秦国定能如猛虎添翼,迅速崛起。”
庄襄王微微皱眉,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忧虑,说道:“但变革之路从来都不是康庄大道,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你觉得李斯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些挑战吗?”
嬴政坐直身子,目光坚定地回答道:“父王,儿臣坚信李斯有此能力。从与他的交谈中,儿臣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不仅有雄才大略,还有应对复杂局面的智慧和勇气。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棋手,早已洞悉变革路上的艰难险阻,并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儿臣愿与他携手并肩,共同跨越一切艰难险阻。”
庄襄王若有所思,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片刻后说道:“嗯,希望如此。你打算让他先从哪个职位做起?”
嬴政思索片刻,神色认真,语气坚定地说道:“父王,儿臣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可先让李斯担任儿臣的郎官。郎官负责侍从护卫,常伴儿臣左右,这样能让他近距离了解儿臣的行事风格与治国理念,也便于儿臣随时与他商讨政务。而且,郎官虽官职不高,但能参与诸多机要事务,可助李斯快速熟悉朝堂运作,熟悉秦国的政治格局与各方势力。以李斯的才华与能力,定能在郎官任上崭露头角,为日后承担更重要的职责积累宝贵经验。”
庄襄王微微颔首,脸上露出认可的神情:“这个安排倒也妥当。不过,你要记住,权力的赋予需谨慎。要让他明白,一切都应以秦国的利益为重。”
嬴政连忙说道:“儿臣明白,定会将父王的教诲一字不差地转达给李斯。他一心报国,定不会辜负父王的期望。”
庄襄王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探究,问道:“若李斯任职郎官,你觉得他首要任务应放在何处?”
嬴政不假思索地回答:“儿臣认为,他应先深入了解秦国朝堂各派系的势力分布与利益诉求。只有将这些摸得一清二楚,才能在后续的策略制定中,精准地把握局势,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就好比一位医者,只有先了解病人的病症,才能对症下药。”
庄襄王轻轻敲击着桌面,又问:“那面对朝堂上那些守旧势力的反对声音,你和李斯准备如何应对?”
嬴政神色严肃,挺直了腰杆,说道:“父王,我们会以理服人,向他们详细阐述变革对秦国的重要性与长远益处。我们会摆事实、讲道理,用详实的数据和成功的案例,让他们看到变革是秦国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同时,我们也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行变革,尽量减少对他们现有利益的冲击,先从一些小的、易于推行的改革措施入手,待看到成效,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变革带来的好处,再逐步推进。”
庄襄王微微点头,突然话锋一转:“若李斯在推行过程中,与其他大臣产生严重分歧,甚至引发朝堂动荡,你会如何抉择?”
嬴政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说:“父王,儿臣会先让双方冷静下来,详细了解分歧所在。若李斯的主张确实有利于秦国,儿臣定会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全力支持他。同时,儿臣也会努力协调各方关系,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调解者,寻找平衡之法,化解矛盾。但如果他的做法过于激进,可能危及秦国稳定,儿臣也会及时劝阻,以秦国的安稳发展为重,毕竟秦国的长治久安才是重中之重。”
庄襄王站起身,缓缓走到窗边,双手背在身后,凝视着窗外的景色,陷入了沉思。嬴政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看着庄襄王的背影,大气都不敢出,书房里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良久,庄襄王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嬴政,说道:“好吧,既然你如此信任他,本王便同意授予他官职。希望他能不负你我所望,为秦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嬴政欣喜若狂,激动得眼眶都微微泛红,连忙起身,“扑通” 一声跪地谢恩:“多谢父王!儿臣定当督促李斯,让他全心全意为秦国效力,不辜负父王的信任与期望。”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
庄襄王走上前,扶起嬴政,语重心长地说道:“不过,嬴政,你要记住,李斯此人虽有才华,但手段强硬。你要时刻关注他的动向,防止他做出不利于秦国的事情。” 庄襄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仿佛在提醒嬴政,不要被李斯的才华蒙蔽了双眼。
嬴政连忙点头,神色凝重地说:“儿臣明白,儿臣定会多加留意。李斯一心想要施展抱负,儿臣相信他会以秦国的利益为重。但儿臣也会谨记父王的教诲,不会掉以轻心,时刻保持警惕。”
庄襄王拍了拍嬴政的肩膀,说道:“去吧,尽快安排他入朝任职,本王期待他能给秦国带来新的气象。”
嬴政再次行礼,兴奋地退出书房。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李斯,脚步轻快得如同要飞起来一般。
嬴政离开后,庄襄王坐在书桌前,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深知,任用李斯是一步险棋,但也是秦国发展的一个契机。李斯的改革主张,虽然能够为秦国带来新的活力,但也可能引发朝堂上的动荡。他希望嬴政能够驾驭好这一切,让秦国在变革中稳步前进。
而嬴政在返回府邸的路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他仿佛看到了秦国在李斯的辅佐下,逐渐强大,然而,他也没有忘记庄襄王的提醒,心中暗暗告诫自己,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此时,在咸阳城的另一个角落,公子成蟜和华阳夫人正在密会。他们已经得知庄襄王有意任用李斯的消息,两人的脸色阴沉得可怕。公子成蟜紧握着拳头,关节都泛白了,咬牙切齿地说道:“绝不能让李斯入朝,否则我们的计划就全完了!” 华阳夫人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犹如冬日里的寒霜,说道:“我们必须想办法阻止,无论付出什么代价。” 两人开始密谋,准备在李斯入朝之前,给他来个下马威,让他知难而退。
而李斯,此时还不知道即将到来的风暴。他正在家中潜心研究秦国的律法和政策,为入朝为官做着最后的准备。他满怀壮志,期待着能够在秦国的朝堂上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抱负。
一场朝堂上的明争暗斗,即将拉开帷幕。各方势力都在暗自较劲,秦国的未来,究竟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