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13章 选择私塾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第13章 选择私塾

    林向安听完介绍,妥妥地明白了:

    树人私塾是一所新开学校,宝贤私塾是一所有成绩的老校,而云林书院就是一所私立贵族学校。

    这要不考虑实际情况,肯定选择云林书院。

    毕竟不光能读书,还能结识人脉。

    不过要看背景关系的,压根进不去。

    宝贤私塾,有历史成绩,生源很好,筛一轮学生资质,估计再挑出重点学生培养。

    但创办人吴秀才年纪大了,精力有限。

    树人私塾,新创办的,暂时没有成绩,但是个年轻秀才。

    前者贵一些,后者便宜点。

    林向安对比了一下,剔除云林书院,后面两所私塾,对于他启蒙,大差不差。

    毕竟都是秀才,一老一年轻,各有优势。

    学费也是考虑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距离,在古代纯靠腿走的年代,是个大问题。

    “爹,哪一所私塾离咱家最近?”

    王四顺怔了一下,“树人私塾离这边近,就在后街那边,离你小姨家较近。宝贤私塾靠近南边,过去大概半个时辰,咱家有驴车,接送也方便。”

    离家近,学费还便宜一点。

    “爹,娘,我去树人私塾。”

    若是家里的族老没有说儿子是读书的料,王四顺肯定不会多想,会直接选择树人私塾。

    即便他对读书事不了解,但也知道宝贤私塾更好。

    知道儿子懂事,怕他心疼钱,便劝道。

    “儿子,你不必顾虑家里。宝贤私塾更好,即便贵一点,咱家也能送你去的。”

    “小豆子,娘知道你从小懂事。家里这些年存了些钱,你放心,够你读书用的。”

    平日家里就很节俭,但给他用的东西,都尽可能稍微好些。

    虽然父母愿意,但林向安还是没有改主意。

    “爹,娘,儿子选择树人私塾并不是因为束修便宜。”

    “首先,两个私塾夫子都是秀才,但树人私塾夫子更年轻,精力会更好,能够更仔细教育学生。”

    “其次,现在是夏天,天热,来回去私塾无碍。但冬日里天寒地冻,路途太远,我年纪又小,怕是不易。”

    “树人私塾离小姨家近,我独自回来,你们也放心些。但宝贤私塾远,我若独自来回,爹娘可放心?”

    好吧, 林向安解释完,夫妻俩同时沉默,没想到他会考虑这么远。

    “爹,娘,即便是李秀才不如吴老秀才,儿子也有信心好好读书。”

    他现在年纪小,但思想是成年人,不夸大了说,见识和理解能力还是有些的。

    现在没必要锋芒毕露,安静读书就好。

    也不必弄出神童的名声,虽说神童名声也能有一些好处,但所承担的期望值也会很大。

    稍有跌落,那就不只是冷嘲热讽,连带家人都受到影响。

    虽说古人淳朴,但总结的人生经验,跨越几千年依旧句句经典,字字血泪。

    可以说任何时候,人性是相通的。

    所以低调安静,好好读书,不必当显眼包。

    童生考试,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若说考中秀才,他倒是也有几分把握的。

    至于考中举人进士,目前太远了,暂不做考虑。

    毕竟,在华夏,秀才相当于镇党委委员。

    举人相当于县委常委。

    进士相当于市委常委或党委常委。

    这样一比较,就知道古代科举有多难了!!!

    林向安还是有自知之明,他只是胎穿了,比人多活了三十年,不是真成了天才!!!

    “既然你已经想好了,那就这么定。明日,让你爹带你去树人私塾报名。”

    林秋兰和林老太商量过之后,林老太便帮孙子准备好了拜师的六礼。

    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

    第二天收摊回来后,王四顺饭都没有吃,随手啃了两个馒头,就急匆匆驾着驴车,带着林向安前往树人私塾。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大概六、七里路,就到了。

    看着头顶上挂着树人私塾的牌匾,林向安一向平静的内心,终于起了点波澜。

    王四顺上前敲门,里面出来一个门童。

    那门童见成年男子手里提着篮子,领着一孩子,便心领神会,客气地将人请了进去。

    “两位里面请,先随我到厅堂,稍等片刻。”

    将人领进屋后,门童就出去了。

    王四顺显得有些拘谨。

    林向安倒是淡定自若地打量四周。

    厅堂正中央挂着孔老夫子的画像,画像两旁挂着一副对联。

    上联:温良恭谦让

    下联:仁义礼智信

    见到对联上的繁体字,林向安有点囧,心里不禁吐槽笔画真多!

    想到以后最困难的大概是练书法了。

    毕竟几十年养成写简体字的习惯,哪能说改就改?

    繁体字笔画一大堆,而且还是用毛笔写,想想都头大!!!

    怎么办?

    还没开始读书,他就有点怀念简体字了!

    等了一盏茶的功夫,从门外进来一个斯斯文文的年轻男子,头戴儒巾,身穿圆领加裥袍,身型笔直,踏着四方小步,走了进来。

    林向安看的一愣一愣的。

    这夫子看着好年轻,大概常年读书浸染,身上有种儒雅的气质。

    就是眼神有些冷淡,无形中有种疏离感,感觉不好相处。

    刚才去叫人的门童跟在他身后,朝林向安父子俩说道。

    “两位,这位是树人私塾的李夫子。”

    王四顺吞了一下口水,微微躬身,小心谨慎地开口。

    “李夫子好,这是我家小儿,刚满五岁。自小聪慧懂事,家里想送他来私塾启蒙,您看合适吗?”

    李夫子听到孩子的年纪,轻微皱了一下眉头。

    但见这孩子在他看过去时,一脸平静,丝毫没有胆怯。

    甚至比他父亲还要淡定,颇意外,平静问道:

    “你叫什么?”

    林向安微微躬身,行了抱拳礼,道。

    “回夫子,晚辈叫林向安。”

    见这孩子懂礼节,便接着问道。

    “你今年才5岁,是家人想让你读书,还是你自己要来读书?”

    对方特意点出年纪,难道是嫌弃他太小?

    不过也是,一般有钱或者有底蕴的人家,孩子三、四岁就开始启蒙。但普通人家的孩子,多是七、八岁以后才启蒙。

    林向安想了一下,便回答。

    “回夫子,家里长辈见小子颇机灵,便劝父母送我来私塾启蒙。我知读书是好事,也想来读书。”

    李夫子停顿片刻,内心颇满意,来他这里多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也有五岁送来的小孩,胆小害怕,回答断断续续,最开始收过,但教起来非常费力,还哭闹,影响其他学生。

    之后再收孩子,便会考察再收。

    见这五岁稚子,能这样回答,可见头脑清晰,心里很满意。

    转过头对王四顺说道,“这孩子,我收下了!”

    “多谢夫子,请问小儿何时能来念书?家里需要帮他准备哪些东西?”

    李夫子只是面上冷,但人很耐心。

    “你们回去买两本启蒙的书籍,《三字经》和《千字文》即可,可以在家里准备些笔墨纸砚,后日上午再带着束修六礼一起过来,私塾包一餐。”

    接着又细心询问道:

    “你们住在哪里?这孩子年纪太小,每日回家时,申时需家里有人来接。”

    “回夫子,我们家住在港口那边的大马巷。”

    大马巷那边是集市最热闹,家里也经常过去买菜,李夫子知道不远,点点头。

    “每日辰时之前,要将孩子送到私塾,一月休沐两天,可还有疑问?”

    *

    备注:

    古代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等级很严格,而考中秀才成为了士族,虽然是最低的,但跨越了阶级。

    而且出过秀才当官的现象,秀才不一定能做官,但可以获得破格提拔当官的资格。

    每年考取秀才,都是有名额限制的。

    例如明朝时期,江西是科举大省,但一个府(市)三年下来,大概40个秀才,这已经算多的了。

    如果非要比较,在我看来相含金量相当于80年代的本科生,有补贴生活费,免学费,而且本科毕业直接包工作分配的。

    在明清的历史上,有2次朱元璋直接提拔了秀才做了官:1371年,提拔丁士梅做了苏州知府;1382年,直接曾泰命为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