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盗笔:从大清开始的盗墓生涯 > 第2章 年

盗笔:从大清开始的盗墓生涯 第2章 年

    1873年冬,东北张家。

    “张海桐”出生在本家。

    1875年,同治帝驾崩。“张海桐”两岁。同年,“张海桐”父母死于一次盗墓活动。成了孤儿的“张海桐”被族里安排的人养大,因为血脉不错,平安长到五岁开始接受训练。

    1878年。

    张海桐对于1878年发生的事没有记忆。原主好像参加了一次盗墓活动,那个时候“张海桐”只有五岁,去了大概率是炮灰。

    张家有一项很没有人性的规矩。沦为孤儿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下斗时的血包。张海桐猜测原主也是去当炮灰了,但那个斗在哪里,张海桐没有一点记忆。

    他就是在这段空白记忆前后穿越而来。

    那次被带回来之后,一直到1882年,也就是今年,他九岁的时候。张海桐也没有再次下斗。

    好像张家忘了他这么个人似的。

    他还记得刚刚醒来时,面无表情的族医在给他换药。旁边站着几个人,看他的眼神很淡漠。那是一种看猎物和敌人的眼神,没有感情波动,说明自己目前的状态没有任何威胁。

    也是那时,族医下了定论。

    “他失去痛觉了。”

    在场的人没什么表示。

    “这或许是好事儿呢?”一个资历明显老点的张家人哼笑一声。他上上下下打量着张海桐,好像在确认什么。过了几秒,他挥挥手,所有人包括族医都走了。

    危险解除。

    那之后张海桐凭借成年人的灵魂按部就班在张家生活,并很快适应了这种环境。也渐渐摸索出怎么在无痛环境下确认自己受到了攻击。

    算是一种战斗本能。

    族里的意思是,他目前没有下斗的资格。

    张海桐觉得与其说是他没有下斗的资格,不如说是族里没搞明白他身上的某种异常。也许那个斗给族里的印象并不好,他们也没弄明白里面的事,所以选择冷处理。

    不下去也好,我还能多活两年。

    张海桐坐在台阶上,拿着一节烧黑的棍子在地上画来画去。这是他上辈子的爱好。上一世张海桐家里穷,除了走文化也没有别的选择。上大学的时候随便学了点画画,现在还没忘。

    他也不知道自己画什么,就是打发时间。

    张家的孩子统一住一个大院子,方便集中管理。一间屋子的大通铺睡十个人,被子单独给。

    这些小孩儿本家外家都有,一起练基本功所以没分别。张家的小孩和大人们一样,也有自己的小派系。

    是人就有对立,张海桐这种明显有古怪的人,基本就和加入团体永别了。这种小把戏对张海桐没用,相对来说,他还挺喜欢独来独往。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享受孤独。

    目前为止唯一不太妙的大概就是没有手机wiFi也没有娱乐书籍,以及……现在去外面的世界需要给自己搞根辫子这种事。

    有的张家人图省事,也会干脆直接剃头。

    受不了。

    受不了辫子头。

    张海桐扒拉开雪,露出的石板地面湿漉漉的,根本晕不开炭头。他只能放弃画画,就像放弃和别人说话一样。

    外家最近有人办婚礼,在族老的见证下简单的在一起了。他们刚刚下斗回来,劫后余生的两人动作非常迅速。在回来的路上就买了喜糖和各种瓜果,都装在包袱里,和一些明器放在一起。

    除了族里需要的,其他都转手处理掉,换成银钱。

    其实再往前面数半个世纪左右,张家销货的办法远没有那么麻烦。但张海桐在张家大院生活这么久,多多少少还是感觉到家族的衰败。

    这个古老的家族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样,终究还是要迎来衰败与变革的事实。

    张海桐看着院子里的孩子们难得孩子气一点,就知道那对外家夫妇来发糖了。

    东北的冬天很冷,说是万里冰封也不为过。要不是体质特殊,换成上辈子作为南方人的他早冻成傻叉了。

    冷天一来,就要过年。

    那把喜糖递到张海桐身前,他愣了愣,顺着那只纤细但粗糙的手往上看。这是个身材纤细但很有爆发力的女人,脸长得很纤弱温和。如果不是身上的气息太不寻常,说是官家小姐也有人信。

    她只是笑着把糖放在自己怀里,又塞了一把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然后就走了。

    张海桐抓起那些糖塞兜里,眨了眨眼睛想说谢谢。但他太久没说话了,也可能是坐在这里冻到了,一时半会也没说出来。扒开油纸,将一颗方块糖扔嘴里。

    甜腻的味道瞬间席卷味蕾。张海桐想:“祝他们平安吧。”

    生孩子就不要了。

    这种破地方生孩子可遭老罪了。

    张海桐不知道,他差点把张海客咒没了。当然这是后话。

    新婚夫妇的糖并没有给这座大院子增添多少喜气,那对夫妻相对来说很有一种人类的气息。和本家这些人冷冰冰的样子完全不同,相对他们出身的外家来说,对比也很明显。

    除夕夜里。

    送饭的人给小孩儿一人一碗饺子,院子里被师傅挂了几盏红灯笼。这就算过年了。这里没有放鞭炮的说法。本来就住深山老林,还放鞭炮,生怕人找不着似的。

    就老张家这外围几步一暗哨的程度,也做不出这种事。

    张海桐看着灰白砖墙上红灯笼映射出的红光,外面寒风刮的人脑门儿疼。他三两口喝完剩下的不太热的汤,把碗放进外面的大篮子,回屋子去了。

    今天没人折腾他,那就早点睡吧。

    大年初一,族里又开始召集族会。讨论的问题依旧老掉牙,张家内部似乎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连教习他们本事的师傅之间也有了一层莫名的隔阂。

    族里对秘密的管控也逐渐疏忽,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总是不胫而走。人心惶惶只是顷刻间的事。

    有人说从秦岭带回来的那只龙纹石盒被打开了。

    这似乎是一个信号,让本就动荡的家族越发摇摇欲坠。

    张海桐只是听着,再看看周围孩子痛苦的闷哼。他只是看着自己被折断的手指,默默地叹了口气。

    相比起这种遥远的事,这些小孩痛苦的样子才更可怕吧。连喊痛的权利都被剥夺,未免太残忍了一点。

    但张海桐是个成熟的社畜。除了感慨一下,他本人对这种制度却生不出反抗之心。两辈子加起来的生存本能让他选择适应,而不是逃避。

    人生来都要承担一些似是而非的责任,哪怕这并不是他想要的。

    就像张家人很多人身上无形的责任。大家未必都知道自己为了什么死,不过是生来只能做这个罢了。

    离开家族的人,往往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目前来看,张海桐还没见过背叛之后还能活着的人,除了那些被族老们允许的间谍和在出世行走之人。

    这是特例。

    当然,背叛最多的群体也是这两个。

    时间就这样不慌不忙来到了1887年。张海桐十四,需要参加去放野。

    带回东西的为家族创造价值。

    留在墓里的从此成为后来人的盲盒。

    仔细想想,还挺刺激的。

    完了。张海桐想,我成神经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