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往事并不如烟 第151章 年4月26日 江苏省大丰县
第一百五十一章
1966年4月26日
江苏省大丰县
第二天一早,朱青林派了一名处里的侦察员顾海滨,又找了一辆吉普车,先送方梅去常熟。
上海离大丰不算远,直线距离不到300公里,但却没有直达公路,因而费尽周折。小顾领着方梅坐车先到常熟,再从常熟坐船到扬州,再从扬州换乘汽车到兴化,又换坐小船从兴化到东台,一路竟走了近两天。为了方便,两人都换了便装。方梅叫苦不迭,直说从北京到上海一千三百多公里,我才坐了一天一夜,在这里不到300公里的路我走了两天。
好在小顾是个乐天且话多的小伙子,又是紧邻大丰的东台县人,熟悉情况,这才使路途不那么乏味。在东台住了一晚后,他从东台县公安局借了辆挎斗摩托和两件军大衣,一早便载着方梅直奔大丰的上海农场。
放眼望去,沿途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芦苇和泛着白色的盐碱地,这两天刚下过雨,虽然已经开春了,芦苇下仍能看见结着薄薄的冰,太阳一照刺得眼睛发花,从黄海滩涂上吹来的海风略带咸味又冰冷刺骨,把坐在车斗里裹着军大衣的方梅冻得够呛。
小顾穿着大衣戴着风镜驾驶着摩托车,显得挺威风。他小心翼翼地沿着两排树中间走,他知道,这是规划出来的路,但很多地方都还只是平整了一下,还没修好,摩托车好几次都陷进泥潭,方梅还要下来帮着推车,两人弄得满身泥水,狼狈不堪。
对于江苏,方梅曾经去过苏州和南京,在她印象里,江苏原本意味着姑苏烟雨、白墙黑瓦、乌衣巷口、小桥流水,是个温柔乡般的地方,却不曾想黄海之滨的苏北竟是这样满目萧然,天寒地冻。
“没有想到这里的盐碱这么厉害。”她不禁感叹。
“这都是黄海淤积的滩涂,别看现在是盐碱地,种上几十年树,改良以后都是良田呢。方副处长,你知道吗,大丰每年为我们国家的陆地面积增加好几千亩地呢,是少有的每年县域面积都在增大的宝地呢。”小顾挺自豪地说。
“我知道清朝末年张謇在这里开垦过滩涂。”
“对,张謇在这儿成立了一个大丰实业公司,后来改名时就以此作地名了,全国这么多县里好像只有大丰是以公司名作为地名的。”
“你懂的还挺多。”方梅挺喜欢这个快乐的小伙子。
“我是东台人嘛!出生在黄海之滨,所以叫顾海滨。方副处长,你知道大丰县过去叫什么吗?”
“叫什么?”
“叫台北县。”
“啊......台北?”
“是啊,东台以北嘛。因为跟台湾的台北重名,解放后才改叫大丰的。”
方梅不禁哑然失笑,还真是有缘,闹了半天跑“台北”来了!
……
渐渐地,前面出现了一些居民区,有一些还是茅草房,那是分散在广袤滩涂上的几个分场,路也变得稍微平坦而宽敞,显然已经进入农场地界,太阳已经偏西了。
小顾扯着嗓子喊到:“看见一座高高的岗楼,就到达场部了。”
场部很寒酸,除了那座高高的岗楼,就是一栋两层的红砖楼房和一些平房,四边用围墙围着,即便这样,已经是周边最高和最漂亮的建筑了。
农场场长是个40多岁的山东人,看过盖着广东省公安厅和上海市公安局鲜红大印的两本工作证后,他热情地张罗着让方梅和小顾先吃点东西。方梅被颠得头晕脑胀,路上吐了两回,脸色煞白,什么都吃不下,直截了当想去现场。
场长忙说,“上海市局给我来电话了,让我们全力协助你们,我已经把黄非的档案调出来了,方副处长先看看档案吧,顺便在炉边烤烤火暖和暖和。”
方梅问:“黄非是什么时候死的?在哪儿死的?”
场长说:“黄非刑满后就安置在上明分场6队上班,住处离场部不远。4月18号是礼拜一,上班时队里的人发现他没去上班,下午就派人去他的住处看看,他说生病了,肚子疼,队里也没当回事。结果到19号早晨发现他已经死在床上了。”
“黄非的尸体呢?”
“已经拉到盐城殡仪馆了,我们这里没有保存条件。”
“死亡原因是什么?”
“县公安局的法医说,应该是晚上睡觉时,突发心肌梗死。”
“应该是?”
“是,屋里没有发现打斗的痕迹,身上也没有外伤,当时刑警就排除了外力导致死亡的怀疑。法医说,要做尸体解剖才能确认是不是心脏病发作。”
方梅拿过黄非的档案卷宗,心里一凉,只有薄薄的几张纸。她翻了翻,除了一张判决书、一张个人登记表和一张释放证明存根,剩下几张都是农场的总结、鉴定什么的。
她抬起头问:“来农场没有做体检吗?他以前有心脏病史吗?”
场长摇摇头:“犯人都是一车拉过来的,也许在监狱拘押期间做过体检。我们这边条件差,就场部有个医务室,也没什么设备,有两个前国民党军医,顶多看个头痛脑热的。”
方梅对小顾说:“你回头给上海市局打个电话,查一下黄非有没有体检报告。”又转头对场长说:“我们现在去看看黄非住的地方。麻烦你帮我找几个布口袋。”
场长不明所以,“布口袋?您要装什么?米袋子可以吗?”
“凑合用吧。我走得急,包里没带证物袋。”
场长差人真的找来两条装米的布口袋。方梅把口袋翻了个个,使劲抖了抖,顿时办公室里腾起一团团白雾。
“这个可不行,找条没用过的吧。实在没有的话,找两个大的牛皮纸袋,比如档案袋什么的,也凑合。”
场部前面是一条土路,昨天刚下过雨,变得泥泞不堪。场部对面有三排砖砌的平房,看来是农场干部和技术人员住的。黄非的住处在离场部一公里外的一片茅草屋内,那是刑满释放而留场安置人员的住处。
出了场部大门,场长陪着方梅和小顾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地走着,两旁的树还没长太大,好歹有些绿意。场部门口的路两旁摆了不少小地摊,有卖虾仁、淡菜、海鱼的,有卖花布、枕套、雨鞋的,还有弹棉花、补锅、修钢笔的,显得很热闹。
方梅颇有兴致地东瞧西看,“你们场部门口天天这么热闹啊?”
场长解释道:“我们场离县城有好几十公里,又没有像样的商店,买点东西很不方便,时间长了在这儿就形成了个小集市,附近的渔民拿些海产品来卖,有些小商贩贩卖些日用小百货,农场职工也拿些生活用品来交换。”
方梅问:“黄非摆摊吗?”
场长说:“他没什么手艺,就支了个修鞋的摊子,贴补一下生活,喏,位置就在路对面。”
到了黄非住的茅草屋前,方梅四下打量了一会儿,说:“你们就别进去了,小顾,你说话当地人能听懂,到隔壁邻居打听一下,黄非跟什么人来往多,他死之前几天有没有人来找过他。”
小顾应声而去。场长用钥匙开开门,方梅在门口脱掉满是泥泞的鞋,从兜里掏出一双白手套戴上,只穿着袜子踏着冰冷的地面蹑手蹑脚进了屋。
屋子的墙倒是砖砌的,屋顶敷着厚厚的茅草和芦苇,地面是凸凹不平的泥土地,屋里的陈设简陋而陈旧。靠窗户有一个四方木桌和一把椅子,裸露着白茬,连漆都没上,污迹斑斑。旁边是一张单人床,床单和被子凌乱地堆着,脏得都看不出花色了,上面挂着同样脏成暗灰色的蚊帐,床下还有些呕吐物的痕迹,已经干了。床的对面立着个摇摇欲坠的高低柜,低柜上放着小闹钟、热水瓶、手电筒、茶叶筒等什物,高柜的抽屉隔板上有几件叠得不甚整齐的衣服。屋子的一角还有只铁炉子,上面架着铁锅,旁边的方凳上放着搪瓷碗碟筷子锅铲之类的炊具,看来是黄非平时自己做饭的地方。挨着方凳放着半袋大米,周围散落着煤球和木柴。门后放着个木制工具盒,里面是黄非摆摊修鞋的工具。
方梅找寻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也没有找到书籍、信件,旧报纸倒有几张,随意放在炉子旁,看来是引火生炉子用的。她仔细在地面查看,发现有许多脚印,显然他出事后很多农场职工进来过。她有些失望,寻觅的目光投向窗前的方桌上,那里有一大一小两把瓷茶壶和两个紫砂小茶杯,这可能是这间屋里最值钱的东西了,看来喝茶是屋子主人为数不多的生活乐趣。
她拿起茶杯,又拿起茶壶盖,细细地闻了闻,除了茶渍的味道,没闻出有什么异味,她还是把茶壶和茶杯装进了牛皮纸档案袋,把口窝紧,以防互相碰撞。
倚着桌边有个铝铁皮簸箕和一把扫帚,簸箕里扔着一个大纸团。方梅展开揉得皱巴巴的纸团,上面油迹斑斑,她闻了闻,有些香甜油腻的味道,应该是包饼干、点心之类的包装纸。她把纸团也放进纸口袋。想了想,她又走到床前,把枕头、枕巾和床单团成一团系好,一股霉臭味扑面而来,呛得她头直发晕。
她走出门,脱掉手套揣回裤兜,穿上鞋,对门口等着的场长说:“有几样东西我要带走。”
场长点点头说:“我们农场的民警都是看守,没有刑侦经验,就让我们县公安局派刑警和法医又来过,也看过现场,说应该是心肌梗死导致猝死,没发现什么异常。”
“没有翻动现场吧?”
“只把尸体搬走了,现场没动。”
方梅松了口气。
等了好一会儿,小顾回来了,冲方梅使了个眼色,方梅明白他可能有所发现了,便对场长说:“咱们回吧。”
场长热情地说:“天也不早了,你们一路辛苦,先回场部休息一下,我让食堂备下晚饭了,我叫了两个副场长和黄非以前的管教队长来一起吃,顺便跟你们聊聊,看看你们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
方梅很佩服场长的思维缜密,说到:“场长也是老公安吧?”
场长哈哈笑起来:“方副处长,要论起警龄,我恐怕比你还长呢。”
1966年4月26日
江苏省大丰县
第二天一早,朱青林派了一名处里的侦察员顾海滨,又找了一辆吉普车,先送方梅去常熟。
上海离大丰不算远,直线距离不到300公里,但却没有直达公路,因而费尽周折。小顾领着方梅坐车先到常熟,再从常熟坐船到扬州,再从扬州换乘汽车到兴化,又换坐小船从兴化到东台,一路竟走了近两天。为了方便,两人都换了便装。方梅叫苦不迭,直说从北京到上海一千三百多公里,我才坐了一天一夜,在这里不到300公里的路我走了两天。
好在小顾是个乐天且话多的小伙子,又是紧邻大丰的东台县人,熟悉情况,这才使路途不那么乏味。在东台住了一晚后,他从东台县公安局借了辆挎斗摩托和两件军大衣,一早便载着方梅直奔大丰的上海农场。
放眼望去,沿途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芦苇和泛着白色的盐碱地,这两天刚下过雨,虽然已经开春了,芦苇下仍能看见结着薄薄的冰,太阳一照刺得眼睛发花,从黄海滩涂上吹来的海风略带咸味又冰冷刺骨,把坐在车斗里裹着军大衣的方梅冻得够呛。
小顾穿着大衣戴着风镜驾驶着摩托车,显得挺威风。他小心翼翼地沿着两排树中间走,他知道,这是规划出来的路,但很多地方都还只是平整了一下,还没修好,摩托车好几次都陷进泥潭,方梅还要下来帮着推车,两人弄得满身泥水,狼狈不堪。
对于江苏,方梅曾经去过苏州和南京,在她印象里,江苏原本意味着姑苏烟雨、白墙黑瓦、乌衣巷口、小桥流水,是个温柔乡般的地方,却不曾想黄海之滨的苏北竟是这样满目萧然,天寒地冻。
“没有想到这里的盐碱这么厉害。”她不禁感叹。
“这都是黄海淤积的滩涂,别看现在是盐碱地,种上几十年树,改良以后都是良田呢。方副处长,你知道吗,大丰每年为我们国家的陆地面积增加好几千亩地呢,是少有的每年县域面积都在增大的宝地呢。”小顾挺自豪地说。
“我知道清朝末年张謇在这里开垦过滩涂。”
“对,张謇在这儿成立了一个大丰实业公司,后来改名时就以此作地名了,全国这么多县里好像只有大丰是以公司名作为地名的。”
“你懂的还挺多。”方梅挺喜欢这个快乐的小伙子。
“我是东台人嘛!出生在黄海之滨,所以叫顾海滨。方副处长,你知道大丰县过去叫什么吗?”
“叫什么?”
“叫台北县。”
“啊......台北?”
“是啊,东台以北嘛。因为跟台湾的台北重名,解放后才改叫大丰的。”
方梅不禁哑然失笑,还真是有缘,闹了半天跑“台北”来了!
……
渐渐地,前面出现了一些居民区,有一些还是茅草房,那是分散在广袤滩涂上的几个分场,路也变得稍微平坦而宽敞,显然已经进入农场地界,太阳已经偏西了。
小顾扯着嗓子喊到:“看见一座高高的岗楼,就到达场部了。”
场部很寒酸,除了那座高高的岗楼,就是一栋两层的红砖楼房和一些平房,四边用围墙围着,即便这样,已经是周边最高和最漂亮的建筑了。
农场场长是个40多岁的山东人,看过盖着广东省公安厅和上海市公安局鲜红大印的两本工作证后,他热情地张罗着让方梅和小顾先吃点东西。方梅被颠得头晕脑胀,路上吐了两回,脸色煞白,什么都吃不下,直截了当想去现场。
场长忙说,“上海市局给我来电话了,让我们全力协助你们,我已经把黄非的档案调出来了,方副处长先看看档案吧,顺便在炉边烤烤火暖和暖和。”
方梅问:“黄非是什么时候死的?在哪儿死的?”
场长说:“黄非刑满后就安置在上明分场6队上班,住处离场部不远。4月18号是礼拜一,上班时队里的人发现他没去上班,下午就派人去他的住处看看,他说生病了,肚子疼,队里也没当回事。结果到19号早晨发现他已经死在床上了。”
“黄非的尸体呢?”
“已经拉到盐城殡仪馆了,我们这里没有保存条件。”
“死亡原因是什么?”
“县公安局的法医说,应该是晚上睡觉时,突发心肌梗死。”
“应该是?”
“是,屋里没有发现打斗的痕迹,身上也没有外伤,当时刑警就排除了外力导致死亡的怀疑。法医说,要做尸体解剖才能确认是不是心脏病发作。”
方梅拿过黄非的档案卷宗,心里一凉,只有薄薄的几张纸。她翻了翻,除了一张判决书、一张个人登记表和一张释放证明存根,剩下几张都是农场的总结、鉴定什么的。
她抬起头问:“来农场没有做体检吗?他以前有心脏病史吗?”
场长摇摇头:“犯人都是一车拉过来的,也许在监狱拘押期间做过体检。我们这边条件差,就场部有个医务室,也没什么设备,有两个前国民党军医,顶多看个头痛脑热的。”
方梅对小顾说:“你回头给上海市局打个电话,查一下黄非有没有体检报告。”又转头对场长说:“我们现在去看看黄非住的地方。麻烦你帮我找几个布口袋。”
场长不明所以,“布口袋?您要装什么?米袋子可以吗?”
“凑合用吧。我走得急,包里没带证物袋。”
场长差人真的找来两条装米的布口袋。方梅把口袋翻了个个,使劲抖了抖,顿时办公室里腾起一团团白雾。
“这个可不行,找条没用过的吧。实在没有的话,找两个大的牛皮纸袋,比如档案袋什么的,也凑合。”
场部前面是一条土路,昨天刚下过雨,变得泥泞不堪。场部对面有三排砖砌的平房,看来是农场干部和技术人员住的。黄非的住处在离场部一公里外的一片茅草屋内,那是刑满释放而留场安置人员的住处。
出了场部大门,场长陪着方梅和小顾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地走着,两旁的树还没长太大,好歹有些绿意。场部门口的路两旁摆了不少小地摊,有卖虾仁、淡菜、海鱼的,有卖花布、枕套、雨鞋的,还有弹棉花、补锅、修钢笔的,显得很热闹。
方梅颇有兴致地东瞧西看,“你们场部门口天天这么热闹啊?”
场长解释道:“我们场离县城有好几十公里,又没有像样的商店,买点东西很不方便,时间长了在这儿就形成了个小集市,附近的渔民拿些海产品来卖,有些小商贩贩卖些日用小百货,农场职工也拿些生活用品来交换。”
方梅问:“黄非摆摊吗?”
场长说:“他没什么手艺,就支了个修鞋的摊子,贴补一下生活,喏,位置就在路对面。”
到了黄非住的茅草屋前,方梅四下打量了一会儿,说:“你们就别进去了,小顾,你说话当地人能听懂,到隔壁邻居打听一下,黄非跟什么人来往多,他死之前几天有没有人来找过他。”
小顾应声而去。场长用钥匙开开门,方梅在门口脱掉满是泥泞的鞋,从兜里掏出一双白手套戴上,只穿着袜子踏着冰冷的地面蹑手蹑脚进了屋。
屋子的墙倒是砖砌的,屋顶敷着厚厚的茅草和芦苇,地面是凸凹不平的泥土地,屋里的陈设简陋而陈旧。靠窗户有一个四方木桌和一把椅子,裸露着白茬,连漆都没上,污迹斑斑。旁边是一张单人床,床单和被子凌乱地堆着,脏得都看不出花色了,上面挂着同样脏成暗灰色的蚊帐,床下还有些呕吐物的痕迹,已经干了。床的对面立着个摇摇欲坠的高低柜,低柜上放着小闹钟、热水瓶、手电筒、茶叶筒等什物,高柜的抽屉隔板上有几件叠得不甚整齐的衣服。屋子的一角还有只铁炉子,上面架着铁锅,旁边的方凳上放着搪瓷碗碟筷子锅铲之类的炊具,看来是黄非平时自己做饭的地方。挨着方凳放着半袋大米,周围散落着煤球和木柴。门后放着个木制工具盒,里面是黄非摆摊修鞋的工具。
方梅找寻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也没有找到书籍、信件,旧报纸倒有几张,随意放在炉子旁,看来是引火生炉子用的。她仔细在地面查看,发现有许多脚印,显然他出事后很多农场职工进来过。她有些失望,寻觅的目光投向窗前的方桌上,那里有一大一小两把瓷茶壶和两个紫砂小茶杯,这可能是这间屋里最值钱的东西了,看来喝茶是屋子主人为数不多的生活乐趣。
她拿起茶杯,又拿起茶壶盖,细细地闻了闻,除了茶渍的味道,没闻出有什么异味,她还是把茶壶和茶杯装进了牛皮纸档案袋,把口窝紧,以防互相碰撞。
倚着桌边有个铝铁皮簸箕和一把扫帚,簸箕里扔着一个大纸团。方梅展开揉得皱巴巴的纸团,上面油迹斑斑,她闻了闻,有些香甜油腻的味道,应该是包饼干、点心之类的包装纸。她把纸团也放进纸口袋。想了想,她又走到床前,把枕头、枕巾和床单团成一团系好,一股霉臭味扑面而来,呛得她头直发晕。
她走出门,脱掉手套揣回裤兜,穿上鞋,对门口等着的场长说:“有几样东西我要带走。”
场长点点头说:“我们农场的民警都是看守,没有刑侦经验,就让我们县公安局派刑警和法医又来过,也看过现场,说应该是心肌梗死导致猝死,没发现什么异常。”
“没有翻动现场吧?”
“只把尸体搬走了,现场没动。”
方梅松了口气。
等了好一会儿,小顾回来了,冲方梅使了个眼色,方梅明白他可能有所发现了,便对场长说:“咱们回吧。”
场长热情地说:“天也不早了,你们一路辛苦,先回场部休息一下,我让食堂备下晚饭了,我叫了两个副场长和黄非以前的管教队长来一起吃,顺便跟你们聊聊,看看你们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
方梅很佩服场长的思维缜密,说到:“场长也是老公安吧?”
场长哈哈笑起来:“方副处长,要论起警龄,我恐怕比你还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