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第53章 开发山西的能源产业
山西是李岩的辖区,李岩因为陕西的事务繁忙,并没有来大同觐见朱由检。
朱由检也不怪罪李岩,毕竟对李自成人马的招抚更为重要。
山西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北接蒙古,南临河南,东面是京畿,西面是陕西。
如今朱由检搞定了辽东和蒙古,李岩收复了山西,如何经营山西成为一道难题。
山西地少山多,但是山西情况比陕西和河南要好的很多,这跟山西人经商的天赋是分不开的。
因为大量的物资经过山西,进入蒙古和后金,山西经营相关产业,肯定能得到不少好处。
小冰河时期的山西,自己省的灾民并不是很多,倒是陕西和河南的灾民大量流入了过来。
如果能把山西经营好,吸收河南和陕西的大量流民,那么对于李岩收复陕西和河南有很大的帮助。
朱由检把主意打到山西的煤炭资源上了,准备发展能源产业。
在当时的大明,山西的煤炭已经有小规模的开采,但是应用却不是很多。
一般都是本地百姓用来取暖,军队少量用来冶铁,打造兵器,并没有大面积推广。
山西的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埋藏浅,易开采。
朱由检向山西民间开放采矿权,任何资本都可以采矿。
小矿地方百姓经营,大矿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经营。
公私合营就是朝廷出一部分银子入股,最后按资分配利润。
无论大矿小矿都要按产量每年向朝廷纳税。
至于开矿经营的资金,依然由朱由检开办的皇家钱庄提供低息贷款。
而挖掘出来的煤炭,可以运往河南等地牟利。
有了皇帝的支持,山西的煤炭开采业兴盛了起来。
一时间很多地方开办了大量的中小煤矿,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
这些煤开采出来,除了当地百姓取暖做饭,就是卖给铁匠铺或者运往京师。
但是当时运输工具不发达,只能大量的用马和骡子、驴来运输,搞的当地养殖业也发达了起来。
但是朱由检认为这远远不够,为了提高煤炭的销量,朱由检把后世的煤炉搞到大明来贩卖。
什么铁炉子,蜂窝煤炉,通通搞到大明朝来,这些玩意有效的提高了煤炭的销量,还让经销煤炉的晋商大赚了一笔。
因为这些晋商有朱由检赐予的独家经营权,普通商人根本拿不到货。
想拿货,就得到十八家晋商这里批发,然后再零售。
这样一来普通商人根本竞争不过十八家晋商,只能赚点小钱。
而且蒙古草原也需要大量的煤炉取暖,草原贵族不差钱,晋商们也大赚特赚。
再加上朱由检提供的味精、白糖、白酒等物资,这些商品都是暴利,价格不菲,也是根本不愁卖。
通过贩卖朱由检提供的特殊商品,大量白银流入了十八家晋商的口袋。
这些商家每日的流水惊人,生意是越做越大,这让晋商们感觉到前景一片光明。
此时就算蒙古和满清出再多的金钱也收买不了这些商人了。
因为对比之下,朱由检能给的更多,满清给的钱,山西的晋商已经看不上了。
煤炭的产销两旺,导致山西的煤矿出现人手不足的现象。
为了缓解用工荒,这些煤矿就开始雇佣大量的流民进行开采,吸纳了这些流民,山西的治安出现了明显的好转。
为了能开采更多的煤炭,这些煤矿通常会为煤炭工人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高额的工资。
比如大同煤矿,一个煤炭开采工人一个月能够赚到四两银子,这还不算矿上提供的免费伙食。
煤炭工人赚到钱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流民加入这个行业。
陕西和河南的灾情最严重,李自成就是在陕西造反的。
如今陕西和河南的流民听说山西开采煤炭,需要大量的工人,不仅管吃喝,还给钱,于是涌入了山西谋求生路。
没想到山西的煤炭开采业,有效的缓解了河南陕西两地流民的状况,为李岩招抚大顺军提供良好的条件。
朱由检在山西的能源战略已经初见成效。
能源战略果然是一步好棋。
这时的朱由检突发奇想,如果把后世那些淘汰的蒸汽火车搞过来,再修上铁路,这煤炭产业岂不是大有所为。
要想富,先修路,说干就干。
朱由检赶紧回到了后世。
回到港城后,通过媛媛,联系了国内一些铁路局,找到了一批淘汰的蒸汽机车,还有车厢。
这些蒸汽火车头还能用,只不过是因为铁路更新换代,才淘汰了,价格方面很便宜。
朱由检又购买了大量的淘汰铁轨,这些铁轨都是非常好的钢铁,都是现代铁路淘汰下来的,用于跑蒸汽火车完全没问题。
毕竟蒸汽火车头速度太慢了,对铁轨的要求不高。
可是国内这种蒸汽机车太少了,朱由检又去了国外买了不少。
为了买这些破旧老式的蒸汽火车和铁轨,朱由检花费了不少钱。
火车头没几个钱,主要就是铁轨贵,太沉了,按废钢购买价格也不低。
光有铁轨和火车头也不行,还得买车厢和车皮。
一番操作下来,媛媛大喊:“朱大公子,账面上的钱不够用了。”
确实这几个月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每个月十万吨的粮食,购买种子、皮卡、汽车、油料花了不少钱。
关键是为山西的晋商提供特殊商品要大量的资金。
两个世界又没有结算系统,如果朱由检不给媛媛转账,媛媛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朱由检早期靠卖玉玺和龙袍赚的十几个亿资金,早就花的七七八八了。
不过朱由检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如今的朱由检财大气粗。
京城李自成给他留了一亿的白银和大量黄金,下江南从东林手里又搜刮出二十多个亿的白银,黄金也快有上亿两了。
这些还没算上在山西搞到的钱,八大晋商手里也搜刮了十亿两白银,六七十万两黄金。
这些钱,银子是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用,但是金子没问题。
正好媛媛找到了一个大客户,对方是一个欧洲买家,为了对冲欧元的风险,准备购买大量的黄金。
媛媛在价格方面给了对方一定的折扣,这才搞定了这笔大生意,否则对方就要从正规渠道购买黄金。
朱由检问了一下折扣是多少,感觉能够接受,就同意了。
对于折扣这个问题,朱由检不能太过于计较,成交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交易渠道,朱由检是很欠缺的,完全靠媛媛。
就算媛媛搞了什么猫腻,从其中赚了一些钱,朱由检也不会有什么想法。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明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37.3克,大致一斤黄金有596.8克。
朱由检打算出手一百万两黄金,也就是37.3吨黄金。
这些黄金也不过是朱由检手里黄金的百分之一而已,朱由检此时差不多控制了一亿两黄金。
当时国际价格已经是640多元的高位,媛媛按620元的价格就出手了,至于这笔钱的清白和其他麻烦由对方搞定。
交易搞定后,朱由检的公司账户收入了231.26亿元。
其实如果按640元的价格出手,朱由检是可得到238.72亿元的。
但是如果为了这7个多亿的资金,惹上一身麻烦,朱由检感觉不值得。
不过看到账面上多了231个亿的资金,朱由检心里充满了踏实感。
对于朱由检的赚钱能力,媛媛也是相当惊讶。
不过聪明人就是好,媛媛可没有问为什么?
这有用吗?对方就算告诉你,你会相信吗?
一个喜欢打探别人底细的人,是不会被对方喜欢的。
媛媛可不想因为这个,失去朱由检这个心仪的男人。
好奇心,有时候会害死人的。
朱由检也不怪罪李岩,毕竟对李自成人马的招抚更为重要。
山西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北接蒙古,南临河南,东面是京畿,西面是陕西。
如今朱由检搞定了辽东和蒙古,李岩收复了山西,如何经营山西成为一道难题。
山西地少山多,但是山西情况比陕西和河南要好的很多,这跟山西人经商的天赋是分不开的。
因为大量的物资经过山西,进入蒙古和后金,山西经营相关产业,肯定能得到不少好处。
小冰河时期的山西,自己省的灾民并不是很多,倒是陕西和河南的灾民大量流入了过来。
如果能把山西经营好,吸收河南和陕西的大量流民,那么对于李岩收复陕西和河南有很大的帮助。
朱由检把主意打到山西的煤炭资源上了,准备发展能源产业。
在当时的大明,山西的煤炭已经有小规模的开采,但是应用却不是很多。
一般都是本地百姓用来取暖,军队少量用来冶铁,打造兵器,并没有大面积推广。
山西的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埋藏浅,易开采。
朱由检向山西民间开放采矿权,任何资本都可以采矿。
小矿地方百姓经营,大矿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经营。
公私合营就是朝廷出一部分银子入股,最后按资分配利润。
无论大矿小矿都要按产量每年向朝廷纳税。
至于开矿经营的资金,依然由朱由检开办的皇家钱庄提供低息贷款。
而挖掘出来的煤炭,可以运往河南等地牟利。
有了皇帝的支持,山西的煤炭开采业兴盛了起来。
一时间很多地方开办了大量的中小煤矿,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
这些煤开采出来,除了当地百姓取暖做饭,就是卖给铁匠铺或者运往京师。
但是当时运输工具不发达,只能大量的用马和骡子、驴来运输,搞的当地养殖业也发达了起来。
但是朱由检认为这远远不够,为了提高煤炭的销量,朱由检把后世的煤炉搞到大明来贩卖。
什么铁炉子,蜂窝煤炉,通通搞到大明朝来,这些玩意有效的提高了煤炭的销量,还让经销煤炉的晋商大赚了一笔。
因为这些晋商有朱由检赐予的独家经营权,普通商人根本拿不到货。
想拿货,就得到十八家晋商这里批发,然后再零售。
这样一来普通商人根本竞争不过十八家晋商,只能赚点小钱。
而且蒙古草原也需要大量的煤炉取暖,草原贵族不差钱,晋商们也大赚特赚。
再加上朱由检提供的味精、白糖、白酒等物资,这些商品都是暴利,价格不菲,也是根本不愁卖。
通过贩卖朱由检提供的特殊商品,大量白银流入了十八家晋商的口袋。
这些商家每日的流水惊人,生意是越做越大,这让晋商们感觉到前景一片光明。
此时就算蒙古和满清出再多的金钱也收买不了这些商人了。
因为对比之下,朱由检能给的更多,满清给的钱,山西的晋商已经看不上了。
煤炭的产销两旺,导致山西的煤矿出现人手不足的现象。
为了缓解用工荒,这些煤矿就开始雇佣大量的流民进行开采,吸纳了这些流民,山西的治安出现了明显的好转。
为了能开采更多的煤炭,这些煤矿通常会为煤炭工人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高额的工资。
比如大同煤矿,一个煤炭开采工人一个月能够赚到四两银子,这还不算矿上提供的免费伙食。
煤炭工人赚到钱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流民加入这个行业。
陕西和河南的灾情最严重,李自成就是在陕西造反的。
如今陕西和河南的流民听说山西开采煤炭,需要大量的工人,不仅管吃喝,还给钱,于是涌入了山西谋求生路。
没想到山西的煤炭开采业,有效的缓解了河南陕西两地流民的状况,为李岩招抚大顺军提供良好的条件。
朱由检在山西的能源战略已经初见成效。
能源战略果然是一步好棋。
这时的朱由检突发奇想,如果把后世那些淘汰的蒸汽火车搞过来,再修上铁路,这煤炭产业岂不是大有所为。
要想富,先修路,说干就干。
朱由检赶紧回到了后世。
回到港城后,通过媛媛,联系了国内一些铁路局,找到了一批淘汰的蒸汽机车,还有车厢。
这些蒸汽火车头还能用,只不过是因为铁路更新换代,才淘汰了,价格方面很便宜。
朱由检又购买了大量的淘汰铁轨,这些铁轨都是非常好的钢铁,都是现代铁路淘汰下来的,用于跑蒸汽火车完全没问题。
毕竟蒸汽火车头速度太慢了,对铁轨的要求不高。
可是国内这种蒸汽机车太少了,朱由检又去了国外买了不少。
为了买这些破旧老式的蒸汽火车和铁轨,朱由检花费了不少钱。
火车头没几个钱,主要就是铁轨贵,太沉了,按废钢购买价格也不低。
光有铁轨和火车头也不行,还得买车厢和车皮。
一番操作下来,媛媛大喊:“朱大公子,账面上的钱不够用了。”
确实这几个月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每个月十万吨的粮食,购买种子、皮卡、汽车、油料花了不少钱。
关键是为山西的晋商提供特殊商品要大量的资金。
两个世界又没有结算系统,如果朱由检不给媛媛转账,媛媛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朱由检早期靠卖玉玺和龙袍赚的十几个亿资金,早就花的七七八八了。
不过朱由检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如今的朱由检财大气粗。
京城李自成给他留了一亿的白银和大量黄金,下江南从东林手里又搜刮出二十多个亿的白银,黄金也快有上亿两了。
这些还没算上在山西搞到的钱,八大晋商手里也搜刮了十亿两白银,六七十万两黄金。
这些钱,银子是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用,但是金子没问题。
正好媛媛找到了一个大客户,对方是一个欧洲买家,为了对冲欧元的风险,准备购买大量的黄金。
媛媛在价格方面给了对方一定的折扣,这才搞定了这笔大生意,否则对方就要从正规渠道购买黄金。
朱由检问了一下折扣是多少,感觉能够接受,就同意了。
对于折扣这个问题,朱由检不能太过于计较,成交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交易渠道,朱由检是很欠缺的,完全靠媛媛。
就算媛媛搞了什么猫腻,从其中赚了一些钱,朱由检也不会有什么想法。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明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37.3克,大致一斤黄金有596.8克。
朱由检打算出手一百万两黄金,也就是37.3吨黄金。
这些黄金也不过是朱由检手里黄金的百分之一而已,朱由检此时差不多控制了一亿两黄金。
当时国际价格已经是640多元的高位,媛媛按620元的价格就出手了,至于这笔钱的清白和其他麻烦由对方搞定。
交易搞定后,朱由检的公司账户收入了231.26亿元。
其实如果按640元的价格出手,朱由检是可得到238.72亿元的。
但是如果为了这7个多亿的资金,惹上一身麻烦,朱由检感觉不值得。
不过看到账面上多了231个亿的资金,朱由检心里充满了踏实感。
对于朱由检的赚钱能力,媛媛也是相当惊讶。
不过聪明人就是好,媛媛可没有问为什么?
这有用吗?对方就算告诉你,你会相信吗?
一个喜欢打探别人底细的人,是不会被对方喜欢的。
媛媛可不想因为这个,失去朱由检这个心仪的男人。
好奇心,有时候会害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