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第63章 多尔衮也开始制造燧发枪了
天津卫,一座新建不久的教堂内,一个德国教士在翻看圣经,闲暇时间不停的打量自己从欧洲贩运过来欧洲货。
这些货有精致的手铳,也有燧发枪,还有一些精致、精美、精密的欧洲钟表。
然而更多的是欧洲过来的玻璃制品,汤若望就是靠这些玻璃玩意发了大财。
想起这些年在大明赚的超额利润,汤若望此时也有一些沾沾自喜。
殊不知此时有一群人,已经悄然来到这个房间。
“举起手来汤教士,否则要你的狗命。”
“什么?你说什么?”
“啪”的一声,汤若望一惊,把手里的玻璃酒杯掉在地上,摔的粉碎。
“哦,原来你会说大明的话语,这就好办了,我叫骆养性。”
“我们大清的摄政王爷找你有点事情,需要你走一趟,你最好给我老实一点。”
说着说着,骆养性就给了汤若望一下子,顺势就把汤若望刚刚拿起的手铳给夺走了。
“这把手铳不错,果然洪大人没有看错人,跟我走一趟吧!汤教士。”
“路途有点远,王爷嘱咐你要把你贩卖的枪支带上,听我们的话,乖乖的配合,我们不是要你的性命,而是要和你做买卖。”
骆养性一比划,后面十几个黑衣人,把教堂的十几条各种枪支打包带走了。
骆养性这帮人从天津出发,坐海船到辽东,昼伏夜出,走了个把月,终于来到了赫图阿拉。
此时的赫图阿拉,多尔衮依然天天被福临埋怨个不停,多尔衮已经听到耳朵生茧子。
要不是大玉儿孝庄施展温柔手段,福临免不了要挨几个耳光。
都要亡国了,你顺治就心里没点数吗?还在跟我装逼,谁给你的勇气?
多尔衮心里也是愤愤不平,如果有下辈子,绝对不做接盘侠了。
听说骆养性一行人带着汤若望归来,多尔衮是喜出望外,带着众人亲自迎接。
“辛苦了,汤教士,这里是大清国,我是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代表大清国皇帝,表示欢迎汤教士的到来。”
由于一路上骆养性并没有为难汤若望,并且提前介绍了一些情况,所以汤若望很坦然的接受了多尔衮的热情。
“你好,大清国的摄政王殿下,有什么事情需要我来做吗?”
汤若望用生硬的中国话说。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需要一种武器,希望汤教士能够提供,无论是技术还是商品都行。”
说着,多尔衮就拿出来一把毛瑟98K步枪。
“这把枪你见过吗?听洪大人说是你们西洋人制造的。”
汤若望接过来,用手掂了掂分量,仔细的观看了所有构造,过了很久才问:
“我能试一试他的威力吗?”
“请随意,汤教士。”洪承畴不敢怠慢。
汤若望举枪瞄准外面一棵大树,只听一声枪响,子弹深深的打进树干一个大洞。
汤若望有些吃惊,半晌才问道:
“这把枪,你们是从哪里弄来的?到底有多少?”
“我们和明军发生了一场战争,这是我们从明军那里搞到的,他们有很多这种武器。”
洪承畴接着说:“我们想知道这些武器是不是你们西洋人制造的。”
“据我所知,以大明王朝的实力,绝对造不出如此威力的火枪。”
汤若望这个精明的老教士,也接着说道:“确实不是大明王朝的制造的,这枪上面有德国的文字。”
“应该是我们德国工厂制造的火器。”
听了汤若望话,多尔衮大喜。
“哈哈,果然不出所料,真的是西洋制造的,汤教士!你能不能卖给我大清一批这样的火枪,价格你随便开。”
“不,不,不。这是不可能的。”汤若望连连摆手拒绝,“这枪虽然是我们德国制造的,但是你们是绝对买不到的。”
“什么?你说什么?”
多尔衮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费尽千辛万苦才把人找到了,花大价钱竟然不卖给大清,多尔衮有点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摄政王,别难过。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德国了。不知道那边的情况。”
“据我猜测,这很有可能是德皇研制的最新武器,被大明王朝花费巨额的代价搞到手了。”
汤若望接着说:
“德皇为了称霸欧洲,绝不可能把这种武器卖给不相干的人,一定会对这种商品和技术进行保密。”
“所以我们知道的都很晚。”
多尔衮有些沮丧。
“买不到这种枪怎么办?难道老天爷真的要亡我大清吗?”
“请汤教士回德国,恳请德皇把枪卖给我们,我大清愿意出任何代价。”
汤若望白了多尔衮一眼。
“没用的,就算我能回到德国,但是路途遥远,一个来回没有一两年做不到。以大明王朝对满清的攻势,等我回来,恐怕大清早就亡了。”
听了汤若望这句话,满清朝堂都有一种天要塌了的感觉。
满清贵胄纷纷开口,
“汤教士,救救我大清,大清不能亡呀,要什么尽管开口,我大清日后,必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听众人如此说法,汤若望开口:
“办法也不是没有的,你们可以使用这一款枪嘛!效果也不错,威力很大。”
“大明的火枪就是依据这种火枪研制出来的。如果你们有了这种技术,说不定也能慢慢的研究出和大明一样的火枪出来。”
说着,汤若望就从携带的物资里面挑出一杆长枪。
乍看样子和毛瑟步枪有点相似,仔细一瞅,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这款枪,有膛线,有子弹,射程也很远,威力比明军的差一点,但是用起来也不错。
说着拿出一颗纸壳子弹,从枪的后面装了过去,然后对着外面一匹战马,“砰”的就是一枪。
那匹战马应声倒地,身上一个窟窿汩汩冒血,蹬了几下腿,痛苦的死去。
看着汤若望手里的燧发枪,多尔衮瞬间眼里又充满了希望。
这火枪貌似也不错,虽然比明军的差了很多,但是威力也不小,如果数量足够多,未尝不会对明军有一战之力。
“汤教士,这种枪,你有多少,我大清全部买了,开个价钱吧。”
多尔衮痛快的说着。
“哦,摄政王,这种枪前几个月有不少,最近大部分都卖给了沿海的海盗,如今只有不到500来支。”
“如果摄政王都要的话,20两一支,给一万两白银好了。还有两万颗子弹,给5000两银子吧。”
一万两千两银子不算多,但是区区500支步枪,对于大清那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多尔衮不满足仅仅获得五百支燧发枪,他要干掉大明王朝,这些燧发枪远远不够。
“汤教士,能不能留下来帮我们生产燧发枪,银子好说,所有条件都可以商量。”
“这种火枪生产并不难,只是你们的工匠没有这种技术,我需要一些留在天津的帮手。”
“我的雇员岳瑟夫和几名同事都有相关工作经验,并且带有一些专用的工具,如果他们能过来,问题就很好解决。”
汤若望继续说道:“只是这工钱和待遇有点高,你们大清能接受吗。”
“还有所需的任何物资和火药,你们必须提供。”
多尔衮自然满口答应,派人拿着汤若望的亲笔信去天津接人。
有了多尔衮的保证,汤若望在赫图阿拉支起了小高炉,用大清供应的木炭和煤,开始大炼钢铁。
等从天津接到了岳瑟夫这些德国人,就开始培训满清的匠人,开始了制造燧发枪。
这燧发枪到底能不能制造出来,暂时还不知道。
只是赫图阿拉又开始不平静了,摄政王多尔衮竟然和礼亲王代善打起来了。
这些货有精致的手铳,也有燧发枪,还有一些精致、精美、精密的欧洲钟表。
然而更多的是欧洲过来的玻璃制品,汤若望就是靠这些玻璃玩意发了大财。
想起这些年在大明赚的超额利润,汤若望此时也有一些沾沾自喜。
殊不知此时有一群人,已经悄然来到这个房间。
“举起手来汤教士,否则要你的狗命。”
“什么?你说什么?”
“啪”的一声,汤若望一惊,把手里的玻璃酒杯掉在地上,摔的粉碎。
“哦,原来你会说大明的话语,这就好办了,我叫骆养性。”
“我们大清的摄政王爷找你有点事情,需要你走一趟,你最好给我老实一点。”
说着说着,骆养性就给了汤若望一下子,顺势就把汤若望刚刚拿起的手铳给夺走了。
“这把手铳不错,果然洪大人没有看错人,跟我走一趟吧!汤教士。”
“路途有点远,王爷嘱咐你要把你贩卖的枪支带上,听我们的话,乖乖的配合,我们不是要你的性命,而是要和你做买卖。”
骆养性一比划,后面十几个黑衣人,把教堂的十几条各种枪支打包带走了。
骆养性这帮人从天津出发,坐海船到辽东,昼伏夜出,走了个把月,终于来到了赫图阿拉。
此时的赫图阿拉,多尔衮依然天天被福临埋怨个不停,多尔衮已经听到耳朵生茧子。
要不是大玉儿孝庄施展温柔手段,福临免不了要挨几个耳光。
都要亡国了,你顺治就心里没点数吗?还在跟我装逼,谁给你的勇气?
多尔衮心里也是愤愤不平,如果有下辈子,绝对不做接盘侠了。
听说骆养性一行人带着汤若望归来,多尔衮是喜出望外,带着众人亲自迎接。
“辛苦了,汤教士,这里是大清国,我是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代表大清国皇帝,表示欢迎汤教士的到来。”
由于一路上骆养性并没有为难汤若望,并且提前介绍了一些情况,所以汤若望很坦然的接受了多尔衮的热情。
“你好,大清国的摄政王殿下,有什么事情需要我来做吗?”
汤若望用生硬的中国话说。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需要一种武器,希望汤教士能够提供,无论是技术还是商品都行。”
说着,多尔衮就拿出来一把毛瑟98K步枪。
“这把枪你见过吗?听洪大人说是你们西洋人制造的。”
汤若望接过来,用手掂了掂分量,仔细的观看了所有构造,过了很久才问:
“我能试一试他的威力吗?”
“请随意,汤教士。”洪承畴不敢怠慢。
汤若望举枪瞄准外面一棵大树,只听一声枪响,子弹深深的打进树干一个大洞。
汤若望有些吃惊,半晌才问道:
“这把枪,你们是从哪里弄来的?到底有多少?”
“我们和明军发生了一场战争,这是我们从明军那里搞到的,他们有很多这种武器。”
洪承畴接着说:“我们想知道这些武器是不是你们西洋人制造的。”
“据我所知,以大明王朝的实力,绝对造不出如此威力的火枪。”
汤若望这个精明的老教士,也接着说道:“确实不是大明王朝的制造的,这枪上面有德国的文字。”
“应该是我们德国工厂制造的火器。”
听了汤若望话,多尔衮大喜。
“哈哈,果然不出所料,真的是西洋制造的,汤教士!你能不能卖给我大清一批这样的火枪,价格你随便开。”
“不,不,不。这是不可能的。”汤若望连连摆手拒绝,“这枪虽然是我们德国制造的,但是你们是绝对买不到的。”
“什么?你说什么?”
多尔衮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费尽千辛万苦才把人找到了,花大价钱竟然不卖给大清,多尔衮有点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摄政王,别难过。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德国了。不知道那边的情况。”
“据我猜测,这很有可能是德皇研制的最新武器,被大明王朝花费巨额的代价搞到手了。”
汤若望接着说:
“德皇为了称霸欧洲,绝不可能把这种武器卖给不相干的人,一定会对这种商品和技术进行保密。”
“所以我们知道的都很晚。”
多尔衮有些沮丧。
“买不到这种枪怎么办?难道老天爷真的要亡我大清吗?”
“请汤教士回德国,恳请德皇把枪卖给我们,我大清愿意出任何代价。”
汤若望白了多尔衮一眼。
“没用的,就算我能回到德国,但是路途遥远,一个来回没有一两年做不到。以大明王朝对满清的攻势,等我回来,恐怕大清早就亡了。”
听了汤若望这句话,满清朝堂都有一种天要塌了的感觉。
满清贵胄纷纷开口,
“汤教士,救救我大清,大清不能亡呀,要什么尽管开口,我大清日后,必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听众人如此说法,汤若望开口:
“办法也不是没有的,你们可以使用这一款枪嘛!效果也不错,威力很大。”
“大明的火枪就是依据这种火枪研制出来的。如果你们有了这种技术,说不定也能慢慢的研究出和大明一样的火枪出来。”
说着,汤若望就从携带的物资里面挑出一杆长枪。
乍看样子和毛瑟步枪有点相似,仔细一瞅,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这款枪,有膛线,有子弹,射程也很远,威力比明军的差一点,但是用起来也不错。
说着拿出一颗纸壳子弹,从枪的后面装了过去,然后对着外面一匹战马,“砰”的就是一枪。
那匹战马应声倒地,身上一个窟窿汩汩冒血,蹬了几下腿,痛苦的死去。
看着汤若望手里的燧发枪,多尔衮瞬间眼里又充满了希望。
这火枪貌似也不错,虽然比明军的差了很多,但是威力也不小,如果数量足够多,未尝不会对明军有一战之力。
“汤教士,这种枪,你有多少,我大清全部买了,开个价钱吧。”
多尔衮痛快的说着。
“哦,摄政王,这种枪前几个月有不少,最近大部分都卖给了沿海的海盗,如今只有不到500来支。”
“如果摄政王都要的话,20两一支,给一万两白银好了。还有两万颗子弹,给5000两银子吧。”
一万两千两银子不算多,但是区区500支步枪,对于大清那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多尔衮不满足仅仅获得五百支燧发枪,他要干掉大明王朝,这些燧发枪远远不够。
“汤教士,能不能留下来帮我们生产燧发枪,银子好说,所有条件都可以商量。”
“这种火枪生产并不难,只是你们的工匠没有这种技术,我需要一些留在天津的帮手。”
“我的雇员岳瑟夫和几名同事都有相关工作经验,并且带有一些专用的工具,如果他们能过来,问题就很好解决。”
汤若望继续说道:“只是这工钱和待遇有点高,你们大清能接受吗。”
“还有所需的任何物资和火药,你们必须提供。”
多尔衮自然满口答应,派人拿着汤若望的亲笔信去天津接人。
有了多尔衮的保证,汤若望在赫图阿拉支起了小高炉,用大清供应的木炭和煤,开始大炼钢铁。
等从天津接到了岳瑟夫这些德国人,就开始培训满清的匠人,开始了制造燧发枪。
这燧发枪到底能不能制造出来,暂时还不知道。
只是赫图阿拉又开始不平静了,摄政王多尔衮竟然和礼亲王代善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