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第55章 设立宗人府,改革新的藩王供养制度
由于朱由检修建了京大铁路,招募了大量的民工,有效的缓解了陕西和河南的压力。
没有多久,朱由检就收到了山陕总督兼山西巡抚李岩的好消息。
李岩给朱由检写了一道长长的奏折。
里面详细的写了陕西和河南具体情况。
首先,因为朱由检收复了辽东,在大明声威大振。
这事传到陕西和河南,大批的明朝降将抛弃了李自成,重新回到了大明的怀抱。
这让李过省了不少力气。
其次,李岩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写信给李自成那边的故人和老朋友,向他们阐明利害关系,以及朱由检的治国理念。
这些人也看到了李岩和李过受到了重用,相信了朝廷招降的决心,也纷纷带着人马接受安抚了。
在这种情况下,跟随李自成的人马是越来越少。
很多人都明白了,跟着李自成是没有出路的。
正如李岩给这些人的信中所说:“迎闯王,不纳粮,不纳粮,吃什么?最后还不是得抢老百姓的粮食。”
“我们造反是为了什么?还不是想让大家都有饭吃?谁当皇帝还不都是一样!跟着你李自成也不见得比朱由检更好一些。”
“我现在都认识到这个口号是错误的了,我都不坚持了,只要能够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就是好皇帝。”
“朱由检是个好皇帝,是东林党们太坏了,才导致天下百姓饿肚子。”
“皇帝正在消灭东林党,励精图治,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要来到了。”
道理讲清楚了,军民和百姓也看到朱由检在山西修建铁路,养活了大批的民工,跟着李自成造反的人是越来越少。
李岩抓住机会,向李自成发起了进攻,把李自成成功的赶到了河南。
李自成在河南也站不稳脚跟,打算去湖北,然后和张献忠会师。
而这一切都和朱由检在山西修铁路是分不开的。
这些饥民知道跟着李自成打不过官军,都去山西修铁路,拿银子去了。
没人肯跟着李自成造反玩命了。
而且李自成自从山海关之战大败以来,败仗是越来越多,从来就没打过胜仗,倒霉透了。
眼看着人越来越少,陕西和河南都混不下去了,才准备往湖北跑,毕竟襄阳那里还有一个老窝。
在收复陕西和河南大部分土地之后,李岩开始赈济灾民,开仓放粮。
大量的粮食从京师运到陕西和河南,开始挨家挨户的发给饥民。
为了让这些饥民有足够的粮食吃,朱由检订购了大批的玉米。
李岩把这次饥民组织起来,把玉米磨成玉米面,然后再发放下去。
听说有玉米面可以吃,这些饥民都主动来到当地县衙府衙,主动提供石碾子把玉米磨成面。
李岩安排一家能分到三十斤玉米面。
这些玉米面可以做成窝窝头和大饼子,粗一点都可以熬成大碴子粥。
虽然没有大米好吃,但是管饱管够,老百姓吃了后,赞不绝口。
纷纷向京师跪拜,感谢经武大帝朱由检大发慈悲,救苦救难。
为了安抚陕西、山西、河南这几个重灾区,朱由检几十万吨粮食砸进去,立竿就见影。
反正这些钱都是来自东林党和八大晋商,朱由检花着一点都不心疼。
现在的河南、陕西两地,民心已经尽归朱由检所有。
李自成已经无法立足,当地的百姓不但不给李自成提供粮食,还纷纷驱赶大顺军的队伍。
李自成在河南立足不稳,不得不撤往湖北襄阳。
襄阳这个地方不错,战乱也少,守将是大顺军的将领白旺,带着五万人马守卫。
令人侧目的是,李自成在一路败退的路上,惊慌失措,竟然还走失了太子朱慈烺,被李岩捡到了。
听闻了这个好消息,朱由检加封李岩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然后命李岩火速把太子送到京师。
虽然太子如今和这个朱由检没有什么真正的血缘关系,但毕竟是名义上的父子。
太子归来,毕竟是国家祥瑞。
如今的大明北方已经尽数收复,流寇只在荆襄、川蜀一带劫掠,又恰逢太子归来,整个大明是一片欢腾。
朝臣和文武百官都向朱由检朝贺。
父子相见,难免伤感,痛哭一场,朱由检也身不由己的掉了几滴眼泪。
然后吩咐王承恩把太子安置在东宫,一切待遇,人员配置如旧。
河南、山西、陕西三省收了回来,如何安置那里的藩王,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三个省,藩王很多,宗室上万,叫不上名字的各种将军,数不胜数。
这些辅国将军和镇国将军可以不管,但是那些亲王,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
山西就有三个藩王,晋王、代王、沈王。
河南有福王、周王、唐王、潞王。
陕西有秦王。
其中福王由于南京登基夺位,已经被朱由检以谋逆的罪名给处死了,废除爵位。
秦王由于李自成攻破西安,亲王投降了,朱由检打算把秦王也废掉。
关于周王、唐王、潞王、代王、晋王、沈王等,由于世子和嫡子都被李自成杀害,朱由检也不打算重新立藩。
这些人确切的说和朱由检已经没啥关系了,就算这几个藩王还活着,朱由检也不见得会给他们什么好脸色看。
如今正主都死光了,给这些庶子们恢复爵位,朱由检那就是吃饱了撑的。
朱由检巴不得这些藩王被李自成杀光光,正好解决大明的宗室供养的问题。
大明虽然并不是亡于宗室,但是养活这么多的藩王,确实是有心无力,大明是被藩王吃穷的。
朱由检要废除这三地的藩王,取消爵位,不再世袭了。
此时朝廷引起轩然大波,有为皇帝叫好的,也有为藩王说情的。
最后还是朱由检力排众议,把废除这三地的藩王给定了下来。
同时宣布山西、陕西、河南三地永不封王。这三个地方,人多地少不适合封王。
反正这三地的藩王都死了,那些远支小宗的将军们,中尉们,想要承袭爵位,门都没有。
朱由检可不想养活这些闲人。
至于被张献忠杀死的蜀王和襄王一并废除。
这些藩王的后世子孙,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子,一律降为镇国将军,没有传人的除国。
为了彻底解决藩王的供养问题,朱由检准备施行新的供养制度。
新的制度下,只供养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这五个等级。
其余爵位自镇国中尉以下不再供养,没有俸禄。
同时放开对中尉爵位以下所有宗室的限制。他们可以自食其力,可以参军、可以经商、做官,并保留爵位称号。
但是做官只能做地方官,不得做京官。无事依然不得入京。
这些人无论是多大的功劳,不得担任三品以上大员。
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供养人数,减轻了大明的财政压力。
同时这些庞大的底层宗室也获得了一个出路,再也不用坐吃等死了。
从此以后,在大明王朝,君王之泽五代而终,传到奉国将军这里正好五代。
如果这些宗室继续繁衍,继续生孩子,大明王朝不认了,也不养了。
他们只能挂着一个贵族爵位称号,自己给自己养老吧。
同时成立宗人府,负责藩王的养老问题。
宗人府下设一个养老基金经营司,由朝廷出银子一千万两白银作为基金,交给这个机构运营。
同时每年抽取藩王俸禄的一成,加入这个养老基金。
养老基金以这些钱为本金,进行商业运作,所得利润作为藩王俸禄的开支。
同时朝廷将在税收上给予养老基金司一些便利。并且放开一些特殊商品的配额,给宗人府经营。
等到宗人府能够维持运营的时候,逐步与朝廷财政分离。
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如此一来,大明彻底摆脱宗室这个财政包袱。
朱由检宣布,自即日起,大明王朝的藩王供养制度开始全国正式运行。
大明的文武百官非常佩服朱由检,看到朱由检轻松就解决了藩王供养的问题,直呼经武大帝圣明,圣明,还是圣明。
没有多久,朱由检就收到了山陕总督兼山西巡抚李岩的好消息。
李岩给朱由检写了一道长长的奏折。
里面详细的写了陕西和河南具体情况。
首先,因为朱由检收复了辽东,在大明声威大振。
这事传到陕西和河南,大批的明朝降将抛弃了李自成,重新回到了大明的怀抱。
这让李过省了不少力气。
其次,李岩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写信给李自成那边的故人和老朋友,向他们阐明利害关系,以及朱由检的治国理念。
这些人也看到了李岩和李过受到了重用,相信了朝廷招降的决心,也纷纷带着人马接受安抚了。
在这种情况下,跟随李自成的人马是越来越少。
很多人都明白了,跟着李自成是没有出路的。
正如李岩给这些人的信中所说:“迎闯王,不纳粮,不纳粮,吃什么?最后还不是得抢老百姓的粮食。”
“我们造反是为了什么?还不是想让大家都有饭吃?谁当皇帝还不都是一样!跟着你李自成也不见得比朱由检更好一些。”
“我现在都认识到这个口号是错误的了,我都不坚持了,只要能够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就是好皇帝。”
“朱由检是个好皇帝,是东林党们太坏了,才导致天下百姓饿肚子。”
“皇帝正在消灭东林党,励精图治,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要来到了。”
道理讲清楚了,军民和百姓也看到朱由检在山西修建铁路,养活了大批的民工,跟着李自成造反的人是越来越少。
李岩抓住机会,向李自成发起了进攻,把李自成成功的赶到了河南。
李自成在河南也站不稳脚跟,打算去湖北,然后和张献忠会师。
而这一切都和朱由检在山西修铁路是分不开的。
这些饥民知道跟着李自成打不过官军,都去山西修铁路,拿银子去了。
没人肯跟着李自成造反玩命了。
而且李自成自从山海关之战大败以来,败仗是越来越多,从来就没打过胜仗,倒霉透了。
眼看着人越来越少,陕西和河南都混不下去了,才准备往湖北跑,毕竟襄阳那里还有一个老窝。
在收复陕西和河南大部分土地之后,李岩开始赈济灾民,开仓放粮。
大量的粮食从京师运到陕西和河南,开始挨家挨户的发给饥民。
为了让这些饥民有足够的粮食吃,朱由检订购了大批的玉米。
李岩把这次饥民组织起来,把玉米磨成玉米面,然后再发放下去。
听说有玉米面可以吃,这些饥民都主动来到当地县衙府衙,主动提供石碾子把玉米磨成面。
李岩安排一家能分到三十斤玉米面。
这些玉米面可以做成窝窝头和大饼子,粗一点都可以熬成大碴子粥。
虽然没有大米好吃,但是管饱管够,老百姓吃了后,赞不绝口。
纷纷向京师跪拜,感谢经武大帝朱由检大发慈悲,救苦救难。
为了安抚陕西、山西、河南这几个重灾区,朱由检几十万吨粮食砸进去,立竿就见影。
反正这些钱都是来自东林党和八大晋商,朱由检花着一点都不心疼。
现在的河南、陕西两地,民心已经尽归朱由检所有。
李自成已经无法立足,当地的百姓不但不给李自成提供粮食,还纷纷驱赶大顺军的队伍。
李自成在河南立足不稳,不得不撤往湖北襄阳。
襄阳这个地方不错,战乱也少,守将是大顺军的将领白旺,带着五万人马守卫。
令人侧目的是,李自成在一路败退的路上,惊慌失措,竟然还走失了太子朱慈烺,被李岩捡到了。
听闻了这个好消息,朱由检加封李岩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然后命李岩火速把太子送到京师。
虽然太子如今和这个朱由检没有什么真正的血缘关系,但毕竟是名义上的父子。
太子归来,毕竟是国家祥瑞。
如今的大明北方已经尽数收复,流寇只在荆襄、川蜀一带劫掠,又恰逢太子归来,整个大明是一片欢腾。
朝臣和文武百官都向朱由检朝贺。
父子相见,难免伤感,痛哭一场,朱由检也身不由己的掉了几滴眼泪。
然后吩咐王承恩把太子安置在东宫,一切待遇,人员配置如旧。
河南、山西、陕西三省收了回来,如何安置那里的藩王,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三个省,藩王很多,宗室上万,叫不上名字的各种将军,数不胜数。
这些辅国将军和镇国将军可以不管,但是那些亲王,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
山西就有三个藩王,晋王、代王、沈王。
河南有福王、周王、唐王、潞王。
陕西有秦王。
其中福王由于南京登基夺位,已经被朱由检以谋逆的罪名给处死了,废除爵位。
秦王由于李自成攻破西安,亲王投降了,朱由检打算把秦王也废掉。
关于周王、唐王、潞王、代王、晋王、沈王等,由于世子和嫡子都被李自成杀害,朱由检也不打算重新立藩。
这些人确切的说和朱由检已经没啥关系了,就算这几个藩王还活着,朱由检也不见得会给他们什么好脸色看。
如今正主都死光了,给这些庶子们恢复爵位,朱由检那就是吃饱了撑的。
朱由检巴不得这些藩王被李自成杀光光,正好解决大明的宗室供养的问题。
大明虽然并不是亡于宗室,但是养活这么多的藩王,确实是有心无力,大明是被藩王吃穷的。
朱由检要废除这三地的藩王,取消爵位,不再世袭了。
此时朝廷引起轩然大波,有为皇帝叫好的,也有为藩王说情的。
最后还是朱由检力排众议,把废除这三地的藩王给定了下来。
同时宣布山西、陕西、河南三地永不封王。这三个地方,人多地少不适合封王。
反正这三地的藩王都死了,那些远支小宗的将军们,中尉们,想要承袭爵位,门都没有。
朱由检可不想养活这些闲人。
至于被张献忠杀死的蜀王和襄王一并废除。
这些藩王的后世子孙,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子,一律降为镇国将军,没有传人的除国。
为了彻底解决藩王的供养问题,朱由检准备施行新的供养制度。
新的制度下,只供养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这五个等级。
其余爵位自镇国中尉以下不再供养,没有俸禄。
同时放开对中尉爵位以下所有宗室的限制。他们可以自食其力,可以参军、可以经商、做官,并保留爵位称号。
但是做官只能做地方官,不得做京官。无事依然不得入京。
这些人无论是多大的功劳,不得担任三品以上大员。
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供养人数,减轻了大明的财政压力。
同时这些庞大的底层宗室也获得了一个出路,再也不用坐吃等死了。
从此以后,在大明王朝,君王之泽五代而终,传到奉国将军这里正好五代。
如果这些宗室继续繁衍,继续生孩子,大明王朝不认了,也不养了。
他们只能挂着一个贵族爵位称号,自己给自己养老吧。
同时成立宗人府,负责藩王的养老问题。
宗人府下设一个养老基金经营司,由朝廷出银子一千万两白银作为基金,交给这个机构运营。
同时每年抽取藩王俸禄的一成,加入这个养老基金。
养老基金以这些钱为本金,进行商业运作,所得利润作为藩王俸禄的开支。
同时朝廷将在税收上给予养老基金司一些便利。并且放开一些特殊商品的配额,给宗人府经营。
等到宗人府能够维持运营的时候,逐步与朝廷财政分离。
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如此一来,大明彻底摆脱宗室这个财政包袱。
朱由检宣布,自即日起,大明王朝的藩王供养制度开始全国正式运行。
大明的文武百官非常佩服朱由检,看到朱由检轻松就解决了藩王供养的问题,直呼经武大帝圣明,圣明,还是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