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 第149章 开发松江府,上海大都市初具规模

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第149章 开发松江府,上海大都市初具规模

    大明王朝开发明洲,设立明洲西部矿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明洲铁矿石埋藏浅,易开采,储量大,每年可以为大明王朝的带来27亿美元的收入。

    这些美元如果在现代世界换成白银,足以顶的上大明三十年的财政总收入。

    所以,朱由检舍得给明洲的工作人员发高工资。一名普通的西部矿业员工,可以获得月薪相当于三万元的白银,高层管理人员月薪是相当于十万元左右的白银。这种工资水平就是现代社会的打工仔拼搏一辈子也达不到的水平。

    富贵险中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摆脱贫穷的命运,纷至沓来,在明洲淘金。

    明洲矿业开发上取得巨大成就,也加深了明洲和大明的经济联系。一艘艘的轮船满载货物往返于两地之间,使得南洋一带的航运愈发的繁忙。

    于是朱由检也把开发松江府提上日程,这里毕竟是朱由检当年画的一个圈,朱由检原以为只要自己画了一个圈,这里就会发展成亚洲独一无二的城市。

    结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好几年过去了,松江府依然是不死不活的老样子,丝毫看不到有任何发展的迹象。

    朱由检突然间明白了,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并且把它推向国际舞台,光靠喊口号是没用的,如果大明王朝不在这个地方砸进海量的资金,并且政策给足,这个地方永远啥都不是。

    如果朱由检不向松江府砸进海量的白银,给足优惠的政策,那么松江府就只能是地图上的一个圈圈。

    毕竟圈圈已经画了出去,朱由检为了不丢自己的脸,含着眼泪也要把这个逼装下去。

    于是上海宣布开埠,开辟为通商口岸,海关迅速组建,以专业与高效,规范着中外贸易秩序。同时欢迎洋人来松江府做生意,开办商场,开办医院。建设电厂,通水通电。好政策是一个接一个的出台。

    而隔江相望的浦东,同样迎来了发展契机。大明王朝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涵盖土地使用、税收减免等诸多方面,大力推动浦东开发。一时间,海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浦东这片曾经的郊野之地,就此踏上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之路。

    同时宣布成立宝山钢铁公司,投资一亿两白银,在宝山区建立一座年产钢铁两百百万吨的钢铁厂,产能位居世界第一。

    在开发松江府之前,朱由检连夜派出锦衣卫指挥史高文采去松江府,逼迫徐阶的子孙吐出几十万亩良田。这开发上海的好处,不能让徐阁老的子孙全占了。否则整个徐家汇都是徐阁老的了。

    不过朱由检还是把一些重要地段留出来给朝廷和一些对大明有功的人员。比如中山东一路和淮海中路,朱由检就留给户部建立了大明帝国银行上海分行,给忠武伯雨青云建立了一座雨公馆,英国公张世泽建立一座张公馆,给吴三桂建立一座吴公馆,给内阁首辅李岩建立一座李公馆。

    并且为了给宝山钢铁厂做配套,促进上海的贸易发展,还建设了上海港。

    开发松江府 建设大上海也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遭到守旧人士的反对。

    首当其冲的反对声,来自金陵的守旧势力。南直隶六部衙门在德高望重却秉持旧念的史可法带领下,联名上书。奏折言辞恳切,以风水命理之说,称松江府乃金陵龙脉延伸之地,贸然开发松江府,将泄露金陵之王气,从而撼动大明国运根基。这一言论,在金陵城的朝堂之上引发阵阵附和。

    民间的阻力也不小,坊间疯传:宁要金陵一张床,不要松江一间房。

    “纯属一派胡言,无非就是怕朕开发松江,建立上海,影响了金陵的房价,降低金陵的地位,你们打的这点小九九,岂能瞒过朕!这开发松江府,朕搞定了,由不得你们指手画脚!”

    朱由检发狠到,朕的旨意就是帝国最高决策,这个圈一定要坚定的画下去。

    朱由检将目光投向一旁的内阁首辅李岩,神情坚毅地指示道:“李岩,务必按朕的旨意,坚定不移地贯彻朝廷意图。谁支持朕开发松江府、建设大上海,就要让他迅速暴富起来。你去挑选几个典型,大力扶持,朕就不信,这些守旧派还能不低头!”

    “要让他们清楚,拥护朝廷,拥护圣上才是最大的正确,是可以安身立命的。”

    李岩心领神会,领命而出。很快,一系列诱人的政策便在松江府落地。帝国银行上海分行放出消息,凡是来松江府购房和投资的,均可获得大量长期低息贷款。此消息一出,如同一颗投入商界的重磅炸弹,迅速吸引了许多富有远见的有识之士。

    其中,潘氏家族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家族掌舵人潘老爷,本就对商业趋势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深信皇帝的决策必将为松江府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他果断动用家族大量资金,在松江府购置大片土地,规划兴建了大型商圈潘家园。。

    汤氏一族同样不甘落后。汤家少爷汤文轩,自幼游学四方,见识广博。他看准时机,不仅在松江府购置房产,还与当地工匠合作,引入先进的建筑工艺,打造出汤臣一品这样的豪宅,吸引了众多达官贵人的目光。

    周氏家族的周老爷子,虽年事已高,但头脑精明。他联合几位商业伙伴,在松江投资建设了大型商超新世界,汇聚南北货物,一时间热闹非凡。

    这几大家族的成功,犹如星星之火,迅速燃起了众人对松江府投资的热情。

    为了进一步带动上海的经济发展,朱由检皇帝不惜斥巨资,在上海兴建了一座星宫。星宫选址于黄浦江畔,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与皇家宫殿的大气。其主体建筑巍峨壮丽,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光芒。宫内装饰更是极尽奢华,墙壁绘制着精美的神话壁画;殿内桌椅皆由珍贵红木打造,雕龙刻凤,栩栩如生。

    星宫落成之日,观者如潮。东海海军的宗室们,被星宫的壮丽所震撼,纷纷在上海购置房产,欲在此享受繁华。京师的文武贵胄们,听闻消息后也不甘示弱,竞相在上海购房置地。一时间,上海的地价如同火箭般飙升。

    此时,南直隶金陵方面的人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错失良机。但为时已晚,面对高涨的地价,他们只能高价入场接盘。而上海,在朱由检皇帝的坚定推动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大明王朝一颗璀璨的新星,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

    朱由检果断颁下旨意,责令户部与工部即刻推行房屋限购政策以及土地批文制度。依据新规,上海市府每年会精心规划,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有节奏地向市场投放一定数量的土地。

    倘若商贾或世家有意在沪上买地建房,就必须参与竞标,成功拿下标书后,方可获取上海市府核发的土地批文,这是开发土地的关键凭证。

    这一举措成效显着,上海市府凭借土地出让,收获了巨额资金。这些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城市建设中,成为推动上海发展的强大动力。

    历经多年不懈努力,朱由检当年描绘的那幅关于上海发展的蓝图,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圈圈,终于逐渐圆满实现,上海在他的推动下,完成了从构想走向繁荣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