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重生朱由校吓坏崇祯 第195章 难得过了个温饱年1
京城盔甲厂,胡汉林人称胡汉三,在盔甲厂忙碌了一天后,终于可以下值回家了。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五小年,忙碌了一整年的盔甲厂,也终于放假了。
今年战事比较多,而且朝廷钱粮充足,打了几场大仗,他们盔甲厂格外的忙碌。
从今年年初开始,盔甲厂大大小小的管事几乎换了个遍,还当着众人的面斩首了好几个,而且还多了几名宫里来的监工,负责验收盔甲质量与账目往来。
此外,盔甲厂还改变了过去一人独立生产一件棉甲的规定,而是将一件棉甲的生产流程分成了三十六道。
因胡汉三的打铁手艺好,就被安排去专门打制头盔,而他的徒弟兼儿子胡小海,手艺要差上一些,则被安排去打制包在棉甲里面的铁片。
除了管事和生产流程的改变,他们的薪俸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是过去固定的月俸,而是改成了底薪加计件,而且直接由宫里来的公公发放。
当然,若是监工检验出不合格,不仅不会给俸禄,还会扣俸。
也不知道谁想出来的管理办法,虽然很累,但老实巴交的胡汉三每月月俸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他和胡小海两人一个月的月俸都凑不够二两银子,现在他一个人的月俸都快达到五两银子了。
要是加上他儿子的月俸,都快赶上八两一个月了,也就是现在一月,抵得上过去四月。
而且,宫里来的公公说今后的月俸不再发散碎的银块,而是发由银作局专门制作的一种银币。
银币有三种币值,分别是一两、一钱和一分,一两的银子正面据说是太祖他老人家的头像,反面则是写着一两的字样。
而一钱的银币正面是一朵牡丹花,反面是一钱的字样,一分银币的正面则换成了一朵梅花,反面是一分字样。
除了这三种银币,零头还会发宝源局新铸造的铜钱。
也不知道是朝廷的银子不够,还是怎么回事,月俸只发一半的银钱,剩下的不是发粮食就是发布匹。
好在没有克扣,这才让胡汉三心里在每次发放月俸的时候,都会拉着儿子朝皇宫的方向磕一个响头。
小心收好银钱放进怀里后,胡汉三扛着一石今年的新粮,而胡小海则抱着两匹棉布以及两斤羊肉,朝他们位于明时坊包铁胡同内的家走去。
这次之所以会额外发两斤羊肉,据说是万岁爷发给他们的过年礼,以褒奖他们过去一年的辛苦。
当时宫里的公公说完这话的时候,胡汉三和他的工友们都快惊掉了下巴,之后是一起向皇宫的方向高呼万岁。
之前别说万岁爷的年礼了,每个月能正常发二两银子的月俸,他们都能谢天谢地了。
其实朱由校对盔甲厂等京城兵工厂做出的改变,并没有额外花费太多的钱粮,只不过将之前官员和管事贪拿的部分分给了底层真正劳作的工人而已。
而且为了避免贪腐的再次泛滥,他还从宫里选派了负责产品质量的监工和财务往来的会计。
至于为何会给工人下发羊肉,一是觉得这些身处底层的工人的确辛苦,二是拉动漠南蒙古诸部的羊肉供给,加强双方经济往来,从而让这些好战的蒙古人离不开中原的市场。
当胡汉三父子两人走到自己家门口时,这里已经围了几个认识和不认识的中年妇人。
看到胡汉三父子两人回来,这几人像是看到了什么金银宝贝似的,赶忙上前争抢着说道:“胡汉三,你终于回来了,你这又是发大财了!”
胡汉三尴尬地笑道:“你们稍等片刻,让小海他娘先招呼下你们,我肩上扛着一大袋米,等我放进屋里再说!”
“好,好,我们不急!”其中一人笑着回道。
等胡汉三进门后,众人的目光又马上投向了跟在后面的胡小海,这可把只有十七岁的胡小海给看得浑身不自在。
在犹如被几百只蚂蚁浑身撕咬中躲过这些双眼放光的妇人后,胡小海一溜烟地跑进了房里,把手上的东西交给母亲后,干脆躲进了自己的房里不出来了。
看着腼腆的胡小海,几位妇人互相不怀好意地朝对方笑了笑。
没错,他们都是上赶着来胡汉三家说媒的。
自从胡汉三和胡小海的收入翻了四翻,且十分稳定后,就有不少人家拜托媒婆们上门来说媒。
胡汉三的家虽然不大,也不豪华,但好歹有一个干净的小院子。
小院子面积虽然不大,但占地面积也有一分五十厘,也就是后世九十二平左右。
而且,随着父子两人的收入越来越高,家里也置办了不少的新东西,比如锅碗瓢盆和全新的家具。
进门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厢房,东边是厨房和柴房的位置,西边是胡小海和他弟弟的卧室。
上首是一间正堂带两个偏屋,胡汉三和他媳妇住东边,他们的母亲住西边。
在放粮食的功夫,胡汉三也大概听明白了突然出现在自己门口的这些妇人目的。
去年的时候,哪有什么人给他的儿子说媒,今年形势大变,除了今天这一波,之前还有几人陆续来过上门说亲。
之所以没成,不是因为胡汉三他们挑上了,而是当时的情况还不是很稳,也不知道这种高俸禄的日子还能拿多久。
而且,胡小海的年纪也没有到随便选个女人就成家的时候,还有选择的时间。
因对方都是妇人,胡汉三不方便直接与这些上门求亲的媒婆沟通,而是交给了他的媳妇,他则坐在一边旁听。
而他的老娘,则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出现在了探讨的人群之中。
躲在自己房里的胡小海,听到这些人居然是来给自己说媒的,就更不敢出门见人了,在屋里一直被他弟弟戏笑。
在好不容易送走了这些媒婆后,刚锁好院门,胡汉三媳妇转头朝胡汉三问道:“当家的,你觉得哪家的女子合适?”
还没等胡汉三开口,胡汉三的老娘赶忙抢答道:“我觉得喜鹊胡同的李家不错,家里有个正经营生,不用像其它几家那样还要我们家贴补过日子!”
胡汉三媳妇明显不同意自己婆婆的看法,“娘,刘家的女子也不错,跟我们家小海年纪差不多,而且屁股大好生养!”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五小年,忙碌了一整年的盔甲厂,也终于放假了。
今年战事比较多,而且朝廷钱粮充足,打了几场大仗,他们盔甲厂格外的忙碌。
从今年年初开始,盔甲厂大大小小的管事几乎换了个遍,还当着众人的面斩首了好几个,而且还多了几名宫里来的监工,负责验收盔甲质量与账目往来。
此外,盔甲厂还改变了过去一人独立生产一件棉甲的规定,而是将一件棉甲的生产流程分成了三十六道。
因胡汉三的打铁手艺好,就被安排去专门打制头盔,而他的徒弟兼儿子胡小海,手艺要差上一些,则被安排去打制包在棉甲里面的铁片。
除了管事和生产流程的改变,他们的薪俸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是过去固定的月俸,而是改成了底薪加计件,而且直接由宫里来的公公发放。
当然,若是监工检验出不合格,不仅不会给俸禄,还会扣俸。
也不知道谁想出来的管理办法,虽然很累,但老实巴交的胡汉三每月月俸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他和胡小海两人一个月的月俸都凑不够二两银子,现在他一个人的月俸都快达到五两银子了。
要是加上他儿子的月俸,都快赶上八两一个月了,也就是现在一月,抵得上过去四月。
而且,宫里来的公公说今后的月俸不再发散碎的银块,而是发由银作局专门制作的一种银币。
银币有三种币值,分别是一两、一钱和一分,一两的银子正面据说是太祖他老人家的头像,反面则是写着一两的字样。
而一钱的银币正面是一朵牡丹花,反面是一钱的字样,一分银币的正面则换成了一朵梅花,反面是一分字样。
除了这三种银币,零头还会发宝源局新铸造的铜钱。
也不知道是朝廷的银子不够,还是怎么回事,月俸只发一半的银钱,剩下的不是发粮食就是发布匹。
好在没有克扣,这才让胡汉三心里在每次发放月俸的时候,都会拉着儿子朝皇宫的方向磕一个响头。
小心收好银钱放进怀里后,胡汉三扛着一石今年的新粮,而胡小海则抱着两匹棉布以及两斤羊肉,朝他们位于明时坊包铁胡同内的家走去。
这次之所以会额外发两斤羊肉,据说是万岁爷发给他们的过年礼,以褒奖他们过去一年的辛苦。
当时宫里的公公说完这话的时候,胡汉三和他的工友们都快惊掉了下巴,之后是一起向皇宫的方向高呼万岁。
之前别说万岁爷的年礼了,每个月能正常发二两银子的月俸,他们都能谢天谢地了。
其实朱由校对盔甲厂等京城兵工厂做出的改变,并没有额外花费太多的钱粮,只不过将之前官员和管事贪拿的部分分给了底层真正劳作的工人而已。
而且为了避免贪腐的再次泛滥,他还从宫里选派了负责产品质量的监工和财务往来的会计。
至于为何会给工人下发羊肉,一是觉得这些身处底层的工人的确辛苦,二是拉动漠南蒙古诸部的羊肉供给,加强双方经济往来,从而让这些好战的蒙古人离不开中原的市场。
当胡汉三父子两人走到自己家门口时,这里已经围了几个认识和不认识的中年妇人。
看到胡汉三父子两人回来,这几人像是看到了什么金银宝贝似的,赶忙上前争抢着说道:“胡汉三,你终于回来了,你这又是发大财了!”
胡汉三尴尬地笑道:“你们稍等片刻,让小海他娘先招呼下你们,我肩上扛着一大袋米,等我放进屋里再说!”
“好,好,我们不急!”其中一人笑着回道。
等胡汉三进门后,众人的目光又马上投向了跟在后面的胡小海,这可把只有十七岁的胡小海给看得浑身不自在。
在犹如被几百只蚂蚁浑身撕咬中躲过这些双眼放光的妇人后,胡小海一溜烟地跑进了房里,把手上的东西交给母亲后,干脆躲进了自己的房里不出来了。
看着腼腆的胡小海,几位妇人互相不怀好意地朝对方笑了笑。
没错,他们都是上赶着来胡汉三家说媒的。
自从胡汉三和胡小海的收入翻了四翻,且十分稳定后,就有不少人家拜托媒婆们上门来说媒。
胡汉三的家虽然不大,也不豪华,但好歹有一个干净的小院子。
小院子面积虽然不大,但占地面积也有一分五十厘,也就是后世九十二平左右。
而且,随着父子两人的收入越来越高,家里也置办了不少的新东西,比如锅碗瓢盆和全新的家具。
进门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厢房,东边是厨房和柴房的位置,西边是胡小海和他弟弟的卧室。
上首是一间正堂带两个偏屋,胡汉三和他媳妇住东边,他们的母亲住西边。
在放粮食的功夫,胡汉三也大概听明白了突然出现在自己门口的这些妇人目的。
去年的时候,哪有什么人给他的儿子说媒,今年形势大变,除了今天这一波,之前还有几人陆续来过上门说亲。
之所以没成,不是因为胡汉三他们挑上了,而是当时的情况还不是很稳,也不知道这种高俸禄的日子还能拿多久。
而且,胡小海的年纪也没有到随便选个女人就成家的时候,还有选择的时间。
因对方都是妇人,胡汉三不方便直接与这些上门求亲的媒婆沟通,而是交给了他的媳妇,他则坐在一边旁听。
而他的老娘,则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出现在了探讨的人群之中。
躲在自己房里的胡小海,听到这些人居然是来给自己说媒的,就更不敢出门见人了,在屋里一直被他弟弟戏笑。
在好不容易送走了这些媒婆后,刚锁好院门,胡汉三媳妇转头朝胡汉三问道:“当家的,你觉得哪家的女子合适?”
还没等胡汉三开口,胡汉三的老娘赶忙抢答道:“我觉得喜鹊胡同的李家不错,家里有个正经营生,不用像其它几家那样还要我们家贴补过日子!”
胡汉三媳妇明显不同意自己婆婆的看法,“娘,刘家的女子也不错,跟我们家小海年纪差不多,而且屁股大好生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