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猎户后我养了未来首辅 第97章 宁家村46
热门推荐:
凡人修仙传之神秘玉佩
他从禁地来,挥袖写长生
我在异世界当神王
官场:拳拳到肉,专治不服
俗人驴大宝,种田修仙在突破
修仙家族之化灵碗
老婆跟人跑了,我不摆了
老李小酒馆
七十年代之草木茂盛
玉米育苗之前,计一舟去宁木匠那里借了一些工具回来。
尽管他能找到很多科学养殖的教学资料,但他也没有完全跟着视频上面教的方法去做。
也不是他不想,主要是视频教学上面育苗的时候都用上了一些这个时代根本就找不到的工具。
用来育苗的小盒子的是一个一个现成的塑料盒子,他上啥地方去弄?
好在以前爸妈带他去外公外婆家下过地,他还能记得大概是怎么做的。
他在家里找了些木板子用竹钉拼接起来做了一个正方形的大木板,在木板上边用多余的小木条做了两个把手。
反正都是要拿到地里去用的,做得好不好看的没那么重要,好用就行。
最近几天天气还不错,整个院子都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
小宝吃饱睡醒之后就一直跟在计一舟身边,计一舟干活他就拿着地上的木头块块玩儿,时不时地跟计一舟聊上几句。
说的啥计一舟也听不明白,反正小宝跟他说他就跟着嗯啊一声,表示自己都听着。
他木板上的把手安装好了之后,就搬了个小桌子放到太阳底下,趴在上边用宁木匠的手摇钻给木板打孔。
手摇钻上边有一小节钻头是铁做的,去借的时候宁木匠还反复叮嘱了他好几遍要好好爱护。
这会儿计一舟用得也小心,看着上边的孔差不多了就行,也不会往死里钻木头。
钻孔的时候一直重复着一个动作着实有些无聊,计一舟抬头看看太阳,再看看地上的小宝。
“小宝,去把你哥叫出来,”计一舟在小宝头上点了两下。
小宝可能是听懂了,爬起来屁颠颠地跑进宁元昭房间把人扯了出来。
“怎么了?”宁元昭把自己的衣摆解救出来。
“没怎么,你出来看书,”计一舟指了指桌子另一边的凳子,“晒着太阳陪着我。”
宁元昭没说话,进屋把书放了下来,站在计一舟身边看他干活,“钻完孔还要做什么?”
“不是让你过来看书嘛,书呢?”计一舟手上的动作没停,继续上下压着手摇钻,“我这里不累,你继续看你的书就行。”
“看了这么久也该歇歇了,给我找点活干吧。”宁元昭说。
宁元昭在房间也看了挺久的书了,以前上四十分钟的课还要休息十分钟呢。
不看就不看了吧。
“那你帮我削一些竹钉出来,”计一舟把木板上已经插上的一颗竹钉扒了下来,“就跟这个差不多粗差不多长就行,可以粗一丢丢,但是不能细了。”
等他手上的孔打完了就能把这些竹钉子砸进去,粗了还能改改,细了就没办法用了。
钻孔钻熟练之后,计一舟的动作也加快了些,没等宁元昭削好几个竹钉他那边就全部弄好了。
这块组合起来的木板是个大概有半米长的正方形,上边被计一舟均匀地打上了横竖各十排的小圆孔。
打完孔之后他就拿了把镰刀跟宁元昭一起削竹钉。
一边聊着一边干活就感受不到时间的漫长,两人一起弄的速度也能更快一些。
计一舟看竹钉数量有不少了之后就让宁元昭继续削,他把已经弄好的半成品都锤进木板里。
木板上的一百个小孔上边都安装上竹钉之后,计一舟才拍拍手上身上的灰。
“昭昭去做饭吧,我有点饿了,”计一舟可怜巴巴地说:“我在做两个简易的抹平工具就好了。”
让宁元昭做饭也就是让他炒几个菜出来,米饭馒头什么的他们都是吃的空间里的存货。
他大概算了算,玉米种植时行距一般为六十厘米,株距差不多在二十五到三十厘米,一亩地差不多能种个三千五百株玉米苗。1
他做得这个按压模具一下就有一百个育苗点,在所有玉米全部出苗的情况下,八亩地差不多要两万八千株幼苗。
为了防止出现秧苗发育不好和不出苗的情况,在育苗的时候肯定是要多准备一些的。
不过他这里的玉米种子还挺多的,最起码没有土豆种子那么紧张。
简简单单吃完一顿饭之后,计一舟就要带着宁元昭继续下地忙活了。
计一舟在家里带了把剁猪草的破烂菜刀,带着自己做的育苗模具和抹平工具就下了地。
“元昭,我在这边弄育苗床,你去砍些竹子回来,再去大伯娘和宁三婶家借一些他们家的油布。”计一舟指挥起人来得心应手。
安排好活之后宁元昭就先去砍了一些竹子过来,竹片不需要精加工,到时候用的时候再割开也来得及。
宁元昭牵着小宝去村里借油布了,这东西也没谁在家里存上许多,他倒是跑了好几家才借到了一大捆。
也不知道这些数量够不够,怕到时候要用的时候不够用,宁元昭也没急着回去找计一舟,又稍微多借了几家心里才安心一些。
大伯在家听说他们又在折腾一个什么他们没听说过的东西,手里的活也不干了,跟着宁元昭就往田里走。
他们到的时候,计一舟正挑完水在地里和稀泥。
宁元昭跟宁大富一人抱了一大捆油布放到计一舟不远处的地上。
“这些够了吗?”宁元昭问。
油布比塑料薄膜要厚很多,这一下肉眼望过去也看不出来个什么,“先就这些吧,要是实在不够再想办法。”
宁大富捡起旁边地上的锄头跟计一舟一块儿拌稀泥,“你在地里和稀泥做什么?”
“做育苗床,等种子发芽了再种进去,跟水稻育苗一个意思。”计一舟解释道。
做育苗床的泥巴不用太稀,等混合均匀之后,计一舟把地上看起来就像是烂木头的三根棍子拿到一旁平整的空地上。
用模具大概比划了一下之后就把棍子固定好了,开始一挑一挑地往那边运稀泥。
宁大富也没走,就看着计一舟干活,看他做什么自己能帮得上忙的就帮帮忙。
宁元昭本身就是一个计一舟让干啥就干啥多余的一个字都不会问的人,老老实实地接过了计一舟的扁担也开始往他那里运稀泥。
计一舟看着这伯侄两人笑了笑,蹲在地上让宁元昭把稀泥倒进木条固定好的范围内。
自己拿着抹平工具沿着木条把稀泥抹平。
然后用满是竹钉的模具在平整的稀泥上一压,压出来密密麻麻的小孔出来。
“大伯,元昭,就麻烦你们把这个玉米种子点进这个小洞里面了。”
计一舟蹲在育苗床的后半截继续重复着抹平—压孔—抹平—压孔的步骤。
尽管他能找到很多科学养殖的教学资料,但他也没有完全跟着视频上面教的方法去做。
也不是他不想,主要是视频教学上面育苗的时候都用上了一些这个时代根本就找不到的工具。
用来育苗的小盒子的是一个一个现成的塑料盒子,他上啥地方去弄?
好在以前爸妈带他去外公外婆家下过地,他还能记得大概是怎么做的。
他在家里找了些木板子用竹钉拼接起来做了一个正方形的大木板,在木板上边用多余的小木条做了两个把手。
反正都是要拿到地里去用的,做得好不好看的没那么重要,好用就行。
最近几天天气还不错,整个院子都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
小宝吃饱睡醒之后就一直跟在计一舟身边,计一舟干活他就拿着地上的木头块块玩儿,时不时地跟计一舟聊上几句。
说的啥计一舟也听不明白,反正小宝跟他说他就跟着嗯啊一声,表示自己都听着。
他木板上的把手安装好了之后,就搬了个小桌子放到太阳底下,趴在上边用宁木匠的手摇钻给木板打孔。
手摇钻上边有一小节钻头是铁做的,去借的时候宁木匠还反复叮嘱了他好几遍要好好爱护。
这会儿计一舟用得也小心,看着上边的孔差不多了就行,也不会往死里钻木头。
钻孔的时候一直重复着一个动作着实有些无聊,计一舟抬头看看太阳,再看看地上的小宝。
“小宝,去把你哥叫出来,”计一舟在小宝头上点了两下。
小宝可能是听懂了,爬起来屁颠颠地跑进宁元昭房间把人扯了出来。
“怎么了?”宁元昭把自己的衣摆解救出来。
“没怎么,你出来看书,”计一舟指了指桌子另一边的凳子,“晒着太阳陪着我。”
宁元昭没说话,进屋把书放了下来,站在计一舟身边看他干活,“钻完孔还要做什么?”
“不是让你过来看书嘛,书呢?”计一舟手上的动作没停,继续上下压着手摇钻,“我这里不累,你继续看你的书就行。”
“看了这么久也该歇歇了,给我找点活干吧。”宁元昭说。
宁元昭在房间也看了挺久的书了,以前上四十分钟的课还要休息十分钟呢。
不看就不看了吧。
“那你帮我削一些竹钉出来,”计一舟把木板上已经插上的一颗竹钉扒了下来,“就跟这个差不多粗差不多长就行,可以粗一丢丢,但是不能细了。”
等他手上的孔打完了就能把这些竹钉子砸进去,粗了还能改改,细了就没办法用了。
钻孔钻熟练之后,计一舟的动作也加快了些,没等宁元昭削好几个竹钉他那边就全部弄好了。
这块组合起来的木板是个大概有半米长的正方形,上边被计一舟均匀地打上了横竖各十排的小圆孔。
打完孔之后他就拿了把镰刀跟宁元昭一起削竹钉。
一边聊着一边干活就感受不到时间的漫长,两人一起弄的速度也能更快一些。
计一舟看竹钉数量有不少了之后就让宁元昭继续削,他把已经弄好的半成品都锤进木板里。
木板上的一百个小孔上边都安装上竹钉之后,计一舟才拍拍手上身上的灰。
“昭昭去做饭吧,我有点饿了,”计一舟可怜巴巴地说:“我在做两个简易的抹平工具就好了。”
让宁元昭做饭也就是让他炒几个菜出来,米饭馒头什么的他们都是吃的空间里的存货。
他大概算了算,玉米种植时行距一般为六十厘米,株距差不多在二十五到三十厘米,一亩地差不多能种个三千五百株玉米苗。1
他做得这个按压模具一下就有一百个育苗点,在所有玉米全部出苗的情况下,八亩地差不多要两万八千株幼苗。
为了防止出现秧苗发育不好和不出苗的情况,在育苗的时候肯定是要多准备一些的。
不过他这里的玉米种子还挺多的,最起码没有土豆种子那么紧张。
简简单单吃完一顿饭之后,计一舟就要带着宁元昭继续下地忙活了。
计一舟在家里带了把剁猪草的破烂菜刀,带着自己做的育苗模具和抹平工具就下了地。
“元昭,我在这边弄育苗床,你去砍些竹子回来,再去大伯娘和宁三婶家借一些他们家的油布。”计一舟指挥起人来得心应手。
安排好活之后宁元昭就先去砍了一些竹子过来,竹片不需要精加工,到时候用的时候再割开也来得及。
宁元昭牵着小宝去村里借油布了,这东西也没谁在家里存上许多,他倒是跑了好几家才借到了一大捆。
也不知道这些数量够不够,怕到时候要用的时候不够用,宁元昭也没急着回去找计一舟,又稍微多借了几家心里才安心一些。
大伯在家听说他们又在折腾一个什么他们没听说过的东西,手里的活也不干了,跟着宁元昭就往田里走。
他们到的时候,计一舟正挑完水在地里和稀泥。
宁元昭跟宁大富一人抱了一大捆油布放到计一舟不远处的地上。
“这些够了吗?”宁元昭问。
油布比塑料薄膜要厚很多,这一下肉眼望过去也看不出来个什么,“先就这些吧,要是实在不够再想办法。”
宁大富捡起旁边地上的锄头跟计一舟一块儿拌稀泥,“你在地里和稀泥做什么?”
“做育苗床,等种子发芽了再种进去,跟水稻育苗一个意思。”计一舟解释道。
做育苗床的泥巴不用太稀,等混合均匀之后,计一舟把地上看起来就像是烂木头的三根棍子拿到一旁平整的空地上。
用模具大概比划了一下之后就把棍子固定好了,开始一挑一挑地往那边运稀泥。
宁大富也没走,就看着计一舟干活,看他做什么自己能帮得上忙的就帮帮忙。
宁元昭本身就是一个计一舟让干啥就干啥多余的一个字都不会问的人,老老实实地接过了计一舟的扁担也开始往他那里运稀泥。
计一舟看着这伯侄两人笑了笑,蹲在地上让宁元昭把稀泥倒进木条固定好的范围内。
自己拿着抹平工具沿着木条把稀泥抹平。
然后用满是竹钉的模具在平整的稀泥上一压,压出来密密麻麻的小孔出来。
“大伯,元昭,就麻烦你们把这个玉米种子点进这个小洞里面了。”
计一舟蹲在育苗床的后半截继续重复着抹平—压孔—抹平—压孔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