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寒门枭主 > 第172章 李望归降

寒门枭主 第172章 李望归降

    吴时苗他们于次日清晨出发,一路向南,计划先到南罗国。

    在一路向西,途经几个国家,最终到达长安。

    时光飞逝,汉军围困启封城也有月余。

    江易收到吴世勋派人送来的信,已经成功把宁绣他们带出镐京。

    李望的家人也后续被带出镐京,他们正在赶往长安。

    当收到这个消息之后,也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派人前去起封城,要跟常友良当面谈谈。

    常友良独自一人来到城外,并不担心江易突然下令把他抓起来。

    抓他一个人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更清楚江易的为人。

    常友良来到了汉军营地,江易为他倒了一杯茶。

    “我就直说了吧,你的妻子和孩子已经离开镐京。会有人保护他们顺利到达长安,我这次劝你弃暗投明,是否愿意?”

    “他们一直被人监视着,想要离开浩劫,真的很难。”

    这让常友良难以置信,也相信江易没骗他。

    “我收到那边的消息,这里有一封你妻子的亲笔信。”

    江易把一封信交给常友良,一看便知。

    常友良接过信拆开看,信上的字的确是妻子所写。

    宁绣向常友良报平安,预计会在六月初到达长安。

    现在已经是五月了,让常友良勿担忧。

    “这下你该相信了吧,我知道你的顾虑,现在没有了吧。”

    如果不是常有良对他有恩,也就不用等这么长时间。

    费那么大劲把他的家人从镐京带出来,这份恩情也还了。

    “我相信你,多谢你救他们于水火之中。让我怎么做?”

    常友良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立刻投降。

    “就算我归降,作用也不大。你是想活捉李将军,还是杀了他?”

    他有点不忍心对李望下手,也希望江易尽力说服李望。

    “他之所以不投降,是担心自己的族人遭杀身之祸。他若是战死,朝廷就不会追责。”

    李望的一部分族人已经被送出镐京,这足够让他出城投降。

    这场战争也该结束了,今年拿下十个州的计划,也即将完成。

    “今年我计划拿下十个州,如今只剩下两周一程。

    又有谁能阻止他的计划,此刻朝天那边会心急如焚。

    还要逼迫永康帝割让几个州,这样才能让江易停止战争。

    “不要觉得我这么做会让百姓深陷战火之苦,我这是在解救他们水火之中。如今开州只剩下启封城,有机会让你看看那些百姓过得怎样?”

    成为汉国百姓,生活比以往好更多。

    大梁百姓过得怎样,想必常友良更清楚。

    “大量百姓过得很苦,却一直没有改变。我听说他们在汉国衣食无忧,也得到了公平的对待。”

    这是历代王朝初期到中期,百姓的生活比较好。

    “我今年率军出征,大部分州县不战而降,也只有拿下开州受阻。”

    汉军三月出征,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大多数州县不想跟汉军交战。

    也跟江易派去的将领谈好了条件,而且兑现了承诺。

    “以后你跟我一起打天下,将来加官进爵,让你的后世子孙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只要他的子孙不犯大错,爵位一代代传下去。

    “我愿意归降,是不是让我劝说李将军?”

    江易点了点头,“我正有此意,你把这封信交给他。看完之后是否愿意归降,再给我答复。”

    常有良跟江易聊了一会儿,并告辞离开汉军营地。

    回到了启封城,把信交给李望。

    等他看完之后,不由得佩服江易的手段。

    “你对他的话可信有多少?”李望问道。

    “我相信他的话,他是个言而有信的人。”

    “他把我的族人送出镐京,这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但我要确定他们到哪了,才能向他归降。”

    李望可不会像常友良那样,完全相信江易的话。

    “他让我带话给你,如果明天正午时分没有给他答复,就会下令攻城。”

    也许江易的耐心已经消磨殆尽,为了李望这位名将,给了他太多时间。

    朝廷迟迟不派兵来增援,看来是放弃了启封城。

    “让我考虑一下。”

    “我说句心里话,你向他归降,是最明智的选择。他做得已经够好了,还请将军三思。”

    城内众将士已经无心再战,不想为腐朽的大梁卖命。

    江易是一位明主,跟着他能建功立业。

    “历代王朝更迭,有的名将以身殉国。最终得到了什么,请将军多想想。”

    也许史书上只是提一笔,有些名将不得善终。

    尤其是在昏君手底下做事,只要小人谗言,那些名将和他们的家人被杀。

    当年李道业率军出征,最终战死,朝廷只是书面表彰一下。

    为了防止李望背叛,把他的族人安排在镐京监视着。

    “我们的家人都被永康帝派人监视,只要我们做得不对。我们的家人就会被杀,太让我们失望了。”

    李望被说得有些心动了,认为常友良说得确实有道理。

    之所以不投降,是为了族人考虑。既然他们被人救走,那就没顾虑了。

    本来还想为大梁尽忠,常友良的一番话,动摇了他的决心。

    “是啊,千百年来,已经更换了好几个王朝。有些名将不得善终,那些皇帝不知悔改。”

    大梁也是取代了大晋王朝,将来被新的王朝取代,再正常不过了。

    “你先回去休息吧,我考虑一下。”

    “是将军。”

    常友良抱拳行礼,然后告退了,就让他好好考虑一下。

    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次日中午,又是一个晴朗的天。

    东城门打开了,城内守军没有携带兵器,陆续离开城内。

    李望双手捧着将军印,走到了江易的面前。

    “启封城守将李望,在众将士归降,并奉上将军印。”

    江易轻轻地接过将军印,“李将军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对众将士来说是福,对百姓来说也是福。”

    江易心里乐开了花,收服一位名将。

    只要他以后不反叛,就给他高官厚禄,立功了就封爵位。

    “不敢当,大王智勇双全。我等败在你手,败得心服口服。”

    李望心中很愧疚,对不起那些阵亡的将士。

    他们没有在这场战争中赢得胜利,反而失去了生命。

    这也有他只会失误,那些将士看不到了未来。

    “他们为大梁尽职尽责,他们是优秀的军人。将军不要过于愧疚,你没有错。他们也没有错,而是永康帝等人的错。”

    在场投降的将士听了之后无不感动,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江易的认可。

    是啊,他们没有错,只是尽到了作为军人的职责。

    如今投降了,也是无奈之举,再打下去不会有任何胜算。

    “你们归降了,不是你们的错。而是永康帝没有给你们优待,也没有给你们支援。”

    这话说得众人心里暖暖的,投降本来就是件可耻的事。

    江易此言一出,让他们内心的愧疚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