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古代奇事录 > 第132章 吕洞宾

古代奇事录 第132章 吕洞宾

    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吕洞宾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原名吕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世人尊称纯阳真人、吕祖。未成仙时,他是唐代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心怀壮志,渴望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光耀门楣。

    唐武宗会昌年间,吕洞宾两次进京赶考,却都名落孙山。但他并未放弃,再次踏上了赴京赶考的道路。一天,他在途中的客店住宿,等待店家煮黄粱米饭。这时,一位气宇不凡的仙人出现在他面前,此人正是八仙中的汉钟离钟离权。

    钟离权见吕洞宾颇有仙缘,便有意点化他。他施展仙法,让吕洞宾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梦境。在梦中,吕洞宾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尽享荣华富贵,娶得名门美眷,高中进士头名,一路官运亨通,直至位极人臣,还子孙满堂。然而,就在他沉浸在这虚幻的人生巅峰时,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店中的黄粱米饭竟还未煮熟。

    这黄粱一梦,让吕洞宾大彻大悟,他意识到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还有更高的追求。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科举之路,跟随钟离权前往终南山修道。在终南山的清幽山林中,吕洞宾潜心修行,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艰苦修炼,终于得道成仙,成为了道教中备受尊崇的神仙。

    成仙后的吕洞宾,心中始终怀揣着慈悲济世的宏愿。一天,他向师父钟离权请教:“弟子蒙师父度离凡间,超脱生死,能够长生不老。但我们道门的轮回到底有没有尽头呢?”

    钟离权回答道:“怎么没有尽头呢?从天地初开算起,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小劫,那时,一切圣贤都将消失;二十五万九千二百年为一大劫,那时,儒教就要消失;三十八万八千八百年为一阿修劫,那时,我们道教就要消失;七十七万七千七百年为一襄劫,那时,佛教就要消失。所有这些,就是所谓劫数。”

    吕洞宾又问:“师父,茫茫人世,高低阔远,南北东西,有没有尽头呢?”

    钟离权答:“怎么没有尽头呢?就拿中原来说吧,东至日出,西至日落,南至南蛮,北至幽燕。两轮日月,一合乾坤,这就是中原之地。”

    洞宾接着问:“整个世上,人烟占多少呢?”

    钟离权说:“世上三分是山,六分是水,人烟只占一分。”

    洞宾再问:“自从师父成道,到如今有多少年了?”

    钟离权说:“我在汉朝时成道,经历了汉朝四百零七年、晋朝一百五十七年、唐朝二百八十八年,如今,宋朝又已经过去了三百一十七年。这样算来,已有一千一百多年了。”

    洞宾最后问:“这一千一百多年间,师父度了多少人得道成仙?”

    钟离权说:“只度了你一个人。”

    吕洞宾听后,心中涌起一股豪情,说道:“为什么只度得弟子一人呢?是不是我们道门不肯慈悲,不愿普度众生?师父若给弟子三年时间,只在中原之地,就可以度三千多人,使我们道家兴旺起来。”

    钟离权哈哈大笑,说道:“徒弟住口!世间众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广。不仁不义的众生,怎么可能做神仙?我给你三年时间,只要你能够找到一个回来,也是你的功劳。”

    吕洞宾大喜,当即表示要下山度人。钟离权却拦住他,说:“不要急,不要急!你现在还不能去。我有法宝,还没传授给你。”说着,他让道童取降魔太阿神光宝剑来。

    不一会儿,道童便取来了宝剑。钟离权对洞宾说:“这剑是我师父东华帝君传给我的,我现在就传给你。”

    吕洞宾双膝跪下,恭敬地说道:“谨领师父法旨。”

    钟离权说:“这剑能飞取人头。只要你说出那人的姓名和住址,然后念一遍咒语,这剑就会化作青龙,飞去割掉那人的头,并把头衔回来。”说罢,他又教给洞宾让剑飞去和飞回的咒语。

    洞宾一一记了下来,把剑背在身上,再次向师父辞行。钟离权还是摆摆手说:“不要急,不要急!你要下山的话,得答应我三件事,才能去。”

    吕洞宾问道:“哪三件事?”

    钟离权说:“第一件,到中原之地,不能找和尚闹事,你答应吗?”

    洞宾回答:“答应。”

    钟离权又说:“第二件,你拿了宝剑离去,一定要拿着它回来,不能丢掉了。你答应吗?”

    洞宾点了点头。

    钟离又说:“第三件,我只给你三年时间,期限到了,就得回来。以上三件,若有违反,我就把你斩首灭形,你答应吗?”

    吕洞宾回答:“答应。”

    钟离权见他一一答应,才高兴地说:“既然如此,你就可以下山去了!”

    洞宾更加高兴,说道:“承蒙师父传法,弟子都谨记在心。如今辞别师父,弟子这就下山度人去了!”

    钟离权呵呵大笑,说道:“我弟,你去三年,度了人你回来,度不了人,你也要回来,不要超过期限;不要丢了宝剑;不要找和尚闹事。快去快回!”

    吕洞宾连声答应,乘了一朵云,便向中原而去。

    吕洞宾按落云头,来到中原之地,开始寻找有缘得道的人。他四处奔波,不辞辛劳,然而整整一年过去了,却连一个合适的人都没有找到。

    这天,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起师父曾经说过,在太虚顶上观看,如果出现紫气的地方,就会有诸侯五霸在那里;如果出现黑气的地方,就会有山妖水怪在那里;如果出现青气的地方,就会有得道成仙的人在那里。于是,他走到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喝一声“起!”便驾起一道云头,直到太虚顶上。

    他极目远眺,东观西望,远远见到一股青气冲天而起。洞宾心中一喜,说道:“好!那儿一定会有得道成仙的人。”他连忙驾起云头,向那里赶去。

    大约行了一千里路左右,来到了青气出现的上空。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便叫了一声:“土地神在哪里?”

    一阵风刮过,当地的土地神便出现在他面前。那土地神五短身材,非常谦恭,向吕洞宾行了个礼,说道:“请问上仙,呼唤小神,不知有何吩咐?”

    吕洞宾问:“下界的青气出自谁家,是什么人?”

    土地神回答说:“出自西京河南府(今洛阳)铜驼巷口,那里的一个妇人,叫做殷氏,大约三十岁了,还没有出嫁。她家好几代人信道,积有阴果。是唐朝殷开山的后代,七世女身。”

    吕洞宾说:“知道了,你可以走了。”

    一阵风后,土地神便不见了。

    吕洞宾按下云头,化身为一个衣着肮脏的道人,进入城中。到了铜驼巷口,见一家铺子上挂着一块招牌,上面写着“殷京蜡烛铺”几个大字。铺子中站着一位妇人,一副道装打扮,眉宇间青气显现。吕洞宾见了,心中暗暗叫好。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走上前去,打了一声招呼。

    那妇人正与做蜡烛的师傅说话,回过头说:“先生等一等!”

    吕洞宾仔细一看,见那妇人怒气太重,大失所望,在心头叫声:“可惜!”从袖中拂出一张纸来,便转身离开了。

    殷氏见那道人的袖中拂出一张纸来,便叫人捡起来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诗:出山发愿度三千,寻遍尘世未结缘。特地来时真有意,可怜殷氏骨难仙。诗后写着“口口仙作”四个字。殷氏一想,二口为吕,顿时明白,那道人是吕祖的化身。赶紧派人去找,哪里还有踪影?殷氏心中非常懊悔,叹息无缘对面不相逢。吕洞宾留下的这四句诗,使她念念不忘。十二年后,坐化而亡。

    不觉又过去了一年,吕洞宾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得道成仙的人。他又去太虚顶上观看,只见一匹马向他飞来。到了之后,从马上下来一名送信的神使,拿出一封请柬来,说道:“告上仙,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马行街居住的王惟善,虽然是朝廷的太尉,但却奉真修道。于本月十四日,在家里大设道场,广施斋饭,请来两千名道士,为纯阳真人祝寿。恭请真人届时光临!”

    吕洞宾接过请柬看了,说道:“我忘其所以!把自己的生日都抛到脑后去了。有劳你费心力来送信!”

    神使说:“小神先去终南山,钟离老师父说,上仙就在中原。我又特地到中原来找你,有幸见到上仙。”

    吕洞宾从随身所带的竹筐里取出一个仙果,请神使吃了,打发他离去。

    吕洞宾驾起云头,到了开封城上空,降临在城外没有人的地方。又化身为一个衣着肮脏,长着疥癞的道人,然后进入城中。到了马行街王惟善太尉住的地方,只见到处扬幡挂榜,非常隆重。

    到道场一看,那王太尉倒的确像个奉真修道的人,眉宇间微微有些青气。洞宾心里想道:“尽管这人还没到可以度脱的时节,但却可以显示一点神通来点化他,使他奉真修道的初心不退,久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

    吕洞宾吃了斋饭,又得到主人施舍的钱五百文、白米五斗。他对太尉手下的人说:“我擅长水墨画,只需一碗墨水,也不用笔,就可以在一匹绢上作出画来,以感谢主人的斋饭和施舍。”

    手下人向太尉禀报,太尉便叫人取了一匹绢给吕洞宾。吕洞宾端起墨水,往绢上一泼,把一匹上好的绢泼了个一塌糊涂。

    太尉看了,勃然大怒,说道:“这家伙无礼,捉弄下官!赶快给我捉住。”

    洞宾听说,转身便走。众人追上来时,只见他化作一阵清风而去,飘落一张白纸。众人把白纸捡回去交给太尉。太尉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诗:斋道欲求仙骨,及至我来不认。要知贫道姓名,再看绢画究竟。

    太尉赶紧叫人把那匹绢拿来再看,顿时惊得目瞪口呆,跪在地上望空而拜。原来,那绢上是一幅吕洞宾全身像。太尉这才知道,刚才那疥癞道人,正是自己今天为他祝寿的纯阳真人吕洞宾!正所谓:“神仙不肯分明说,误了凡尘世上人。”

    王太尉后悔莫及,把仙画送入皇宫,皇太后把它精心装裱了,存放于内府。王太尉把房宅交还朝廷,家中奴仆解散,到武当山出家做了道士。若干年后,在山中采药遇见吕洞宾,终于得以度脱成仙。

    三年期限快要满了,吕洞宾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心中不免烦闷,只有又到太虚顶上去观看青气。他见到正南方向有一股青气出现,急忙驾着云头向青气出现的地方赶去。

    大约过了两个时辰,到了青气出现的上空。他叫了一声:“山神在哪里?”一阵风刮过,山神现形出来,头戴金盔,身穿锦袍,手执开山斧,比那土地神神气多了。

    不过,山神见到吕洞宾,仍然恭敬地行个礼,说道:“请问上仙,对小神有何吩咐?”

    吕洞宾问道:“下界是什么地方?这青气出自什么人?”

    山神禀报说:“下界是江西地面,黄州黄龙山。山下有一个老人,名叫傅永善,广行阴德,累世积善,所以有青气出现。”

    洞宾听后说道:“我知道了,你可退去!”

    一阵风过,山神化作一团气而去。

    洞宾从云端下来,到了黄龙山下傅永善家门前。刚好碰见那老人在草堂请僧人吃斋饭。

    洞宾走上前去,对他说道:“太公,结缘增福,开发道心!”

    傅太公却说:“先生不要见怪!老汉我信佛不信道。”

    洞宾说:“太公,儒道佛三教,其实都是一家。”

    傅太公说:“我偏不信你道门!你那道家,说谎太多!”

    洞宾问:“太公,你凭什么说道家说谎太多?”

    傅太公说:“秦始皇、汉武帝尚且被你道家捉弄,何况我们这样的人!”

    洞宾吃惊地问:“请你从头至尾说清楚,我道家怎么是捉弄秦始皇、汉武帝的?”

    傅太公说:“你难道没听说过大诗人白居易写的《讽谏》诗吗?那我就念给你听吧。”

    说罢,傅太公便念道:“海漫漫,直下无底傍无边。云涛雪浪最深处,海岛中有三神山。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神仙。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不见蓬莱不肯归,童男童女舟中老。徐福狂言多诳诞,上元太乙虚祈祷。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吕洞宾听他念完后,说道:“你说我道家说谎,你那佛门又有什么奇德呢?”

    傅太公说:“不要说灵山活佛,只说咱黄龙山黄龙寺长老慧南禅师,人称黄龙禅师。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众生,接引菩提之路。说法如云,度人如雨。每天在他座下听讲经说法的人,何止数千,个个都被他感化。什么时候见到过你那道门阐扬道法,普度众生?只不过是独吃自疴罢了。所以,我不信道。”

    吕洞宾听他这么一说,气得怒气填胸,问太公:“你说的那和尚,今天讲经说法吗?”

    傅太公说:“他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今天怎么会例外?”

    吕洞宾听后,也不告辞,转身便出来了。

    出门之后,他提着宝剑,径直上黄龙山而去,要与那慧南长老斗圣,见个高低。

    吕洞宾来到黄龙山上,正值黄龙禅师擂动法鼓,鸣钟击磬,上堂讲经说法。

    禅师正要开口,只见一阵风刮过,一道青气进来,直冲法座之下。

    禅师见了,用眼仔细一看,暗暗叫声苦:“魔障到了!”便把手中戒尺在桌上敲了敲,对听众说:“老僧今日不讲经,不说法,有一个机锋转语要问你们,不知有没有人能答上来?”

    他的话音刚落,吕洞宾就从人丛中走出来,说道:“和尚,你快说出来。”

    黄龙禅师便开口说道:“老僧今年胆大,黄龙山下扎寨。袖中扬起金锤,打破三千世界。”

    吕洞宾呵呵大笑,说道:“和尚!你前年不胆大,去年不胆大,明年也不胆大,只有今年胆大!你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

    黄龙禅师说:“老僧今年胆大。”

    吕洞宾叫声:“停!\"紧接着说道:“贫道从来胆大,专会偷营劫寨。夺了袖中金锤,留下三千世界。”

    众人听后,齐声喊道:“好个先生!答得好!”就像一风撼折千竿竹,百万军中半夜潮。黄龙禅师把手中戒尺在桌上敲了敲,众人安静下来。

    吕洞宾说道:“和尚,这四句只当引子,不算输赢。我也有一句转语,和你赌赛输赢,不赌金珠富贵。”说着,他从背上拔出神光宝剑,插在砖缝里。拍了拍双手,说道:“大家听贫道说,和尚赢,斩了小道;小道赢,要斩黄龙。”

    众人听了,吓得人人失色,个个心惊。

    黄龙禅师却平静地说:“你快说出来!”

    吕洞宾便开口说道:“铁牛耕地种金钱,石刻儿童把线穿。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指天。休道此玄玄未尽,此玄玄内更无玄。”

    吕洞宾说罢,问黄龙禅师:“你能回答吗?”

    黄龙禅师说:“你再说一遍。”

    吕洞宾说:“铁牛耕地种金钱。”

    黄龙禅师叫道:“停!”紧接着说道:“自有红炉种玉钱,比先毫发不曾穿。一粒能化三千界,大海须还纳百川。六月炉头喷猛火,三冬水底纳凉天。谁知此禅真妙用,此禅禅内又生禅。”

    吕洞宾听后说道:“和尚输了,一粒怎能化三千界?”

    黄龙禅师说:“你说什么?走近点儿来,老僧耳聋!”

    吕洞宾走到法座前,却被黄龙禅师一把揪住,说道:“我问你:一粒化不得三千界,你一粒怎么能藏世界?我又问你:半升铛内煮山川,半升外又在哪里?”

    吕洞宾顿时无言以对,呆愣在当场。

    黄龙禅师又说:“我的禅大合小,你的禅小合大。本想斩你,但我佛门戒杀,就饶你这一次!”说着,手起一戒尺,在吕洞宾头上敲了一下,顿时起了一个疙瘩。

    吕洞宾脸色涨得通红,众人又齐声叫起好来,这声音比刚才吕洞宾赢了时更为响亮。吕洞宾恼羞成怒,看着黄龙禅师,突然大笑三声,又摇了三下头,拍了三下手,把宝剑插入鞘中,转身往外便走。

    众人齐声起哄:“你输了呀!怎么走了呢?”

    禅师又用戒尺敲了敲桌子,大家才安静下来。

    禅师对听众说:“老僧今日大难到了,不知能否躲过?有一转语说:‘五五二十五,会打贺山鼓。黄龙山下看相扑,却来这里吃一赌。大地甜瓜彻底甜,生擦瓜儿连蒂苦。’诸位,你们知道那道人三鼓掌,三摇头,三声大笑是什么意思?”

    众人面面相觑,没有人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黄龙禅师便接着说道:“本是醍醐味,翻成毒药仇。今夜三更后,飞剑斩我头。”

    众人听禅师说罢,都陆续散去。黄龙禅师回到方丈,召集寺内僧众,说道:“老僧告诉你们,今天夜里三更,将有飞剑来斩老僧。老僧有神通,所以躲得过;倘若神通小些,就没有头了。你们也要各自小心。”

    众僧人合掌下跪,一齐说道:“长老慈悲,救我们度过劫难!”

    黄龙禅师点了点头,伸出两个指头,念出一首劝戒诗来:

    “劝君莫结冤,冤深难解结。

    一日结成冤,千日解不彻。

    若将恩报冤,如汤去泼雪。

    若将冤报冤,豺狼重见蝎。

    我见结冤人,尽被冤磨折。”

    念罢,才对僧众说道:“各位晚上关牢门窗,不要点灯。在头上裹张头巾,戴顶帽儿,躲过今夜,明早相见。”

    众僧人走出方丈,议论纷纷:“今日也说法,明日也说法,说出一场祸来!全寺三百多个僧人,说不定像砍瓜切菜一般,都被切了去!”

    那些胆大的僧人留在寺中,胆小的,则连夜逃离。黄龙禅师叫来看守寺门的人,附耳低声吩咐了一番。看门人听罢,点了点头去准备了。这时天色已晚,黄龙寺中,人心惶惶,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吕洞宾满脸羞愧地走出黄龙寺,来到山后的一块岩石上坐了下来。他心中暗自思忖:“三年期限已经快到,我连一个人也没有度得。师父告诫我,不要找和尚闹事。但我被他打了一戒尺,又羞辱了一番,难道就这样算了?”

    想到这里,他又摸了摸头上的疙瘩,狠狠地说:“好个和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飞剑斩了黄龙,也让人说我有气度。若不斩他,回去怎么向师父交代?”

    到了半夜,吕洞宾抬头观看,只见斗转星移,正是三更时分。

    他取出神光宝剑,吩咐道:“我奉师父法旨,带你做护身之宝,你不要误我。现在,你去黄龙山黄龙寺,把慧南禅师的头给我取来。”说罢,口中念念有词,念了一阵咒语,然后大喝一声:“疾!”只听豁喇喇一声响,那剑化作一条青龙,径直向黄龙寺飞去。

    吕洞宾心中暗暗得意,心想这下可以报仇雪恨了。又喝了一声:“着!”

    但一直等到四更左右,却如石沉大海,线断风筝,不仅没有黄龙禅师的头飞来,就连那剑也无影无踪。吕洞宾焦急万分,只好念起收剑的咒语,一连念了三千多遍,居然还是不见宝剑回来。

    吕洞宾突然想起师父的话:“若有违反,斩首灭形!”顿时慌了手脚,连忙驾起云头,到黄龙寺前去打探虚实。

    到寺门前一看,山门大开,就连佛殿的门也都敞开着。吕洞宾不知是黄龙禅师吩咐看门人故意这样做的,自言自语说:“可惜!早知道这和尚没有准备,不如直接到方丈去,一剑把他挥作两段。”

    他径直向方丈走去,只见两枝大红蜡烛,点得明晃晃的,炉里焚着好香,香烟缭绕。黄龙禅师端坐在禅床上,高声叫道:“多口子!你要剑,在这里!进来取吧。”

    洞宾揭起帘子,进去说道:“和尚,还我剑来!”禅师用手一指,那剑一半插在地里。

    洞宾心中暗想:“我去拔剑,岂不被他暗算?”

    于是对禅师说:“和尚,你还了我的剑,咱们就算两清了。”

    禅师说道:“多口子,老僧不与你一般见识。本想斩了你,看在你师父面上,就饶了你了。”

    洞宾听后,心中恼怒,想道:“你难道真有如此厉害?看我拔出剑来,斩了你!”一边想,一边大踏步走上去,双手拔剑。然而,那剑就像被万万斤生铁铸在地上一样,任吕洞宾使尽平生力气,也丝毫无法撼动。

    黄龙禅师呵呵大笑,说道:“多口子,自古道:‘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我本想还了你的剑,让你回去见师父。你却想拔剑斩我!我不还你的剑了,你有气力,就拔去吧。”

    吕洞宾心想:他定是用禁法禁住了,我怎么拔得出来?便口中念念有词,念起解法来,殊不知,越念剑插得越牢,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永远也拔不起来。他只好对黄龙禅师说:“和尚,还了我的剑吧!”

    禅师说:“我有四句偈语,你如果参得透,我就还你的剑。”

    洞宾说道:“你快说出来。”

    禅师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来。那纸上画着一个圈,当中有一点,下面写着偈语:

    “丹在剑尖头,剑在丹心里。

    若人晓此因,必脱轮回死。”

    吕洞宾盯着这四句偈语,看了半天,却如坠云雾,完全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禅师问道:“多口子,参透了没有?”

    吕洞宾哑口无言,无法回答。

    黄龙禅师叫声:“护法神在哪里?”

    一阵风过,护法神韦驮现形。他头戴金盔,身穿金甲,手中拿着降魔金刚宝杵。

    韦驮向黄龙禅师行个礼,问道:“我师召唤,有何吩咐?”

    禅师说:“护法神,给我把这个多口子押到困魔岩去,等他参透了禅机,再领来见我。每天给他一个馒头。”

    韦驮应声:“遵命!”便对吕洞宾说:“先生快走!”

    洞宾问道:“去哪里?”

    韦驮催促说:“快走,快走!若不走,叫你尝尝我护法韦天将军手中宝杵的厉害!这宝杵重一万四千斤,能把你压入泥土去!”

    吕洞宾这时才深切明白,师父为什么叫他不要惹和尚。但此时已无可奈何,他只得跟着韦驮前往困魔岩参禅,整日思考黄龙禅师的四句偈语。

    黄龙寺众僧,一夜平安无事,五更时一齐来到方丈拜见禅师。

    禅师说:“夜里让你们受惊了!”

    众僧人说:“蒙长老佛法浩大,我们一点动静都没听到,平安无事。”

    禅师说:“你们睡得好,我这儿可闹了一夜。”

    众僧人问道:“留下什么痕迹没有?”

    禅师用手一指,众人都看到插在地上的宝剑。又一齐跪在地上向禅师磕头,庆幸长老神通广大,法力高强。一时间,山前山后,城里城外,男子女人,僧尼道俗,都赶来方丈看剑,整个黄龙山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消息也传遍了黄州府。

    吕洞宾坐在困魔岩,耳畔听到外面闹嚷嚷的声音,便召来山神问道:“黄龙寺为什么这么热闹?”

    山神说:“禀报上仙,城里城外人都来看剑,人人都拔不起来,所以喧闹。”

    洞宾打发山神退下,心中想道:“我闹了黄州,要是传给师父知道了,我怎么去分辩?最好我去自首请罪吧。”

    这时,正好护法神韦驮不在,吕洞宾赶紧走出岩洞,驾起云头,向终南山而去。

    韦驮回来不见了吕洞宾,急忙禀报黄龙禅师,说道:“吕先生趁我不在时逃走了,我师要不要追他回来?”

    禅师说:“不劳护法神费力了,你回天宫去吧。”于是,护法神化作一阵清风返回天宫。

    吕洞宾回到终南山洞门口,见道童站在洞口,便问道:“师父在吗?”

    道童回答说:“老师父到山中采药去了,不在洞中。”

    洞宾来到山中寻找,见到师父,便双膝跪下,俯伏在地,不敢抬头。

    钟离先生呵呵大笑,问道:“我弟带徒弟回来了罢?不知度得几个人?先把剑还给我。”

    洞宾跪在地上请罪,说道:“万望师父恕罪,解救弟子!”

    钟离先生说:“我再三吩咐你,不要去惹和尚。头上的疙瘩还没消,有何面目来见我?你神通短浅,法又不精,怎么能够与人斗胜?徒弟不曾度得一个,还做些丢人现眼的事!姑且饶你初犯,快去把剑取回来。”

    洞宾为难地说:“感谢我师饶恕弟子!剑被那禅师用法禁在地上,不能取出。”

    钟离先生说:“我已写了封信,给我师兄辟支佛。你拿去交给他,他看后,自然会把剑还给你。”说着,便从随身竹筐里,取出信来。

    吕洞宾见了,再拜师父,感叹道:“我师过去未来,都已知道!”

    吕洞宾带着师父的信,驾云来到黄龙寺,请看门人向黄龙禅师通报。

    看门人进去通报:“吕先生在外求见。”

    禅师说:“叫他进来。”

    吕洞宾进入方丈,顶礼参拜,说道:“奉我师父法旨,有封信在这里。”

    禅师接过信去,拆开一看,信纸上面画了一个圆圈,圈外有一点。下面也是四句偈语:

    “丹只是剑,剑只是丹。

    得剑知丹,得丹知剑。”

    禅师看罢说道:“看在你师父面上,把剑取走吧。”

    吕洞宾走上前去,轻轻一下,就把剑拔了出来。回过头去说道:“拜谢师父!吕岩请问:师父在圈子里画一点,而我师在圈子外画一点,这是什么意思?”

    黄龙禅师说:“你如果肯拜我为师,我就传道给你。”

    吕洞宾心想:“我师父尚且称他为师兄,我有何不可拜他为师呢?”

    便说道:“弟子情愿皈依师父。”说罢,便恭恭敬敬地拜了九拜,合掌跪膝,虔诚地谛听。

    黄龙禅师这才说道:“你在我座前说,一粒粟中藏世界,这就是小合大,所以,你师父在圈子外画了一点。我回答说,一粒能化三千界,这是大合小,所以,我在圈子内画了一点。这就是道!我现在传给你。”

    吕洞宾听了,顿时感觉心中豁然开朗,如同一层窗户纸被捅破,大彻大悟,就像漆黑的漆桶脱了底,漏出了耀眼的光亮。

    他连连磕头,说道:“多谢师父点化!弟子回终南山拜谢钟离师父去了。”

    黄龙禅师说:“我传道给你,久后你不要说是自己领悟的。你去拿文房四宝过来,留下表记为证。”

    吕洞宾便去拿来纸笔墨砚,磨墨蘸笔,作诗一首:

    “摔碎葫芦踏折琴,生来只念道门深。

    今朝得悟黄龙术,方信从前枉用心。”

    作罢诗后,吕洞宾辞别黄龙禅师,回到终南山。见到钟离师父,交还了宝剑。从此,他潜心修真养道,数百年来深居山中,不问世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不断领悟道的真谛,将所学融会贯通,功成行满,最终成为陆地大罗神仙,也就是道行最高的真仙,被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