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闺蜜穿到古代:带全村奔小康 第140章 这人瞅着眼熟
如意心里琢磨了一番,开口说道:“我这儿倒是有个法子,能把这坏印象给消除了。”
姜老爹一听,忙道:“快说来听听。”
如意上辈子读专业书读累了,就喜欢看些杂书解闷儿,这办法便是从一本小说里看来的。
于是如意便说道:“阿爷,是这么回事儿……”
姜老爹听完,点头道:“好,确实是个好法子。回头跟你三个哥哥说说,这事儿就交给他们去办。”
正说着呢,姜家三兄弟就进了后院,后面还跟着垂头丧气的姜长安。
原来清平书院中午散学了,三兄弟像往常一样来到小食铺,一眼就瞧见在里头跑堂的姜长安。
虽说姜长安夫妇没跟他们提铺子里的事儿,可这两天看他俩那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肯定有事。
但因为他们三个马上要进行分等考试了,所以就算三兄弟追问,姜长安夫妇也只说没啥事儿,给敷衍过去了。
今天在小食铺瞧见姜长安,就更确定家里有事了,可姜长安还是啥都不肯说。
三兄弟没办法,只能往后院来,找其他人问问情况。
姜老爹听明白了经过,对着姜长安又是一顿骂:“他们三个是自家孩子,有事儿为啥瞒着?读书不就是为了明白事理吗?家里这点小事都怕他们操心,日后要是碰上点大事儿,那还不得散了架?”
姜老爹越说越气:“他们三个也不小了,要是因为知道这点事儿,就影响了考试,那这心性,不读书也罢!”
说完,又指了指如意,还朝着芳霏在的屋子指了指,说道:“如意和芳霏是家里最小的两个妹妹,本应是最受宠着、护着的。你再看看现在,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得问她们。我是说过读书重要,可也不能读成书呆子啊,该担的事儿,他们就得知道……”
姜老爹这一番话,说得姜长安耷拉着脑袋,抬都抬不起来,就连姜家三兄弟听了,也满脸羞愧。
如意赶忙给姜老爹顺着气,劝道:“阿爷,您可别再气啦,当务之急,还是想法子帮二伯母家把这难关给渡过去要紧。”
姜老爹一通数落,气也消得差不多了,顺着如意的话就说:“广青、广松、广柏,你们好好听听你们妹妹讲,接下来该咋办。”
说着,又转眼看向低头不吭声的姜长安,那火气一下子又冒了起来,没好气地说:“你去前面铺子里搭把手,在这儿杵着也没啥用。”
姜长安本就是个老实巴交的性子,没成亲的时候,听爹和大哥的话;成亲之后,就听媳妇的。他就知道一门心思埋头干活,幸好赵氏是个有主见的,不然还真不适合做生意。
姜老爹看着二儿子垂头丧气转身回铺中的背影,心里突然有些不是滋味。这孩子从小就听话,不争不抢,自己平时还总容易忽略他。这么想着,姜老爹赶忙喊道:“长安,你留下吧,一块儿听听。”
姜长安赶忙转身应道:“哎,爹。”便又回到石桌旁。
如意就又把之前跟姜老爹说的主意,重新讲了一遍。
客堂里,芳霏正仔细地向赵氏打听那几个人的长相。每画好一个五官,芳霏都要再跟赵氏确认一番。
院子里姜老爹说的那番话,她们俩也都听见了。不让把事儿告诉三个孩子,这主意是赵氏拿的。
这会儿,她脸上火辣辣的,特别是看着眼前个头还不到自己胸口,却为自家铺子操心的芳霏,心里更是愧疚。
赵氏有些不好意思地嗫嚅着:“芳霏啊,二伯母对不住你。你阿爷说得对,你和如意本该是被我们护着的,现在倒好,一有事就找你们,让你们两个小孩子为我们大人操心。”
芳霏抬起头,瞧见赵氏满脸通红,心里明白是阿爷那番话让二伯母心里不好受了。于是,她半开玩笑地说:“能者多劳嘛!谁让我和如意姐太聪明、太厉害了呢!”
赵氏忍不住“噗呲”一声笑了出来,说道:“你呀你,不过这话倒也不假!”
娘俩几句话间,就把这尴尬劲儿给化解了,接着又忙起之前一人描述、一人画像的活儿。
院子里头,如意讲得绘声绘色,姜家这边三位兄弟,再加上姜老爹和姜长安,五个男丁都听得全神贯注,五双眼睛里满是对如意的信服。
吃完晌午饭,如意就跟着赶着骡小伙的姜老爹回姜家村了。虽说心里头放不下县城里的事儿,可家里也有一堆事儿等着人去操持呢。
路上,如意和姜老爹互相宽心:“有芳霏在那儿盯着,肯定能把事儿办好。”
两人还商量好了,回村之后啥也不说,家里本来就事儿多,就别再让其他人跟着操心了。
嘿,这姜老爹啊,全然忘了之前芳霏瞒着郑家惨案对小食铺的影响这事儿,当时他还信誓旦旦地说,家里有事儿就得一家人一起扛呢。
下晌,姜长安夫妇带着芳霏画的画像前往县衙报案,控诉有人恶意诬陷自己,损害铺子的名誉。
他们心里清楚,这案子不一定能把对方的罪名落实,主要是想向大家表明,自家铺子行得正坐得端,不怕查。
再说姜家三兄弟,下午回到学院,趁着课间休息找到了张晋和赵启年,问他们有没有兴趣一起写本画本,还能演一演里头的故事。
这几个少年正血气方刚,对新奇事儿都感兴趣。张晋还稍微含蓄一点,赵启年一听,当场就兴奋地嚷嚷着要参加。
与此同时,在小食铺的后院,二毛跟着王二来了。芳霏想着他俩成天在市井里混,认识的人三教九流都有,就把之前画的画像拿给他们看。
两人接过画像翻了一遍,皱着眉头仔细回忆。二毛不太确定,又翻了一遍,终于找到了一张看着眼熟的画像。画里这人嘴角往下耷拉着,右眼下方有颗黑痣。
二毛盯着看了好一会儿,越看越觉得见过,开口说道:“这人瞅着眼熟,像之前咱们镇上一个打手的弟弟。有一回他来找他哥,正好碰上我,还是我给喊的人呢。”
姜老爹一听,忙道:“快说来听听。”
如意上辈子读专业书读累了,就喜欢看些杂书解闷儿,这办法便是从一本小说里看来的。
于是如意便说道:“阿爷,是这么回事儿……”
姜老爹听完,点头道:“好,确实是个好法子。回头跟你三个哥哥说说,这事儿就交给他们去办。”
正说着呢,姜家三兄弟就进了后院,后面还跟着垂头丧气的姜长安。
原来清平书院中午散学了,三兄弟像往常一样来到小食铺,一眼就瞧见在里头跑堂的姜长安。
虽说姜长安夫妇没跟他们提铺子里的事儿,可这两天看他俩那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肯定有事。
但因为他们三个马上要进行分等考试了,所以就算三兄弟追问,姜长安夫妇也只说没啥事儿,给敷衍过去了。
今天在小食铺瞧见姜长安,就更确定家里有事了,可姜长安还是啥都不肯说。
三兄弟没办法,只能往后院来,找其他人问问情况。
姜老爹听明白了经过,对着姜长安又是一顿骂:“他们三个是自家孩子,有事儿为啥瞒着?读书不就是为了明白事理吗?家里这点小事都怕他们操心,日后要是碰上点大事儿,那还不得散了架?”
姜老爹越说越气:“他们三个也不小了,要是因为知道这点事儿,就影响了考试,那这心性,不读书也罢!”
说完,又指了指如意,还朝着芳霏在的屋子指了指,说道:“如意和芳霏是家里最小的两个妹妹,本应是最受宠着、护着的。你再看看现在,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得问她们。我是说过读书重要,可也不能读成书呆子啊,该担的事儿,他们就得知道……”
姜老爹这一番话,说得姜长安耷拉着脑袋,抬都抬不起来,就连姜家三兄弟听了,也满脸羞愧。
如意赶忙给姜老爹顺着气,劝道:“阿爷,您可别再气啦,当务之急,还是想法子帮二伯母家把这难关给渡过去要紧。”
姜老爹一通数落,气也消得差不多了,顺着如意的话就说:“广青、广松、广柏,你们好好听听你们妹妹讲,接下来该咋办。”
说着,又转眼看向低头不吭声的姜长安,那火气一下子又冒了起来,没好气地说:“你去前面铺子里搭把手,在这儿杵着也没啥用。”
姜长安本就是个老实巴交的性子,没成亲的时候,听爹和大哥的话;成亲之后,就听媳妇的。他就知道一门心思埋头干活,幸好赵氏是个有主见的,不然还真不适合做生意。
姜老爹看着二儿子垂头丧气转身回铺中的背影,心里突然有些不是滋味。这孩子从小就听话,不争不抢,自己平时还总容易忽略他。这么想着,姜老爹赶忙喊道:“长安,你留下吧,一块儿听听。”
姜长安赶忙转身应道:“哎,爹。”便又回到石桌旁。
如意就又把之前跟姜老爹说的主意,重新讲了一遍。
客堂里,芳霏正仔细地向赵氏打听那几个人的长相。每画好一个五官,芳霏都要再跟赵氏确认一番。
院子里姜老爹说的那番话,她们俩也都听见了。不让把事儿告诉三个孩子,这主意是赵氏拿的。
这会儿,她脸上火辣辣的,特别是看着眼前个头还不到自己胸口,却为自家铺子操心的芳霏,心里更是愧疚。
赵氏有些不好意思地嗫嚅着:“芳霏啊,二伯母对不住你。你阿爷说得对,你和如意本该是被我们护着的,现在倒好,一有事就找你们,让你们两个小孩子为我们大人操心。”
芳霏抬起头,瞧见赵氏满脸通红,心里明白是阿爷那番话让二伯母心里不好受了。于是,她半开玩笑地说:“能者多劳嘛!谁让我和如意姐太聪明、太厉害了呢!”
赵氏忍不住“噗呲”一声笑了出来,说道:“你呀你,不过这话倒也不假!”
娘俩几句话间,就把这尴尬劲儿给化解了,接着又忙起之前一人描述、一人画像的活儿。
院子里头,如意讲得绘声绘色,姜家这边三位兄弟,再加上姜老爹和姜长安,五个男丁都听得全神贯注,五双眼睛里满是对如意的信服。
吃完晌午饭,如意就跟着赶着骡小伙的姜老爹回姜家村了。虽说心里头放不下县城里的事儿,可家里也有一堆事儿等着人去操持呢。
路上,如意和姜老爹互相宽心:“有芳霏在那儿盯着,肯定能把事儿办好。”
两人还商量好了,回村之后啥也不说,家里本来就事儿多,就别再让其他人跟着操心了。
嘿,这姜老爹啊,全然忘了之前芳霏瞒着郑家惨案对小食铺的影响这事儿,当时他还信誓旦旦地说,家里有事儿就得一家人一起扛呢。
下晌,姜长安夫妇带着芳霏画的画像前往县衙报案,控诉有人恶意诬陷自己,损害铺子的名誉。
他们心里清楚,这案子不一定能把对方的罪名落实,主要是想向大家表明,自家铺子行得正坐得端,不怕查。
再说姜家三兄弟,下午回到学院,趁着课间休息找到了张晋和赵启年,问他们有没有兴趣一起写本画本,还能演一演里头的故事。
这几个少年正血气方刚,对新奇事儿都感兴趣。张晋还稍微含蓄一点,赵启年一听,当场就兴奋地嚷嚷着要参加。
与此同时,在小食铺的后院,二毛跟着王二来了。芳霏想着他俩成天在市井里混,认识的人三教九流都有,就把之前画的画像拿给他们看。
两人接过画像翻了一遍,皱着眉头仔细回忆。二毛不太确定,又翻了一遍,终于找到了一张看着眼熟的画像。画里这人嘴角往下耷拉着,右眼下方有颗黑痣。
二毛盯着看了好一会儿,越看越觉得见过,开口说道:“这人瞅着眼熟,像之前咱们镇上一个打手的弟弟。有一回他来找他哥,正好碰上我,还是我给喊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