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清穿:摆烂后康熙听到了我的心声 > 第23章 上朝旁听

清穿:摆烂后康熙听到了我的心声 第23章 上朝旁听

    见到这样混乱的场面,康熙觉得自己应该生气,可奇怪的是,他的心中并没有多少怒火。

    站在窗户边看了一会儿,康熙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毓庆宫。

    回乾清宫的路上,康熙想到了自己年幼的时候。

    其实五岁之前的记忆他都已经模糊不清了,只依稀记得他避痘的时候,身边的嬷嬷给他提及的最多的,就是他那个高高在上的阿玛。

    可惜的是,他并没有躲过天花,四岁时还是染上了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病症。

    后来他奇迹般熬过了那段可怕的日子,可也没被接回宫里,而是一直都住在那个狭小的,种了几棵老枯树的庭院里读书习字。

    直到八岁那年,他的阿玛也染上了天花,病重之时才将他接回去,立为了太子。

    所以在八岁之前,他对几个兄弟完全没有记忆。

    而八岁之后,他是君,二哥他们是臣,所以每次见面,他们都要给他行跪拜之礼,像胤礽几人这样的相处方式,他从未体会过。

    有那么一瞬间,康熙竟有些羡慕。

    或许在所有人眼中,康熙是高高在上的帝王,手中握着对所有人生杀予夺的权力,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有多孤独。

    八岁失去阿玛,九岁没了额娘,在八岁之前,他甚至连这两个人长什么样都不清楚。

    更甚至,当时的他都没有一个真正的名字,旁人只唤他三阿哥,或者三爷。

    梁九功跟在康熙身后,心里有些没底。

    他总觉得万岁爷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身影看起来莫名的……孤寂。

    对,就是孤寂。

    梁九功也搞不懂这份孤寂是从何而来,可光是看着,他就有些心疼。

    梁九功自十三岁就跟随康熙,到如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人都是血肉之躯,哪能没有感情呢?

    主仆两个很快就回了乾清宫,大殿里灯火通明,康熙再看那御案上的奏折,就没了再批下去的兴致。

    “梁九功。”

    “奴才在。”

    “保成的脉案如何?”

    “回皇上,胡太医今儿早上给太子爷诊脉,说是已经大好了。”

    “嗯……”

    康熙沉吟,随即开口,

    “去告诉那小子,让他明日上朝旁听。”

    梁九功躬身,

    “嗻。”

    他倒是没多少意外,毕竟太子爷今年时常上朝旁听。

    而胤礽在高高兴兴把几个弟弟送出毓庆宫之后,就从乾清宫来传旨的太监嘴里听到了这个消息。

    那一瞬间,胤礽感觉天都塌了。

    咋又要上朝?

    他不是还没销假吗?

    可就算再怎么不情愿,康熙的旨意胤礽也不敢违抗。

    这不第二天寅时初刻,何柱儿就把睡得正香的胤礽叫了起来。

    胤礽困的眼睛都睁不开,机械的任由内侍伺候他穿衣洗漱。

    洗漱完连口水都不能喝,就上了轿辇往乾清门而去。

    胤礽上辈子没上朝之前,也以为上朝就像是影视剧里演的那样,皇帝坐在金銮殿上,各部门的大臣站在底下,太监总管抑扬顿挫唱朝——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于是剧情就这么展开。

    但上了一次朝之后,胤礽又扒拉了一下原身的记忆,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他今日要上的早朝又叫御门听政,以前他爷爷顺治皇帝在位的时候,每个月顶多三次常朝,五次御门听政。

    到了他亲爹康熙,就成了如无意外,每天都得去。

    这个意外也就是御驾亲征、外出巡幸以及各大重要节日,得举行大朝会祭天的时候。

    御门听政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在御门下听政。

    这个御门,就是乾清门。

    他爹康熙就坐在这个大门前头听政,夏季和秋季御门听政的时间是卯时,持续一个时辰。

    春季和冬季则换成了卯时中,持续时间也是一个时辰。

    若是发生什么重大的事件,这个时间还可能会酌情延长。

    品级比较高的大臣跪在大门两边,品级比较低的大臣就只能跪在乾清门前的横街上,有事儿上皇上跟前说事儿,没事儿也不能听别人说事儿。

    要是天气好,温度高,上个早朝还能舒服点。

    但凡下点雨,那跪在横街上的官员可就遭了老鼻子罪了。

    而到了寒冬腊月,除了皇帝老爹身边放着几个炭盆,其他地方都得冻的跟孙子一样。

    据他所知,明朝从那个抢了自己侄子皇位的皇帝开始,就实行了御门听政,唯一不同的是,那时候地点设在午门。

    金銮殿上朝只有在每个月的初五、十五以及二十五三天,这种朝会又叫常朝,是为了解决御门听政解决不掉的问题设立的。

    这个金銮殿一般是保和殿,能进殿奏报的都是些一品大员。

    二品在保和殿门口,三品就只能跪殿外头。

    你说你是三品以下的官儿,不好意思,你连上常朝的机会都没有。

    最后一种早朝就是大朝会。

    一般只在元旦、冬至以及万寿节举行。

    别误会,这个时候的元旦是指每年的正月初一。

    大朝会的地点是太和殿,并不作奏报以及解决政务,而是作为一种礼仪性的聚会活动,为了彰显皇权威严以及国家繁荣。

    胤礽到乾清门的时候,横街上以及门檐下已经站满了人。

    见到胤礽的轿辇,众人都有几分惊讶,但细想之下,却也觉得理所当然。

    皇太子已经 12 周岁,若不是前几日那场风寒,礼部都要拟定皇太子出阁的章程了。

    “微臣等,叩见太子殿下。”

    胤礽落轿之前,朝仪官带领百官跪拜。

    胤礽下轿之后,朗声道,

    “诸卿请起。”

    “谢太子。”

    这样繁杂琐碎的过程,上辈子几乎每天都在经历,胤礽轻车熟路。

    从乾清门前的台阶走上去,胤礽直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站定。

    期间索额图还给他抛了几个媚眼儿。

    胤礽心中毫无波澜。

    毕竟索额图朝他抛媚眼儿时有发生,胤礽见怪不怪。

    站着等了一会儿,又有朝仪官击打禁鞭——

    “啪!”

    “啪!”

    “啪!”

    三声禁鞭响彻乾清门,百官整理仪容,停止交头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