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清穿:摆烂后康熙听到了我的心声 > 第226章 启动搬迁

清穿:摆烂后康熙听到了我的心声 第226章 启动搬迁

    第 226 章 启动搬迁

    过完年,胤礽叫人在贫民区外头搭了个简易的小棚子,派遣了几十个能说会道的衙役,开始挨家挨户的劝说百姓搬迁。

    胤礽后世也接触房地产投资,所以对里面的门道一清二楚,所以从一开始,他便将拆迁补偿条例张贴到了贫民区最显眼的地方。

    愿意主动搬到南郊的居民,可以按照原有房产面积的八倍进行补偿,因为南郊房产的面积固定,可以选择多套房产,也可以选择一套房产,剩余部分由朝廷出银子补足。

    八倍这个补偿条件,是胤礽深思熟虑之后给出的方案。

    贫民区的大部分人家,家里人口都不少,祖孙三代七八口人,挤在一间六七十平的房子里头,隔出来的小房间只够放一张床。

    外城的小院建的时候,胤礽将倒座房和垂花门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省去了,只留了堂屋三间,西厢和东厢各两间,然后就是厕所和入户门。

    总共也就两百多平的样子。

    这样算下来,多余出来的面积,还能换成银子添置家具。

    七八口人也能住得舒心。

    搬迁条例一出,贫民区的百姓一片哗然——

    烂房子换青砖大瓦房?!还有这等好事?

    城郊那房子可是他们亲手建起来的,当时他们还聚在一起感慨,也不知道是哪些达官显贵能住上那么好的房子。

    现在发现能住进去的居然是他们自己,他们不惊讶才怪。

    所有人都发了疯的围住了来现场科普的衙役,只要家里头有人去城郊当过小工的人家,就没有不想搬到城外去的。

    那可是一进的青砖大瓦房啊!他们在这贫民区里头扒拉一辈子,甭说换青砖大瓦房了,就是翻修一下自家那狗窝,他们都得琢磨一下兜里的银子够不够。

    至于房子的地点在城外,对于他们这些常年做工卖力气的人来说,那根本不是问题。

    无非是早起半个时辰,走到城里而已。

    有人乐意,就有人不乐意。

    不乐意的是这片区域里头,还算有些家底的人,大多都是一些落魄的士子和做生意的小商贩。

    小商贩们在此地经营了许久,有自己固定的摊位和收入来源,要是去了外城,还要重新经营不说,客流量也会减少。

    平常来他们这里消费的,又不止是这片区域的人。

    何况城墙里头,不比那荒郊安全的多?

    至于落魄的士子,他们就是单纯的不想搬去城外。

    对他们来说,出了那城墙,他们就不是住在京城里的人了。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典范。

    胤礽也没有想着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城外的房子建好的那部分房子,也不足以支撑所有贫民区的人搬迁过去。

    城外当小工的师傅们搬过去之后,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了,总会有熟人眼红。

    胤礽要的就是他们眼红。

    三月初,第一批搬迁到城外的百姓,拖家带口地把所有家当都拉走了。

    没能赶上第一批搬迁的百姓有人好奇,于是跟着他们去城外看看情况。

    出了城门,队伍朝着南郊走,很快就脱离了官道,脚下的路变成了青砖铺成的道路。

    人群里传来惊呼——

    “这是青砖啊!”

    “青砖都用来铺路了?这得浪费多少青砖!”

    “这是哪个败家子想出来的法子?竟敢用青砖铺路!”

    “你们看,路旁边种了好多树!上面还有木牌,这写的是什么字啊?”

    “禁止踩踏花坛,违者罚款五十文!”

    “这玩意儿叫花坛?上面也没有花啊。”

    ……

    一路上,百姓都在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直到抵达南郊居民区。

    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小院落映入眼帘,道路全部都是由青砖铺设的,房子周围还种上了花草,叫人忍不住惊叹,

    “这房子,是给咱们住的?!”

    “马老三!你**的掐老子干什么?!”

    后者讪笑,

    “咱这不是想确认一下,咱是不是在做梦嘛?”

    “那你倒是掐自己啊!”

    “那不是怕疼嘛!”

    “**!”

    “老头子,你跟白大郎不是能说得上话吗,问问他能不能去他家看看!”

    “对对对,得进去瞅瞅!”

    没赶上第一波搬迁的百姓,瞧见以往跟自己条件差不多的人家,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眼睛瞬间就红了。

    有些男人还埋怨自己婆娘,

    “咱说要换,你非不让,要是咱当时不听你的,现在住上这房子的,就是咱了!”

    “我也不知道这房子这么好啊,谁叫你你不早点问清楚?”

    为了维持秩序,胤礽提前在南郊布置了些官兵,百姓看到他们,浮躁的心总算是安分了不少。

    在南郊逗留了一天的百姓们,回到贫民区就开始四处散播外城的房子有多好。

    引的那些因为做工没出城看的居民也纷纷好奇了起来。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南郊居民区每天都有大量的百姓去参观。

    但是那些没建成的地段是禁止人进入的,他们能看的,也就是已经有人入住了的房子。

    事实证明,红眼病确实是会传染的。

    只不到十天的功夫,外城所有的人就都知道了贫民区搬迁的事了。

    南郊整日热热闹闹的,人流量可比贫民区高多了。

    有些生意头脑的人,开始在南郊摆起了小摊。

    胤礽见状,从户部抽调了两个主事,组建了大清第一个“城管”队伍,专门负责收取摊位费,以及维护市场秩序。

    若是有人敢在摊位附近闹事儿,先将人抓起来,再按事情的严重程度罚钱。

    外城贫民区做生意的那部分人见状,肠子都要悔青了。

    要是早知道南郊那地方人流量这么多,他们肯定一早就搬迁过去!

    南郊传出的动静太大,到底引起了内城旗民的注意。

    内城普通旗民的住宿条件比外城贫民区的百姓稍强一些,但也强不到哪里去。

    有权有势的人家占领了内城百分之七十的地界,剩下的那些,根本满足不了旗民日益增长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