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被义父背刺,我反手篡位 > 第99章 打探局势的江东

三国:被义父背刺,我反手篡位 第99章 打探局势的江东

    鲁肃的目光迅速扫过营帐内众人,最后落在刘备身上。

    他拱手行礼,声音清朗:

    “久闻刘皇叔仁义之名,如雷贯耳。

    如今天下大乱,曹操势大,已危及江东。

    皇叔乃汉室宗亲,不知对当前局势有何见解?”

    鲁肃表面上语气平和,实则暗藏试探,试图摸清刘备一方对局势的判断以及应对之策。

    刘备微微欠身,正要开口,一旁诸葛亮手摇羽扇,轻轻一笑,抢先说道:

    “子敬先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平定荆州,其野心昭然若揭,已非止一日。

    此次挥师南下,意在鲸吞天下,江东亦危在旦夕。

    孙刘若不结盟,必被曹操各个击破,此乃大势所趋。”

    诸葛亮眼神锐利,紧紧盯着鲁肃。

    鲁肃心中一凛,暗道诸葛亮果然敏锐。

    他不动声色,目光一闪,微微点头道:

    “孔明先生所言极是,我家主公亦有此忧虑。

    只是曹操势力庞大,孙刘联军与之抗衡,胜算几何?还望先生明示。”

    鲁肃这一问,看似是在询问胜算,实则是进一步试探刘备一方的实力与信心。

    诸葛亮心中明白鲁肃的意图。

    他轻轻挥动羽扇,神色镇定自若,说道:

    “曹操虽兵多将广,但远道而来,疲惫不堪,且不熟悉水战。

    荆州百姓归附刘皇叔,并非真心向曹,其内部矛盾重重。

    我军虽暂处劣势,但将士用命,又有荆州之民支持。

    若孙刘联盟,共用水军之利,凭借长江天险,再以荆州为依托,相机而动,曹操虽强,亦不可惧。”

    诸葛亮言辞恳切,条理清晰,试图用局势分析打消鲁肃的顾虑。

    鲁肃听闻,心中暗自思忖,诸葛亮所言有理,孙刘联盟确有可为。

    但他仍不甘心就此表态,继续试探道:

    “话虽如此,然我江东基业来之不易,主公必然谨慎行事。不知刘皇叔此次战败后,还能有多少兵力与我江东共同抗曹?”

    刘备微微皱眉,正要开口,诸葛亮却抢先说道:

    “子敬先生,兵力多寡并非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

    我军虽经战败,但元气未伤,且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皆有万夫不当之勇。

    再加上刘琦公子在江夏的兵力,合兵一处,足可与曹操一战。

    更为关键的是,我军抗曹,乃是正义之举,顺应民心,此乃无形之兵,威力无穷。”

    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回答兵力问题,反而向鲁肃强调了士气与民心的重要性。

    鲁肃心中对刘备一方的实力和决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微微点头,心中已有了主意。

    这时,刘备诚恳地说道:

    “子敬先生,曹操乃天下公敌,孙刘两家若不携手,恐皆难自保。

    还望先生能在孙将军面前美言几句,促成联盟,共抗曹操。”

    鲁肃看向刘备,又看看诸葛亮,沉思片刻后说道:

    “刘皇叔与孔明先生的诚意,肃已感受到。

    此事关乎重大,还需主公定夺。若皇叔真心结盟,肃愿牵线搭桥。”

    诸葛亮见时机成熟,接过话茬说道:

    “子敬先生,为表诚意,亮愿亲赴江东,面见孙将军,共商结盟大计。”

    鲁肃大喜,说道:

    “如此甚好,若孔明先生能去,必能与我家主公坦诚相谈,促成联盟。

    孙刘联盟若成,必能抵御曹操,保一方太平。”

    刘备听闻诸葛亮要前往江东,心中陡然一慌,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

    如今徐庶刚刚前往江陵,若诸葛亮再离开夏口,自己身边便再无智谋之士可用,又将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

    诸葛亮察觉到刘备的不安,微微转头,给了刘备一个安心的眼神,示意他稍安勿躁。

    送走鲁肃之后,营帐内只剩下刘备与诸葛亮二人。

    诸葛亮神色凝重,缓缓说道:

    “主公,如今局势危急,曹操势大,孙权虽有抗曹之心,但仍在犹豫不决。

    若亮不亲自前往江东,面见孙权,以言辞说服他联盟抗曹,恐其中生出诸多变数,孙权一旦倒向曹操,我军将再无立足之地。”

    刘备眉头紧皱,心中满是无奈,长叹一口气道:

    “先生所言极是,只是如今局势艰难,先生若离开,吾恐……”

    刘备欲言又止,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诸葛亮微微躬身,语气坚定地说道:

    “主公放心,亮此去必竭尽全力,说服孙权,促成联盟。

    主公只需在此坚守,等待亮的好消息。”

    刘备无奈,只得微微点头,应允了诸葛亮的请求。

    而离开夏口的徐庶与邓艾二人一路风尘仆仆,快马加鞭赶往江陵。

    当他们抵达城门前,只见江陵城门紧闭。

    邓艾抬头望去,只见城楼上旗帜飘扬,“刘” 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徐庶上前,对着城楼上喊道:

    “我乃徐庶,与邓艾奉刘封少将军之命而来,烦请通传一声!”

    不多时,城门缓缓打开,厚重的木门发出 “嘎吱” 的声响。

    刘封早已在城内等候,远远瞧见徐庶与邓艾,脸上露出欣喜之色,赶忙迎上前去。

    “徐先生,一路辛苦了!”

    刘封热情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真诚的关切。

    徐庶与邓艾赶忙下马,躬身行礼。

    “少将军,能为少将军效力,实乃我之荣幸。”

    徐庶微笑着回应。

    刘封伸手扶起二人,说道:

    “走,咱们回太守府详谈。”

    一路上,刘封与徐庶、邓艾边走边聊,询问着途中的情况。

    来到太守府,踏入议事厅。

    厅内布置简洁而庄重。

    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实木桌案,四周陈列着兵器架,上面的兵刃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寒光。

    刘封示意二人入座,待三人坐定,刘封亲自为他们倒上茶水。

    “徐先生,士载,如今局势复杂,曹操大军压境,荆州之地战火纷飞。你们一路前来,可有发现曹军的动向?”

    刘封神色凝重,目光在二人身上来回扫视。

    徐庶微微皱眉,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缓缓说道:

    “少将军,我与士载一路行来,虽未发现曹军大规模调动,但沿途听闻曹操正在整顿荆州降军,似有进一步南下的打算。”

    邓艾在一旁点头附和,接着说道:

    “少……少将军,如今荆州……局势混乱,各方势力……势力错综复杂。

    我们需……尽快制定应对……之策。”

    邓艾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急切。

    刘封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

    “我亦有此意。如今我们占据江陵,此地乃战略要冲,必须坚守。

    只是,下一步该如何行动,还需从长计议。”

    就在此时,一名士兵匆匆走进厅内,单膝跪地禀报道:

    “少将军,探子来报,江东使者鲁肃已前往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