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被义父背刺,我反手篡位 > 第122章 老树逢春

三国:被义父背刺,我反手篡位 第122章 老树逢春

    这日,刘封带着周不疑、刘先以及一群侍从,来到江陵城外的农田。

    阳光照耀下,广袤的田野一片翠绿,微风吹过,麦浪轻轻翻滚。

    农民们正在田间劳作,看到刘封一行人前来,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恭敬地行礼。

    刘封走到一位老者面前,微笑着说道:

    “老伯,今日我来,是想给大家介绍两种神奇的作物 —— 玉米和番薯。”

    说着,他让人拿出玉米和番薯的样本,展示给众人。

    农民们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两种从未见过的作物。

    有了在新野的经验,刘封对于推广种植的事情已经极为熟练。

    只见刘封拿起玉米,说道:

    “大家看,这玉米产量高,且耐旱,对土地要求不高。

    种下后,悉心照料,便能收获满满。”

    又拿起番薯,继续介绍:

    “这番薯更是神奇,不仅产量惊人,而且易于种植,就算土地贫瘠,也能生长。”

    这时一位年轻人疑惑地问道:

    “少将军,这作物虽好,可我们从未种过,不知该咋种呀?”

    刘封笑着回答:

    “莫担心,我已让熟悉种植的人编写了详细的种植指南,会分发给大家。

    而且,接下来的日子,我会安排人手,到田间地头指导大家。”

    刘先在一旁补充道:

    “乡亲们,这两种作物若是种好了,以后的日子肯定能越过越好,大家可要积极尝试啊。”

    周不疑也说道:

    “大家放心,少将军一心为咱们江陵百姓谋福祉,这玉米和番薯定会给咱们带来好日子。”

    农民们听了,纷纷点头,眼中燃起了希望。

    随后,刘封亲自下到田间,拿起锄头,示范起种植玉米和番薯的方法。

    他一边劳作,一边讲解要点,额头的汗珠滚落,却浑然不觉。

    农民们见状,也纷纷跟着学习。

    此后,刘封几乎每天都会来到田间,查看种植情况,指导农民们应对各种问题。

    在他的努力下,玉米和番薯在江陵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看着那一片片翠绿的幼苗,刘封的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仿佛看到了丰收时的景象,江陵这座本就富裕的城市,将因这两种作物而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很快,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在这期间,刘封大力推广玉米和番薯的种子在江陵城内种植。

    他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百姓耕种,向他们描绘着丰收后的美好景象。

    江陵本就是富裕之地,百姓们对新作物充满好奇,纷纷踊跃尝试。

    这一日,刘封正在书房内查询自己的声望值。

    经过汉津一战以及最近在江陵城内成为实际的掌权者之后,刘封的声望值一路疯长,如今甚至已经达到了

    点。

    刘封看着这串数字,心中盘算着下一步计划,思索着如何继续提升声望值。

    就在这时,门外忽然有亲兵来报:

    “少将军,有襄阳的使者求见。”

    他心中一紧,略作思忖后,沉声道:“让使者进来。”

    使者踏入书房,恭敬行礼后,说道:

    “少将军,我奉主公之命,特来告知,主公即将与刘表遗孀蔡夫人成婚,想邀请少将军前往襄阳,共襄盛举。”

    刘封听闻,不禁大惊失色,手中的书卷不自觉滑落。

    他万万没想到,刘备竟会做出如此决定。

    惊愕之余,他瞬间明白了蔡瑁助力刘备夺取襄阳的缘由,心中暗自感叹:

    “这世上,果然只有永恒的利益。”

    想当初刘表在世时,蔡瑁多次对刘备出手,欲置其于死地,如今却因利益纠葛,两方一拍即合,成了一家人。

    刘封心中泛起担忧,蔡瑁与刘备联手,定会让刘备势力大增,而这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不知会产生何种影响。

    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待使者离开,刘封立刻差人找来周不疑、徐庶、邓艾等人。

    不多时,众人陆续来到书房。

    书房内气氛凝重,烛火摇曳,将众人的身影在墙壁上拉得摇曳不定。

    刘封坐在主位,神色严肃,待众人落座后,缓缓开口道:

    “诸位,刚接到消息,父亲即将与蔡夫人成婚,还特意派人邀我前往襄阳。

    此事颇为棘手,大家说说看法,我该不该去?”

    此时,刘封表面镇定,内心却如翻江倒海一般。

    “刘备这步棋究竟有何深意?

    是单纯为了巩固在荆州的势力,还是另有图谋?

    若自己不去,刘备会作何感想?

    那些一直盯着自己的人又会如何借此大做文章?

    可若去了,以蔡瑁对自己的态度,加上如今他与刘备的联盟,襄阳之行恐怕危机四伏。”

    周不疑微微皱眉,目光深邃,率先打破沉默:

    “兄长,此事确实复杂。

    刘备与蔡瑁结盟,背后利益牵扯众多。

    襄阳如今看似是喜事,实则暗流涌动。

    我近日听闻,襄阳城内有些不明来历的人在暗中活动,行为十分诡异,不知是否与此次联姻有关。

    这其中怕是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他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中透露出担忧与思索。

    刘封听着周不疑的话,心中一凛。

    徐庶轻抚胡须,面色凝重,缓缓说道:

    “少将军,若论寻常事务,您大可以听调不听宣,不必亲赴襄阳。

    然而此次是主公娶妻,您身为养子,若不出席,一直以来塑造的纯孝形象必将受损,这在乱世之中,对您的声誉影响极大。

    以后再想获取各方信任,怕是难上加难。”

    他微微摇头,眼神中满是忧虑。

    刘封心中明白徐庶所言极是,声誉在这乱世是何等重要,自己辛苦经营,怎能因这一事前功尽弃。

    可他又担心,一旦踏入襄阳,便再难掌控局势,自己的命运或许会就此改变。

    邓艾年纪尚轻,一脸好奇,心中虽不太明白此事的复杂,却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凝重,忍不住问道:

    “那……我们该怎么……办?真的……要去吗?”

    刘封微微点头,认可徐庶的说法,又将目光投向周不疑,问道:

    “不疑,你既然觉得其中有诈,可有应对之策?

    若去襄阳,如何保证安全?”

    刘封此刻满心期待周不疑能给出一个万全之策,既能保住自己的声誉,又能确保襄阳之行的安全。

    他深知,周不疑心思缜密,或许能在这重重迷雾中找到一条出路。

    周不疑沉思片刻,说道:

    “去,自然是要去的。

    但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公子您只带邓艾一人前往,一来不会过于张扬,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二来邓艾性格谨慎,可在关键时刻护您周全。

    我与徐先生、魏延将军留在江陵,江陵乃我们的根基,定要确保万无一失。

    另外,我建议公子在襄阳行事,务必低调谨慎,切勿轻易相信他人。”

    刘封听着周不疑的建议,心中权衡利弊。

    只带邓艾一人,确实能减少目标,降低风险,但襄阳城内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自己,稍有不慎,还是会陷入绝境。

    可如今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徐庶补充道:

    “少将军,到了襄阳,若遇变故,不可冲动行事。

    以您如今的声望与人脉,他们也不敢轻易对您下手。

    但凡事多留个心眼总是好的。”

    刘封默默点头,徐庶的话让他心里稍微踏实了一些。

    自己在这乱世中也积攒了一些声望与人脉,或许这能成为自己在襄阳的一道护身符。

    但他也清楚,人心难测,在这权力的旋涡中,一切都充满变数。

    刘封深吸一口气,说道:

    “好,就依诸位所言。

    我带邓艾前往襄阳,徐先生、不疑和文长留守江陵。

    不疑,我不在江陵的这段时间,你多留意各方动向,若襄阳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想办法通知我。

    另外,江陵的政务和军事部署,你与徐先生、文长多商议,务必保证万无一失。

    对了,若遇到紧急情况,你可动用我之前暗中筹备的那批物资和人手。”

    周不疑点头,轻声回应:

    “兄长放心,我定会照办。只是,您此去襄阳,凡事还需小心谨慎。”

    诸事商议妥当,刘封便带着邓艾,与使者一同踏上前往襄阳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