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被义父背刺,我反手篡位 > 第158章 无奈的刘备

三国:被义父背刺,我反手篡位 第158章 无奈的刘备

    刘封与黄承彦坐在黄府的书房中,书桌上摊开着荆州的地图,上面用红黑两色的棋子标注着各方势力的分布。

    刘封眉头紧锁,目光专注地盯着地图,说道:

    “黄老先生,如今战事紧张,曹操与孙权皆对荆州虎视眈眈。

    我与月英的婚事,也需尽快定下,以免夜长梦多。”

    黄承彦摇着那把破旧的蒲扇,咧嘴一笑,露出几颗缺牙。

    他满不在乎地说:

    “刘将军说得在理,老夫也觉得早点把婚事办了好。

    我看就定在下月初八吧,日子也吉利。”

    刘封微微点头,心中盘算着婚事的诸多事宜,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

    他深知,这桩婚事不仅关乎他与黄月英的幸福,也与黄家以及江陵的未来紧密相连。

    襄阳,刘备的府邸在阴沉的天色下显得格外肃穆。

    府内的议事厅中,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刘备身着一袭玄色长袍,眉头紧锁,在厅内来回踱步,脸上满是怒容。

    “好你个刘封,身为我的养子,提亲这么大的事竟然完全不告知我!”

    刘备猛地停下脚步,一拳砸在身旁的桌案上,桌上的茶具都跟着颤抖起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这是要越过我,自作主张!简直是不孝!”

    刘备的声音在厅内回荡,带着无尽的愤怒与失望。

    他心中既恼恨刘封的擅自行动,又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作为刘封的养父,他本应在这桩婚事上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可如今却被蒙在鼓里。

    一旁的诸葛亮身穿素色长袍,手持羽扇,静静地站在角落里。

    他的眼神深邃,如同深不见底的幽潭,脸上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

    待刘备的怒火稍稍平息,他轻摇羽扇,缓缓走到刘备面前,微微躬身,说道:

    “主公所言极是,刘封此举确实有违孝道。不过,这也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刘备眉头一皱,疑惑地看向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探究:

    “机会?孔明,你这话何意?”

    诸葛亮轻轻抬眼,目光与刘备对视,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冷静:

    “主公,我们可以以此为借口,出面斥责刘封。

    让他背上不孝的名头,这样一来,无论是在舆论上还是在道义上,我们都占据了上风。

    日后若要对刘封开展其他计划,甚至出兵讨伐,也算师出有名。”

    诸葛亮的声音平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刘备耳中。

    他深知刘备对权力的渴望和对荆州局势的担忧,所以才提出这样的建议。

    这样既能维护刘备的权威,又能为将来的行动做好铺垫。

    刘备听了,微微点头,眼中露出一丝狠厉:

    “孔明,你说得有理。

    哼,刘封这小子,翅膀硬了,竟敢不把我放在眼里。

    是该让他知道些厉害。”

    刘备的脸上露出一丝阴狠的表情,仿佛已经看到了刘封在自己的斥责下低头认错的场景。

    就在两人商议之际,一名亲兵匆匆跑来,脚步慌乱,打破了厅内紧张的气氛。

    亲兵单膝跪地,气喘吁吁地禀报道:

    “主公,有一封江陵来信,据说是刘封将军的手书,要交给您。”

    刘备心中一紧,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愤怒,有期待,也有一丝不安。

    他沉声道:

    “呈上来。”

    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亲兵将信件呈上,刘备接过,双手微微有些颤抖。

    他缓缓打开信件,目光急切地扫过信中的内容。

    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重锤,敲打着他的内心。

    只见信中写道:

    父亲大人钧鉴:

    “启信佳安。儿刘封顿首再拜。

    近者,儿已向黄家提亲,幸得应允,定于下月初八,迎娶黄氏月英入门。

    此乃儿终身大事,本应早禀义父,然念及义父志在匡扶汉室,日夜操劳,殚精竭虑,此等琐碎小事,实不忍烦扰义父挂怀。

    儿已年长,诸事亦可自行操办,望义父宽心。

    若父亲心有牵挂,放心不下,可移驾江陵,儿自当扫榻相迎,以尽孝道。

    儿之婚礼,定当隆重操办,以显诚意。

    若父亲能亲临,儿必欣喜若狂,倍感荣耀;

    若父亲因天下大事缠身,无法前来,儿亦深知义父心怀苍生,以大义为重,绝无半分怨怼。

    儿虽身处江陵,然无时无刻不记挂父亲教诲,常思父亲之恩。

    儿定当在江陵勤勉行事,保境安民,为义父分忧,为匡扶汉室之大业,略尽绵薄之力。

    纸短情长,书不尽意。伏惟珍重,敬请钧安。

    儿刘封再拜上。”

    刘备铁青着脸,将手中刘封的书信猛地拍在桌案上,怒声道:

    “孔明,你且看看这逆子写的信,简直是目无尊长!”

    诸葛亮一袭青衫,手持羽扇,神色平静地拾起书信,目光缓缓扫过信中的内容。

    他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寒光,轻摇羽扇道:

    “主公,此信表面上看,刘封言辞恳切,似有苦衷,然实则是在堵您的嘴。

    他先斩后奏,自知理亏,却以荆州局势和婚事琐事为由,让您难以指责他提亲未告知您的不孝之举。”

    刘备背着手,在厅中来回踱步,脸上满是怒容:

    “哼,他倒是会找借口!我身为他的父亲,他的终身大事,我竟毫无知晓,这传出去,让我颜面何存?”

    刘备心中又气又恼,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诸葛亮微微颔首,沉声道:

    “主公息怒。如今刘封与黄家联姻已成定局,且他以荆州局势为由,若我们贸然发作,在舆论上恐对我们不利。

    况且,刘封在江陵势力渐大,若因此事与他彻底决裂,恐生变故,给曹操和孙权可乘之机。”

    刘备停下脚步,眉头紧皱,眼神中满是不甘:

    “难道就这么放过他不成?他如此目无父纲,日后还如何管教?”

    诸葛亮思索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主公,我们并非毫无办法。

    刘封虽想堵住我们的嘴,但我们可暂且隐忍。

    待时机成熟,再以其他事由,让他知道主公的威严不可侵犯。

    此次且吃个哑巴亏,也让刘封放松警惕,露出更多破绽。”

    刘备咬了咬牙,握紧拳头,心中虽有万般不愿,但也深知诸葛亮所言有理。

    他长叹一声,缓缓坐下,无奈道:

    “也罢,就依孔明所言。但刘封这小子,我定不会轻易放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