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大明1635 > 第36章 攘外必先安内

重生大明1635 第36章 攘外必先安内

    晚间王承恩端来一菜一汤,米饭已经是精米,崇祯很满意。

    先前曾打过招呼,自己在军营一律不搞特殊化,再次令众将士们感动万分。

    饭后将方正化、黄得功、周遇吉、卢九德四人召入帐中,就制定的军规大纲,让他们拿下去细化。

    针对皇城那一万宿卫,未来抽调至此处整训等,作出指导性安排。

    又聊了些关于训练方面的事儿,要求一切从体能抓起,重点督促站军姿熟悉口令,培养令行禁止习惯,而后才是专业训练。

    总之,基础务必夯实牢固。

    晚上,崇祯这个名义上的半吊子一军主帅,就在议事帐里屋就寝。

    虽赶乾清宫差得老远,更无坤宁宫之类温柔乡,不过睡在军营里,崇祯觉得特别踏实,特有安全感。

    第二天一大早,营帐外闹哄哄,听声音应该是在出操。

    洗漱一通,准备出营看看。

    这时一护卫进屋,禀报李若链求见。

    崇祯一惊,自己刚起床这家伙就来了,想必孙承宗已带到,京师离此处四五十里,看来出发得够早够隐秘。

    正欲下令快传,转念一想不妥,他得亲自迎接这位仅存的大明牛人之首。

    “臣孙承宗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见皇帝出帐相迎,孙承宗立马跪地高呼。

    “爱卿平身!”

    崇祯快步走到跟前,双手将他扶住。

    “臣何德何能,令陛下如此抬举,臣有罪!”

    孙承宗眼中泪光闪烁。

    “爱卿一去三年有余,朕时常挂牵,在朕眼里,爱卿一直都是朕之功臣贤良!”

    “陛下......”

    或许多年未见圣颜,皇帝又这般亲切,令孙承宗激动不已,声音都有些颤抖。

    “爱卿随朕进帐!”

    说完拉着孙承宗右手,缓缓步入帐中。

    老孙诚惶诚恐,自圣上登基起,尚无任何人“享受”过君王携手。

    他孙承宗,乃当今第一人!

    入帐赐坐,命王承恩看茶,崇祯无比客气,让孙承宗很不适应。

    清了清嗓子,崇祯说道:

    “孙爱卿,三年来爱卿数次上书,朕一直未予理睬,实在昏庸至极,朕惭愧不已!”

    边说边向孙承宗作揖。

    老孙大惊,欲下跪施礼,崇祯赶忙劝住,并特命往后凡君臣二人单独时,不得下跪,仅作揖即可。

    孙承宗大惑不解,内心再次被触动。

    在这封建时代,君王亲近随和,看起来似乎没啥。

    实则在世人眼里,完全属于礼贤下士,可成为美谈万世流芳,让他心中波澜起伏。

    细细端详孙承宗两眼,虽已年过七十,却根本不像古稀之人。

    精神头颇佳,从炯炯有神的眼眸中,便能感受到干练与睿智。

    崇祯很欣慰,就是要您老身体好,这样才能抵御更多风雨,很想知道他对时事的看法,便问道:

    “当今天下内忧外患,朕甚是心忧,朕欲革新除弊,匡扶社稷,不知爱卿有何良策?”

    “臣......”

    这个问题太宏观,还真不好作答。

    以往圣上性格多变,长期听不进去逆耳之言,令孙承宗一时语塞。

    察觉到异样,崇祯浅笑道:

    “爱卿但说无妨!”

    “遵旨!”

    缓了缓,孙承宗深吸一口气,有些硬着头皮地说道:

    “陛下,为今之计,不外乎十个字,方可让大明起死回生!”

    说完低下头,等待数年前早已习惯的怒火。

    “起死回生”四个字,是他故意说的。

    今日皇帝太反常,根本不是以前的样子,他得知道皇帝究竟是何心态,也就适当进行试探。

    崇祯当然明白,微微一笑:

    “爱卿直说便是,朕洗耳恭听,无论提及何种事端,朕恕你无罪!”

    见圣上无异样,还这般说辞,孙承宗放心不少,便大胆说道:

    “其一,攘外必先安内,其二,开源节流!”

    崇祯点头,看来孙承宗的确有两把刷子,一下子就直中要害,示意他说下去。

    “辽东防线固若金汤,建奴想要突破,难于登天,袭扰我朝只能绕道。

    以微臣之见,建奴今年南下几率不高,最大可能应在明年,朝廷便有年余光景,集中力量对付流寇!”

    崇祯来了兴趣。

    按照历史轨迹,建奴确实要待明年秋天,才第三次大规模入关,故意一问:

    “爱卿何以作出如此判断?”

    “回禀陛下,皇太极野心极大,如今草原各部被其征服五六成,去年窃取我朝钱粮,如虎添翼。

    这厮必然以此为根基,继续一统草原,稳固大后方,待北地尽入他手,以此贼欲望,断不会满足汗位。

    登基称帝乃大势所趋,此贼登基之时,便是再度叩关之日!”

    啧啧啧,战略家就是战略家。

    完全与历史轨迹大相径庭,崇祯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依卿之见,如何集中力量剿灭流寇?”

    孙承宗拱了下手:

    “西北、中原、长江以南,兵力空虚,朝廷不足以抗衡,流寇之所以轻易攻入凤阳,便是如此。

    然其兵力看似庞大,实则可战之兵不超过四成,流贼流窜区域太大,如若按以往分兵抗衡,容易疲于奔命,让其钻空子。

    须在此基础上,至少增兵十万,集二至三路兵力,择势力庞大者,步兵牵制骑兵突击,压缩其生存空间。

    再将其重创乃至歼灭几部,余者自然气焰大减,届时朝廷便可变被动为主动,最后大获全胜!”

    “哈哈哈,好一句变主动为被动!”

    崇祯很高兴,与自己构想大差不差,为当下最有效之法。

    流寇几起几落,用兵上归根结底,便是机动力量太少,看似有二三十万兵力剿贼,分守各个地方后,机动兵力常常仅有几万人。

    几万对付流贼数十万,根本做不到一锤定音,到头来流寇越剿越多。

    这当中,问题其实出在决策层,原主一直视建奴为心腹大患,以为农民起义跟前宋差不多,不会伤及根基。

    大量兵力银钱投入到辽东,反而忽视腹心之患,以致尾大不掉。

    如今二人不谋而合,思路在最高层面达成统一,攘外必先安内,此言甚妙。

    孙承宗,大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