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徒子长公主,小哭包左相在吃瓜 第65章 齐寻被孤立
长公主秦梦娆见左相御临和右相齐寻争论得不可开交,莲步轻移,缓缓开口道。
“二位丞相莫要再争,本宫听了二位的高见,深知二位都是一心为国,只是着眼之处有所不同。”
“左相心系百姓疾苦,深知民富则国强的道理;右相着眼于国家大事,忧虑边疆与建设所需的钱粮。”
她略作停顿,目光在群臣中扫视一圈后接着说。
“本宫以为,赋税之事并非只有轻徭薄赋与重税富国这两个极端。
或许可派人细查各地实情,富裕之地,可适当增加赋税,但也不可过重,以免伤了商贾百姓的积极性;而贫困之地,则需减免赋税,鼓励百姓开垦生产。”
“再者,边疆防御与基础设施建设确为国家大事,然所需钱粮也不必全然依赖赋税。
可鼓励富户商贾捐资报国,朝廷许以名誉嘉奖,既能得钱粮,又能彰显富户商贾的爱国之心。
对于百姓,也可在农闲之时,组织民夫参与建设,以工代赈,如此既解决了人力问题,又能让百姓有所收益,不至于加重百姓负担。”
“至于兵源,如左相所言,百姓富足则人心向国,自会踊跃参军。
朝廷只需善加引导,厚待兵卒及其家属,使从军成为荣耀之事。
如此,既能保证边疆防御,又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家的根基稳固,大事也可顺利开展。二位丞相意下如何?”
长公主这一番话,既肯定了两位丞相的出发点,又提出了折中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化解二人的争执。
左相御临听闻长公主的话后,率先出列,恭敬地说道。
“殿下所言甚是,此计周全,既顾全了百姓生计,又能为国家大事筹备钱粮,实乃良策。微臣本就忧心过重赋税会使百姓困苦,殿下这般举措,既能减轻贫困百姓之负担,又能以多种方式解决国家所需,微臣甚是满意。”
右相齐寻也紧接着出列,行礼后道。
“殿下聪慧过人,此计甚妙。微臣一心想着国家诸多事务需大笔钱粮,却未曾考虑周全。殿下提出的鼓励富户商贾捐资、以工代赈等法,既不影响国家事务的开展,又能避免一味加重赋税,微臣心服口服,自是满意。”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长公主秦梦娆今日似有别样心思,她蛾眉轻挑,朱唇轻启。
“诸位大臣,本宫近日还在思索一个问题,如今南方水患刚过,重建之事迫在眉睫,北方又有外敌异动,这钱粮调配之事,右相可有良策?”
右相齐寻心中一凛,深知这是长公主故意刁难,但仍硬着头皮出列。
“殿下,陛下。臣以为,南方水患之地,可让当地富户先出资救济,朝廷再从他处调配部分钱粮。北方边疆则需加紧赋税征收,以充军饷。”
秦梦娆冷笑一声。
“右相此言差矣。南方水患刚过,富户大多也受损失,如何再让他们出资?且加紧赋税征收,百姓本就困苦,这不是逼得百姓造反吗?”
群臣听闻,纷纷窃窃私语,觉得长公主所言有理。
秦梦娆接着说道。
“右相一向自恃聪明,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本宫听闻右相昔日在处理公务之时,多有徇私舞弊之举,今日看来,这治国之策也是漏洞百出。”
大臣们听闻“徇私舞弊”之事,虽不知真假,但看向齐寻的眼神中都带了几分怀疑和疏离。
左相御临心中暗觉奇怪,他虽与齐寻政见不合,但也不愿见朝堂之上如此构陷之事,刚想出言,却被秦梦娆一个眼神制止。
秦梦娆继续道。
“本宫还听说,右相在处理与他国贸易之事上,收受他国贿赂,才使得贸易条款对我朝不利,不知右相可有此事?”
齐寻气得满脸通红。
“殿下,此乃污蔑,臣一心为国,从未有过这等不忠之事。”
然而大臣们此时已经被长公主的话语引导,看向齐寻的眼神充满了不信任。
秦梦娆看着齐寻愤怒又无奈的样子,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曾经齐寻负她,这是她心中一直记恨之事,如今她要让齐寻尝尝被众人孤立的滋味。
她又说道:“右相,你若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朝堂之上,怕是难以服众。”
齐寻环顾四周,发现大臣们都在秦梦娆的话语影响下对自己避而远之,他知道自己陷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但此时却百口莫辩。
御临实在忍不住,出列说道。
“殿下,此事尚无证据,不可如此对待右相。朝堂之上,应以公正为要。”
秦梦娆却冷冷地说。
“左相莫要多管闲事,本宫今日定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右相,你且说说,你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
齐寻知道,在秦梦娆的步步紧逼下,自己已然成为众矢之的,朝堂上的孤立局面已然形成,而他只能在这风暴中心,艰难地寻找着一丝转机。
如此一来,朝堂上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了许多。
自从早朝长公主秦梦娆在朝堂之上对齐寻发难之后,群臣对齐寻的态度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每一日的早朝,齐寻如往常一般早早来到朝堂,可他刚一踏入,原本喧闹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大臣们的交谈声戛然而止,仿佛他是带来厄运的瘟神。
齐寻能感觉到那些或明或暗的目光,像一根根刺扎在他的身上。
以往,会有不少大臣在朝会之前与他寒暄几句,或是讨论一下今日将要上奏之事。
可如今,他周围数丈之内,仿若形成了一片真空地带,无人靠近。
那些曾经与他交好,一同商议国事的同僚们,见到他时,要么匆匆避开视线,要么只是冷淡地微微点头,然后便快步走开。
在朝堂议事之时,情况更是糟糕。
当齐寻提出自己的政见时,以往会有一些大臣支持附和,如今却是一片死寂。
大臣们就像没听到他的话一样,眼神飘忽地看着别处。
偶尔有一两个大臣不小心与他对视,也是赶忙低下头,仿佛害怕被他牵连。
一次,齐寻针对北方边疆的防御工事建设提出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他说得慷慨激昂,希望能得到群臣的响应,毕竟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可是他说完之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赞同。
左相御临微微皱眉,虽然他心中也觉得这个计划有几分可取之处,但因为长公主的态度,也选择了沉默。
其他大臣们则在下面交头接耳,可谈论的内容却与齐寻的计划毫无关系。
下朝之后,情况也没有好转。
在通往宫外的长廊上,齐寻走在中间,大臣们分成几波走在他的前后。
他能听到后面传来的压低的声音:“你说右相真的像长公主说的那样吗?”
“谁知道呢,不过长公主都这么说了,肯定不会是空穴来风。”
齐寻的手握成了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却也无法排解心中的愤懑。
在处理政务的衙门里,原本那些围绕在他身边听候差遣的小吏们,现在也是战战兢兢,能躲则躲。
以往他们会毕恭毕敬地向齐寻汇报事务,如今却总是找各种借口拖延,或者把事情推给其他官员,就怕和齐寻沾上关系。
在朝堂举办的宴会之上,齐寻的孤立更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往他所在之处总是宾客云集,大臣们纷纷敬酒,与他谈论国家大事或是诗词歌赋。
现在,他独自坐在角落的席位,面前的酒杯空空如也,没有一个人前来与他交谈。
而大厅中央,大臣们欢声笑语,互相敬酒寒暄,那热闹的场景与他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齐寻深知,自己在群臣中的威望已荡然无存,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境地,而这一切都是长公主秦梦娆一手造成的。
他望着那高高在上的龙椅,心中满是无奈与不甘,他知道自己必须想办法打破这个局面,可眼前的重重困境,就像一道道无法逾越的高墙,横亘在他的面前。
“二位丞相莫要再争,本宫听了二位的高见,深知二位都是一心为国,只是着眼之处有所不同。”
“左相心系百姓疾苦,深知民富则国强的道理;右相着眼于国家大事,忧虑边疆与建设所需的钱粮。”
她略作停顿,目光在群臣中扫视一圈后接着说。
“本宫以为,赋税之事并非只有轻徭薄赋与重税富国这两个极端。
或许可派人细查各地实情,富裕之地,可适当增加赋税,但也不可过重,以免伤了商贾百姓的积极性;而贫困之地,则需减免赋税,鼓励百姓开垦生产。”
“再者,边疆防御与基础设施建设确为国家大事,然所需钱粮也不必全然依赖赋税。
可鼓励富户商贾捐资报国,朝廷许以名誉嘉奖,既能得钱粮,又能彰显富户商贾的爱国之心。
对于百姓,也可在农闲之时,组织民夫参与建设,以工代赈,如此既解决了人力问题,又能让百姓有所收益,不至于加重百姓负担。”
“至于兵源,如左相所言,百姓富足则人心向国,自会踊跃参军。
朝廷只需善加引导,厚待兵卒及其家属,使从军成为荣耀之事。
如此,既能保证边疆防御,又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家的根基稳固,大事也可顺利开展。二位丞相意下如何?”
长公主这一番话,既肯定了两位丞相的出发点,又提出了折中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化解二人的争执。
左相御临听闻长公主的话后,率先出列,恭敬地说道。
“殿下所言甚是,此计周全,既顾全了百姓生计,又能为国家大事筹备钱粮,实乃良策。微臣本就忧心过重赋税会使百姓困苦,殿下这般举措,既能减轻贫困百姓之负担,又能以多种方式解决国家所需,微臣甚是满意。”
右相齐寻也紧接着出列,行礼后道。
“殿下聪慧过人,此计甚妙。微臣一心想着国家诸多事务需大笔钱粮,却未曾考虑周全。殿下提出的鼓励富户商贾捐资、以工代赈等法,既不影响国家事务的开展,又能避免一味加重赋税,微臣心服口服,自是满意。”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长公主秦梦娆今日似有别样心思,她蛾眉轻挑,朱唇轻启。
“诸位大臣,本宫近日还在思索一个问题,如今南方水患刚过,重建之事迫在眉睫,北方又有外敌异动,这钱粮调配之事,右相可有良策?”
右相齐寻心中一凛,深知这是长公主故意刁难,但仍硬着头皮出列。
“殿下,陛下。臣以为,南方水患之地,可让当地富户先出资救济,朝廷再从他处调配部分钱粮。北方边疆则需加紧赋税征收,以充军饷。”
秦梦娆冷笑一声。
“右相此言差矣。南方水患刚过,富户大多也受损失,如何再让他们出资?且加紧赋税征收,百姓本就困苦,这不是逼得百姓造反吗?”
群臣听闻,纷纷窃窃私语,觉得长公主所言有理。
秦梦娆接着说道。
“右相一向自恃聪明,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本宫听闻右相昔日在处理公务之时,多有徇私舞弊之举,今日看来,这治国之策也是漏洞百出。”
大臣们听闻“徇私舞弊”之事,虽不知真假,但看向齐寻的眼神中都带了几分怀疑和疏离。
左相御临心中暗觉奇怪,他虽与齐寻政见不合,但也不愿见朝堂之上如此构陷之事,刚想出言,却被秦梦娆一个眼神制止。
秦梦娆继续道。
“本宫还听说,右相在处理与他国贸易之事上,收受他国贿赂,才使得贸易条款对我朝不利,不知右相可有此事?”
齐寻气得满脸通红。
“殿下,此乃污蔑,臣一心为国,从未有过这等不忠之事。”
然而大臣们此时已经被长公主的话语引导,看向齐寻的眼神充满了不信任。
秦梦娆看着齐寻愤怒又无奈的样子,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曾经齐寻负她,这是她心中一直记恨之事,如今她要让齐寻尝尝被众人孤立的滋味。
她又说道:“右相,你若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朝堂之上,怕是难以服众。”
齐寻环顾四周,发现大臣们都在秦梦娆的话语影响下对自己避而远之,他知道自己陷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但此时却百口莫辩。
御临实在忍不住,出列说道。
“殿下,此事尚无证据,不可如此对待右相。朝堂之上,应以公正为要。”
秦梦娆却冷冷地说。
“左相莫要多管闲事,本宫今日定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右相,你且说说,你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
齐寻知道,在秦梦娆的步步紧逼下,自己已然成为众矢之的,朝堂上的孤立局面已然形成,而他只能在这风暴中心,艰难地寻找着一丝转机。
如此一来,朝堂上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了许多。
自从早朝长公主秦梦娆在朝堂之上对齐寻发难之后,群臣对齐寻的态度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每一日的早朝,齐寻如往常一般早早来到朝堂,可他刚一踏入,原本喧闹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大臣们的交谈声戛然而止,仿佛他是带来厄运的瘟神。
齐寻能感觉到那些或明或暗的目光,像一根根刺扎在他的身上。
以往,会有不少大臣在朝会之前与他寒暄几句,或是讨论一下今日将要上奏之事。
可如今,他周围数丈之内,仿若形成了一片真空地带,无人靠近。
那些曾经与他交好,一同商议国事的同僚们,见到他时,要么匆匆避开视线,要么只是冷淡地微微点头,然后便快步走开。
在朝堂议事之时,情况更是糟糕。
当齐寻提出自己的政见时,以往会有一些大臣支持附和,如今却是一片死寂。
大臣们就像没听到他的话一样,眼神飘忽地看着别处。
偶尔有一两个大臣不小心与他对视,也是赶忙低下头,仿佛害怕被他牵连。
一次,齐寻针对北方边疆的防御工事建设提出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他说得慷慨激昂,希望能得到群臣的响应,毕竟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可是他说完之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赞同。
左相御临微微皱眉,虽然他心中也觉得这个计划有几分可取之处,但因为长公主的态度,也选择了沉默。
其他大臣们则在下面交头接耳,可谈论的内容却与齐寻的计划毫无关系。
下朝之后,情况也没有好转。
在通往宫外的长廊上,齐寻走在中间,大臣们分成几波走在他的前后。
他能听到后面传来的压低的声音:“你说右相真的像长公主说的那样吗?”
“谁知道呢,不过长公主都这么说了,肯定不会是空穴来风。”
齐寻的手握成了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却也无法排解心中的愤懑。
在处理政务的衙门里,原本那些围绕在他身边听候差遣的小吏们,现在也是战战兢兢,能躲则躲。
以往他们会毕恭毕敬地向齐寻汇报事务,如今却总是找各种借口拖延,或者把事情推给其他官员,就怕和齐寻沾上关系。
在朝堂举办的宴会之上,齐寻的孤立更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往他所在之处总是宾客云集,大臣们纷纷敬酒,与他谈论国家大事或是诗词歌赋。
现在,他独自坐在角落的席位,面前的酒杯空空如也,没有一个人前来与他交谈。
而大厅中央,大臣们欢声笑语,互相敬酒寒暄,那热闹的场景与他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齐寻深知,自己在群臣中的威望已荡然无存,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境地,而这一切都是长公主秦梦娆一手造成的。
他望着那高高在上的龙椅,心中满是无奈与不甘,他知道自己必须想办法打破这个局面,可眼前的重重困境,就像一道道无法逾越的高墙,横亘在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