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 第233章 元,给个整数就行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第233章 元,给个整数就行

    “官窑?!”

    五月底的一天上午,常顺在JA区京城西路一户搬走了的住户家“例行”扫荡。

    在这户人家的楼梯下,当他打开袋子里面装着的物品,从里面拿出一块带着底款的瓷碗瓷片,看过之后,有些震惊。

    这是一家历史建筑老房子,是民房,并非会馆或者其它公房。

    房子是两进两出的老房子,两间两层的样式。

    前几天,老家的房子也装修好了,趁着周末,他带上宋芫回去了一趟。

    装修好了的房子,跟没装之前,看上去好了太多。

    期间他还买了一些家具,主要是床、柜子,把之前的旧床、旧柜子都换掉了。

    家电倒是没有购买,毕竟不是经常回去居住。

    此时,面前楼梯下地面上放着的瓷片不少,差不多有一袋子。

    袋子不是塑料的,而是黑布制作,黑布袋比较大,差不多有一个旅行包大小。

    这个袋子,表面落满了灰尘,看上去很陈旧,有些年头。

    在他查看这个布袋里面的物品前,它刚被一个进来捡破烂的人打开过。

    捡破烂的人,可能觉得是碎瓷片,破了的东西,没有价值,所以尽管看见了它们,也没捡走。

    又把它们扔掉了。

    这是他刚才进来时亲眼目睹。

    常顺看了一眼瓷片的底款,规规整整的写着“大清乾隆年制”六个篆体字。

    每个字的笔画,颜色深浅不一样。

    他之前听小说以及看视频专门研究了解过,官窑款,都是手写的,字迹跟印上去的不同。

    这个残掉的碗,只剩下五分之一左右。

    它不是青花瓷的,边缘部分露出的颜色是红色。

    这种红色,是豇豆红。

    官窑瓷器,哪怕是瓷片,依然很值钱。

    把它放在边上,常顺又拿了一块瓷片出来。

    这块瓷片,是一个花瓶的瓶身部分,掌心大小。

    它是粉彩的,表面画有“蝙蝠”、“桃子”图案,还写有“寿”字。

    蝙蝠、寿桃画的十分生动形象,比一般瓷片看上去要好了太多。

    这瓷片估计也是官窑,里面的瓷片不少,很可能找到这个瓶子的底款。

    如此想着,他把它放在边上,打开袋子口,往里面看了一眼,里面果然还有相同的画着蝙蝠、寿桃的瓷片。

    另外还有青花瓷、珐琅彩瓷片等。

    所谓珐琅彩,是釉上彩瓷器的一种。

    工艺是先在已经烧好的素面胎上涂彩料作底,然后在底色上加彩绘纹饰,再经炉火烧制而成。

    通常是清代康、雍、乾三朝着名的宫廷御用瓷器。

    见到这瓷片,他就感觉很高级。

    袋子里面装着的这些瓷片,很可能都是官窑。

    “或许是在那个“特殊年代”被人砸掉的完整瓷器,后来被这户人家的某位老人收集了起来。

    而在其去世后,家里人不重视,没当回事,搬家时遗忘了或者说就没想过要这些破瓷片。”

    他心里不由猜测到。

    常顺并没有急着拿花瓶其它部分的瓷片看,他拿了一个珐琅彩瓷片看了起来。

    这块瓷片很大,也是碗底,基本上有大半个完整瓷碗的大小了。

    先看了一眼底款,写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个楷书字。

    六个字自上而下分成了两行,字体规整,排列整齐。

    一看也是官窑款式。

    他又看了一眼碗面,表面画的是花鸟。

    花鸟栩栩如生,似乎就是真的。

    “发财了!”

    一个想法突然间在他心里升腾起来。

    想到这里,他没有继续看,而是把先前看过的瓷片都放到了黑布袋里面。

    在这之前,他寻找东西时捡到的有一个老帆布手提包。

    里面装着的有几样民俗物品、老玩具、搪瓷杯等。

    都不是很值钱的物件。

    怕把瓷片挤坏,他把这些都倒了出来。

    然后把黑布袋装着的瓷器连同袋子一起放到了老帆布手提包里。

    随后,常顺就提着袋子向外走去。

    路上,他不由又想到,那捡破烂的人还真是不识货。

    人生中这样好的距离发财近的机会,都能被他亲手扔掉。

    或许很多普通人都是这样,生命中有过类似的机会,可惜又被错过了。

    当然,笑别人时,他也在思考自己,自己何尝不也是捡破烂的。

    只是自己捡的东西,跟别人不同而已。

    另外他还想到,等晚点这边的搬迁户更少一些,抽个下雨天,他会带上金属探测器,到这家人的老房子探测寻宝。

    把它们放到面包车上,常顺今天也不打算继续寻找,而是直接开车离开了。

    “常老板!我这里有一块石头制作的牌匾,你看下要不要?”

    当车子经过拆迁区一处三叉路口,在这边回收废旧的周老板喊住了他。

    此时,这里还有其他几名同样回收废旧的人。

    他们是谢老板、杨老板、吴老板、李老板。

    常顺看了几人的三轮车,上面都放着一些物品。

    到了五月下旬,拆迁区的进度更快了,搬家户更多,回收废旧的人,生意也相对更好。

    “我看看!”

    听见是石头牌匾,常顺把车停了下来,下车走到了对方的车子前。

    “常老板,我这里也有东西!”

    “我这边也有,还有旧书!”

    “我也有!”

    其他几人也跟他打着招呼道。

    “看完他们的,我再看你们的!”

    常顺笑着跟他们回了一句。

    周老板掀开盖在他三轮车上的一块窗帘布,里面的石制牌匾露了出来。

    牌匾长方形,长约半米,宽约一尺,厚约6公分,材质依然是青石,上面有两个字——“墨香”。

    字迹雕刻的很古朴,很有文化气息。

    牌匾一看就比较有年头,说不定是某个书院或者学堂或者大户人家曾经所用。

    “多少钱?”

    看完,常顺问价道。

    “100元,给个整数就行!”

    周老板想了想,说了价格。

    他这样说,他也没还价,给了对方100。

    随着经历、阅历的改变,常顺把金钱慢慢看得更加透彻了。

    以前没钱时候,会去斤斤计较,哪怕是几块钱,都可能会想着争上一争。

    因为那时本来就没多少钱,不争不行。

    但当你不是很缺钱了,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每天都有很多的进账,就要考虑一些消费的问题。

    这不是自己飘了,而是现实。

    何况这100元,周老板并没多要,买到的物品,确实很不错,自己收藏或者说只是少赚点而已。

    人的观念,随着现实情况改变才是最好的。

    他现在是看实际情况还价,根据市场,不会过度的去追求压榨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