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 第268章 用废铜卖了这么多钱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第268章 用废铜卖了这么多钱

    吃饭期间,沈老板打了电话。

    两人约定了见面的地方,还是在“虹乔古玩市场”附近、他们之前见面交易过的位置。

    “这就是官窑瓷片吗?看着果然跟一般的瓷片不一样!”

    饭后回到车上,把带过来的瓷片给田斌看了后,他有些感触道。

    “那你说说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常顺随口问他道。

    “瓷的品质看上去更好、更细,还有用的染料。

    当然,最重要的是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字体很规整,“大明宣德年制”,楷体字也写的苍劲有力。”

    这些,估计是他从书上看到的。

    书上说的,是专业人士总结出来的。

    对于这些,常顺自然也了解。

    但书上所说,对于很多人而言,只能想象,能上手官窑实物,印象肯定更加深刻。

    而只有真品看得多了,在看见假货时,才更容易区分。

    “这个宣德缠枝莲花卉用料是不是苏麻离青料?我看它图案颜色有些地方黑乎乎的,像铁锈斑一样。”

    过了不久,田斌在看“宣德碗残件”时,又说道。

    “确实是苏麻离青料,民窑瓷片是很少用这种料的,毕竟材料的价格太昂贵。

    另外除了你看到的碗的侧面这部分,你再看碗的内部图案,大莲花部分,是不是也有铁锈斑,颜色较深!”

    “是啊!我能不能拿一块碎片回去做标本,也不白拿,以后弄到了其它档次稍微高点的物件,送一个给你!

    反正这碗也是残的,现在那个沈老板也不知道碗的具体情况。”

    田斌拿了一片瓷片,突然对他说道。

    这片瓷片,银元大小,面上画的图案,刚好是“缠枝花卉”。

    “行吧!既然你这样说了,那就拿一片好了,不过你可不要在外面到处说。

    有这种瓷片,你自己收藏、研究就好。”

    常顺想了想,同意了他说的话,还提醒了他。

    “那就多谢了!我不会到处说的!”

    对于有了官窑瓷片的事,他很高兴,拿着那片莲花花卉看了又看,然后从背包拿了一块报纸把它包了起来小心放好。

    “斌哥,不论是我还是沈老板的意思,我跟他两人的交易,价格问题,不要让其他人知道。

    以后你跟别人的交易,特别是贵重物品,同样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瓷片你也看了,我把你送到地铁口,你自己先回去吧!”

    看了下时间,差不多一点半了,他就又对他说道。

    这也是古玩行业的一些规矩,买卖双方,在能保密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交易,最好是不要让第三者参与。

    “行!那你把我送到地铁口。”

    随后,常顺就启动了车辆。

    期间田斌跟他聊了下他拿起来的那块小瓷片的价值。

    如果不跟官窑碗拼凑在一起,别人认不认它是官窑还不好说,那样价值很低。

    但现在知道它能够拼凑在碗的侧面上,就宣德官窑,苏麻离青料而言,这块瓷片,价值就比较大。

    具体值多少钱,常顺并没有说。

    随着一次次的去渣土场、参加古玩交流会、逛古玩店,沉淀两三年,相信田斌也会慢慢的从新手变成行家里手。

    田斌下车后,他直接向约定的地方驶去。

    到了不久,沈老板就来了。

    他并没有带别人过来。

    “常老板,听说最近你跟刘老板合伙做了个大买卖,售卖了不少民俗物品。”

    坐到他的面包车里,打招呼时,沈老板笑着道。

    他指的是那个经营饭店连锁店,用民俗物品做为装饰品,购买大量五六十年代或者六七十年代怀旧用品的老板的事。

    “也算不上多大的买卖,只是需求量大了些,赚不了太多的钱,一些跑腿费而已!”

    他也笑着跟他打了招呼。

    “官窑瓷片呢?赶紧拿出来我看看!”

    打过招呼后,对方就催促了起来。

    “你没带人过来帮忙参谋一下吗?”

    常顺问出了他的疑惑。

    “不需要!我相信你,我们也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以后也会长期合作。

    另外对于瓷器,我还是有一些研究的,真假多少还是能够看明白一些。”

    沈老板这样说,他就把瓷片拿了出来。

    瓷片还是被报纸包裹着。

    他先打开的是乾隆官窑,那个豇豆红的碗底。

    对方把它拿到手里,仔细看了起来。

    大概两分钟后,把它又放了回去。

    随后,又打开了另外一份报纸。

    把“宣德”官窑残片都拿着看了起来。

    “官窑就是官窑,跟普通的很不一样!常老板,你这两份瓷片咋卖?”

    都看完,沈老板有些感叹,然后问价道。

    “今天带来的瓷片,档次比卖给刘老板的更高,体积也更大。

    我说个最低价,那个乾隆的豇豆红瓷片,4万,宣德的,你给6万。”

    这价格,常顺在来的路上,已经考虑过。

    宣德官窑的青花瓷片,比乾隆的那片,要大一些,瓷片也多3片,田斌拿走了一片,还有2片。

    也就是说,目前宣德的这份,瓷片还有3个部分。

    两份合起来10万,他是不打算让价的。

    哪怕是残件,有官窑底款瓷片在,是一件瓷器最重要的部分,都值这价。

    “行!就按你说的,两份瓷片我要了。”

    沈老板没多考虑,很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两人去了附近的银行。

    路上,常顺脑海中浮现了一个想法:

    就是那些可以拼凑的宣德碗侧面瓷片,沈老板买了可以送给朋友当标本或者跟别人以物易物。

    他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

    沈老板听了觉得有道理。

    买的官窑底款瓷片,对方并不打算出售,可能也是为了研究、欣赏。

    这样的瓷片,相对于购买完整瓷器,一下子花百八十万或者几百万,性价比自然是高了很多。

    钱货两清,沈老板让他弄到了东西再联系他,然后就开车离开了。

    之后的时间,常顺打了刘老板的电话,问老铜有没有人收藏。

    那些寻找出来的民国铜块,他觉得卖废品直接回炉太可惜了。

    刘老板的说法,有人收藏,可以售卖给那些制作假货的人。

    这话让他想到了曾经逛古玩地摊听别人说过的事。

    就是有人专收各种老的铜器废料,然后回炉再造,用老铜制作各种铜器,就算拿去化验,成分也是老的。

    意思就是“以老仿老”,这样的仿制,让人更加难以鉴别。

    刘老板说要是他愿意出售,他就可以收购,以12元一斤的均价收。

    这价格比送到最大的收购站9到10元一斤贵了2元多。

    常顺觉得自己是个小人物,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能卖高价,他自然不会卖给收购站。

    至于人家买了作为老铜自己收藏,还是回炉再造,制作假货,那个跟他没有关系。

    只要自己不做假货就行。

    另外就算自己不出售这些铜给那些人,别人也能想办法从其他地方购买到“原材料”。

    这样想着,下午的时间,他回去之后,就把铜块都拿到了刘老板的店铺。

    称过重量,有1026斤,12元一斤,一共元。

    用废铜卖了这么多钱,是他以前从来没想到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