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娶炮灰女配后的人生 第63章 青云书院蹭课
热门推荐:
穿成兽世娇雌,大佬们每天都在修罗场
穿成疯批反派,万人迷皇子杀疯了
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
隐世宇智波
仙途虐恋:叶凡传奇
高武:一枪独尊
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
重生娱乐天天
丑人多福气
“你今日在院里一整天便弄出了这些盐?”
谢青不敢相信的看着瓦罐里雪白的细小颗粒。
“青哥你尝一尝?”
谢青拿手沾了些盐粒放了嘴里。
“很咸,要比细盐还要咸一些,而且没有苦味。”
“青哥,离开京城以后我才知道,大多数百姓竟然连好一些的盐都吃不起。”
“粗盐中的杂质太多,人长期食用会对身体产生伤害,所以我才想着,能不能将盐变得更干净些。”
“所以才想要留在兴庆府几日。”
“你打算如何做?”
谢青没问林然是如何提纯细盐的,只想知道林然接下来要做什么。
“我本是想将这细盐的提纯方法,直接写信告诉外祖父,由他跟圣上详说。”
“但昨日许师兄正巧提到其调动一事,不若这方子由他上奏给圣上。”
林然是想在此事上带上许同知。不说别的,只这法子若是得了圣心,许同知必然会在圣上跟前留名。
以后官途也能更进一步。
谢青:“你可舍得?”
“有什么舍不得的,能在师兄关键时刻帮其一把,以后于我俩也有益处。”
别看林然现在没有踏入官场,但其对于这种官场里面的利益往来,却看得很是透彻。
因此,才会想着在此事中带入许同知。
第二日一早,林然拿着盐罐去找了许同知。
等许同知听闻师弟来意后,心底对林然溢满感激之情。
师弟带来的这罐盐,自己怎能不知其中价值。
若是这种盐能用于大楚普通百姓之家,这事便是大功德一件。
没想到师弟只是听自己前晚提了一嘴,便愿意在这事里带上自己。
“师弟,师兄多谢的话就不与你说了,今日你对师兄的好,师兄以后必会回报。”
“师兄客气了,咱们贵为同门,自然要互相扶持。”
林然将盐罐与提纯方法全都留给了许同知,至于他该怎样上奏圣上,林然便不用关注了。
聪明人做事,不必事事挂心。
从许同知处回来,林然便同谢青一起,在兴庆府拜访学者,向他人学习长处。
按陈震的要求,俩人每到一处,除了体验民风民俗外,还要各做上两篇策论,寄回给他批阅。
这算是游学时的作业。
毕竟出来游学,基本功课也不能荒废。
两人在兴庆府又待了五日,才在许同知的相送下,乘船继续南下。
这回乘船,谢青早有准备,不仅备了晕船药,其一上船便进了船舱睡觉。
使得林然只能自己站了甲板上看风景。
船再往南行,经过两日便到了江宁府。进入江宁府,也算是到了真正的南边。
不到四月份,江宁府码头两岸已经有了春意,这边不比北方,南边春日来得早,江宁府现下已经是花红柳绿。
两人下船后,直接带着下人赶了马车去青云书院报到。
是的,两人游学的第二站,便是来青云书院听课。
在读书人眼中,大楚众多书院中南北皆有一翘楚。
北地书院当属陈震陈大儒开办的应天书院。
而南边书院中,得读书人推崇的便是青云书院。
青云书院山长刘墨贤,在大楚是为数不多能跟陈震齐名之人。
且这俩人还是好友关系。
所谓做学问皆要取长补短才好。陈震虽身为大儒,但其也有短板之处,所以自己教不了弟子的,那便请个外援就是。
所以俩人这会便是要来青云书院蹭课。
等刘墨贤看完老友弟子带来的书信后,忍不住呲了呲牙。
陈震这老东西,又给自己打包送来俩弟子。
这都是第几回了,自己这书院快成应天书院分院了。
哪一日自己也得让门下弟子去找其讨教才行。
要不自己这亏可吃大了。
“老夫向来不教授庸才,我与你二人各出一题,也看一看陈震的弟子学问如何。”
听到刘山长这话,林谢两人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
今日答题可得用心作答,毕竟事关老师声誉。
若是题答的不好,岂不是连带着老师都要跟着丢脸?
刘墨贤不等两人作答,直接拿了空白两页纸,提笔刷刷刷写下两题,分别递到二人手中。
“好了,你俩有半个时辰的时间答题。”
林然接过刘山长递来的考题,只见纸上不过寥寥几个字:
问君如何看待溧水河水患一事。
林然看到这题不由愣了愣,溧水河水患?
这刘山长出的考题未免难了些,不说溧水河在哪自己都不知,就说治理水患一事,自古皆是大工程。
这种考状元的题目,是不是不应该拿来考小小举子?
好在自己虽不知溧水河具体位置,但治理水患这种千古名题,自己在现代时,也从网上看过一些后世名家给出的答案。
林然在脑中略微总结后,提笔写到:
水者,万物之本源也,然其性无常,或为洪涛,或为干旱,皆能为民之患。故治水者,为国之大事也。
水患之因,有二:一曰天灾,二曰人祸。天灾者,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之力也;人祸者,过度开垦、滥砍滥伐、破坏水利设施等人为之过也。
治水之法,有五:一曰防,二曰疏,三曰蓄,四曰引,五曰分。
林然根据后世经验,洋洋洒洒写了不少治水之道的方法。
待半个时辰过后,刘山长拿了两人的答题,坐了桌案后细细批阅。
今儿自己给两人出的题目,皆是属于难题了。
倒不是自己为难两人,而是想看一看,陈震那老头的关门弟子,水平到底如何。
等看完两篇文章后,刘墨贤沉默了。
桌上两篇文章的质量,实在是有些超出自己对举人学问该有的认知。
这二人的文章,就是放在进士答题里,也是非常出色的一类。
没想到陈老头临到晚年,竟然好运的收到两名优秀弟子。
“二位可有改投山门的想法?”
林然:……
谢青:……
刘墨贤见底下两人一脸莫名的看着自己,不觉老脸一红。
自己竟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你二人题答得都不错,日后便跟在我身后听课吧。”
林然(谢青):“多谢刘山长!”
谢青不敢相信的看着瓦罐里雪白的细小颗粒。
“青哥你尝一尝?”
谢青拿手沾了些盐粒放了嘴里。
“很咸,要比细盐还要咸一些,而且没有苦味。”
“青哥,离开京城以后我才知道,大多数百姓竟然连好一些的盐都吃不起。”
“粗盐中的杂质太多,人长期食用会对身体产生伤害,所以我才想着,能不能将盐变得更干净些。”
“所以才想要留在兴庆府几日。”
“你打算如何做?”
谢青没问林然是如何提纯细盐的,只想知道林然接下来要做什么。
“我本是想将这细盐的提纯方法,直接写信告诉外祖父,由他跟圣上详说。”
“但昨日许师兄正巧提到其调动一事,不若这方子由他上奏给圣上。”
林然是想在此事上带上许同知。不说别的,只这法子若是得了圣心,许同知必然会在圣上跟前留名。
以后官途也能更进一步。
谢青:“你可舍得?”
“有什么舍不得的,能在师兄关键时刻帮其一把,以后于我俩也有益处。”
别看林然现在没有踏入官场,但其对于这种官场里面的利益往来,却看得很是透彻。
因此,才会想着在此事中带入许同知。
第二日一早,林然拿着盐罐去找了许同知。
等许同知听闻师弟来意后,心底对林然溢满感激之情。
师弟带来的这罐盐,自己怎能不知其中价值。
若是这种盐能用于大楚普通百姓之家,这事便是大功德一件。
没想到师弟只是听自己前晚提了一嘴,便愿意在这事里带上自己。
“师弟,师兄多谢的话就不与你说了,今日你对师兄的好,师兄以后必会回报。”
“师兄客气了,咱们贵为同门,自然要互相扶持。”
林然将盐罐与提纯方法全都留给了许同知,至于他该怎样上奏圣上,林然便不用关注了。
聪明人做事,不必事事挂心。
从许同知处回来,林然便同谢青一起,在兴庆府拜访学者,向他人学习长处。
按陈震的要求,俩人每到一处,除了体验民风民俗外,还要各做上两篇策论,寄回给他批阅。
这算是游学时的作业。
毕竟出来游学,基本功课也不能荒废。
两人在兴庆府又待了五日,才在许同知的相送下,乘船继续南下。
这回乘船,谢青早有准备,不仅备了晕船药,其一上船便进了船舱睡觉。
使得林然只能自己站了甲板上看风景。
船再往南行,经过两日便到了江宁府。进入江宁府,也算是到了真正的南边。
不到四月份,江宁府码头两岸已经有了春意,这边不比北方,南边春日来得早,江宁府现下已经是花红柳绿。
两人下船后,直接带着下人赶了马车去青云书院报到。
是的,两人游学的第二站,便是来青云书院听课。
在读书人眼中,大楚众多书院中南北皆有一翘楚。
北地书院当属陈震陈大儒开办的应天书院。
而南边书院中,得读书人推崇的便是青云书院。
青云书院山长刘墨贤,在大楚是为数不多能跟陈震齐名之人。
且这俩人还是好友关系。
所谓做学问皆要取长补短才好。陈震虽身为大儒,但其也有短板之处,所以自己教不了弟子的,那便请个外援就是。
所以俩人这会便是要来青云书院蹭课。
等刘墨贤看完老友弟子带来的书信后,忍不住呲了呲牙。
陈震这老东西,又给自己打包送来俩弟子。
这都是第几回了,自己这书院快成应天书院分院了。
哪一日自己也得让门下弟子去找其讨教才行。
要不自己这亏可吃大了。
“老夫向来不教授庸才,我与你二人各出一题,也看一看陈震的弟子学问如何。”
听到刘山长这话,林谢两人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
今日答题可得用心作答,毕竟事关老师声誉。
若是题答的不好,岂不是连带着老师都要跟着丢脸?
刘墨贤不等两人作答,直接拿了空白两页纸,提笔刷刷刷写下两题,分别递到二人手中。
“好了,你俩有半个时辰的时间答题。”
林然接过刘山长递来的考题,只见纸上不过寥寥几个字:
问君如何看待溧水河水患一事。
林然看到这题不由愣了愣,溧水河水患?
这刘山长出的考题未免难了些,不说溧水河在哪自己都不知,就说治理水患一事,自古皆是大工程。
这种考状元的题目,是不是不应该拿来考小小举子?
好在自己虽不知溧水河具体位置,但治理水患这种千古名题,自己在现代时,也从网上看过一些后世名家给出的答案。
林然在脑中略微总结后,提笔写到:
水者,万物之本源也,然其性无常,或为洪涛,或为干旱,皆能为民之患。故治水者,为国之大事也。
水患之因,有二:一曰天灾,二曰人祸。天灾者,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之力也;人祸者,过度开垦、滥砍滥伐、破坏水利设施等人为之过也。
治水之法,有五:一曰防,二曰疏,三曰蓄,四曰引,五曰分。
林然根据后世经验,洋洋洒洒写了不少治水之道的方法。
待半个时辰过后,刘山长拿了两人的答题,坐了桌案后细细批阅。
今儿自己给两人出的题目,皆是属于难题了。
倒不是自己为难两人,而是想看一看,陈震那老头的关门弟子,水平到底如何。
等看完两篇文章后,刘墨贤沉默了。
桌上两篇文章的质量,实在是有些超出自己对举人学问该有的认知。
这二人的文章,就是放在进士答题里,也是非常出色的一类。
没想到陈老头临到晚年,竟然好运的收到两名优秀弟子。
“二位可有改投山门的想法?”
林然:……
谢青:……
刘墨贤见底下两人一脸莫名的看着自己,不觉老脸一红。
自己竟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你二人题答得都不错,日后便跟在我身后听课吧。”
林然(谢青):“多谢刘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