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 第62章 孔明的联姻建议

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第62章 孔明的联姻建议

    “啊???”

    诸葛亮张大嘴巴。

    饶是他聪明绝顶,也没想到主公在此时竟提出这么个离谱的要求。

    而在刘备看来,孔明先生为我父子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恩深似海,义重如山!

    前世他把独子长孙都给了咱老刘家,今生咱老刘家怎就不能帮他添几个儿孙?

    这合情合理,也天经地义!

    灵儿如若争气,生出了一两个男孩,那是帮孔明先生解决了多大的后顾之忧!

    这在诸葛亮看来,却觉得相当的不合适。

    “主公,切莫拿此事做玩笑啊!另外,亮已有妻室,甚恩爱之,不宜另娶。”

    “无妨无妨,乃令小女为侧室,灵儿乖巧伶俐,身体康健,又懂事听话,知书达礼。凡事定能以妻主为先,不会让军师为难。”

    “主公啊,令嫒乃宗室之女,怎可与我这乡野村夫为侧?”

    刘备诚恳道:“我刘备自诩有识人之能,知军师乃不世之才。小女能侍奉先生,在备看来,乃是她的福气。”

    这是刘备的真心话:

    上一世灵儿既被曹贼掳去,定然身世凄惨,郁郁而终。

    今生若能服侍孔明这等人杰,可不真是她的福气?

    从女儿的角度讲,给诸葛亮这等俊伟之人当侧室,也比给某些歪瓜裂枣,老态龙钟,又或是品行不端的士族子弟做正妻还要好得多。

    况且,这还不是简单的还礼,这是报恩!

    “我也理解……”

    刘备真挚的给诸葛亮解释:“我知军师心忧无嗣,这才请过继兄长之子为嗣,实乃无奈之举,并非所愿也。

    我也会严加教导,绝不许灵儿逾矩失仪,只为助先生绵延子嗣耳!一旦灵儿有子,亦可继在尊夫人名下,既是军师血缘,定与夫人也更为亲近。先生何不考虑一二?”

    诸葛亮听闻这一席话,确定主公真不是在开玩笑,他是真把什么问题都给你想好了。

    “主公啊,亮苟活至今,从未曾听说汉室宗亲之女,与他人为妾啊!”

    “无妨无妨,既有父母之命,又何须在意那些繁文缛节!我名为汉室宗亲,早年还不一样给人织席纳履,搓草编麻。”

    刘备说的真诚坦率。

    诸葛亮却觉得万不能接受。

    “承蒙主公厚爱,亮实感激不尽。

    如今大业当前,亮愿将心力全然倾注于辅佐主公成就霸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亮之子嗣之事暂且搁置一旁,待主公大业功成之时,天下归心之日,亮再做此打算不迟也。

    此婚配打算,亮绝难受之。”

    诸葛亮意在以霸业之心,说服刘备勿在此事多费心思。

    可他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刘备心里却愈发担忧。

    回想阿斗所言:孔明就是因为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帮自己匡扶汉室之大业上,才耽误了自己绵延子嗣。

    前世如此,今生岂能还让先生如此?

    只是,诸葛亮的几番相拒,也让刘备明白:先生才高行洁,自有人家的原则和底线,不可强人所难。

    刘备思量过后,给出一个委婉的方案:

    “先生既不娶吾之小女,也无妨!待江陵迁民事毕之后,我于江陵物色些良女,另请尊夫人挑选,可先言明只为先生嗣后,若出子嗣,记挂在尊夫人名下,既不让夫人失了体面,也不让先生左右为难。”

    “这……”诸葛亮为难苦笑。

    其实,刘备洞察人心,某些事情他猜测得一点不错!

    比如:诸葛亮乃士族子弟,确实非常在意子嗣之事。

    他和黄月英结婚多年,只生了一个女儿,就再无子息动静。

    人皆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再过几年,便将而立。

    若还是无子,以后便愈发艰难。

    旁人闲言碎语不说,自己也难以心安。

    这一点,老来得子的刘备比谁都感同身受。

    其实,黄月英也曾想过,趁夫君年轻,纳一房妾室,生个儿子,好好培养,也了他却了这桩心事。

    但诸葛亮考虑到与黄月英夫妻和睦,相濡以沫,又怕伤了她的心。

    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但总不能一直没儿子啊!

    后来,为求子嗣,诸葛亮想出一个折衷的办法:

    写信给大哥诸葛瑾,请收其次子诸葛乔为嗣。

    起初大哥也是为难。

    然架不住诸葛亮一次一次的软磨硬泡,终于决定等诸葛乔再大几岁,便过继给诸葛亮为子嗣。

    然而继子毕竟有别于亲生。

    诸葛亮不说,刘备也知道他心中必会遗憾。

    这才决定以主公身份,为诸葛亮安排纳妾之事。

    诸葛亮也觉得话既然说到这个份上,再拒绝主公的好意也不太合适了。

    但他的想法与刘备又有些不同。

    请夫人择选些良女,权当收个丫鬟侍女,以照顾夫人饮食起居,免得使其过于劳累。

    夫人常年劳作,又醉心于改造农工用具,熬夜伤神,至身体欠佳。

    若能得到妥帖照顾,调养得当,也未尝不能再生子嗣。

    既如此,诸葛亮也不再拒绝,拱手一拜:“亮拜谢主公!”

    刘备心下大安,只想待荆州事毕,多给孔明先生一些假事,免其太过劳累。

    而诸葛亮却又想到一件事:“主公既有小女,亮倒有一人推荐与主公为婿。”

    “何人?”

    “刘先刘始宗之甥,也是我收的徒儿,周不疑周文直!”

    “周不疑?”

    刘备当然听说过这个人,原本其师刘巴就是他介绍的。

    “不疑今年满十六岁,此子智谋不凡,才华横溢,日后必成大器。而其又是刘先之甥。刘先亦是汉室宗亲,原为荆州别驾,后为武陵太守,于荆襄之地人脉甚广。主公若得和其联姻,必得诸多助力,于稳固荆襄局势大有裨益。”

    “嗯??”

    刘备又坐起来,认真思索着诸葛亮的提议。

    倘若能使灵儿嫁周不疑,与刘先结为亲家,那么刘先所积累的人脉资源,无疑会成为他在荆襄之地站稳脚跟的有力依仗。

    此前他也曾动过与荆州士族结姻的念头,只是担心此举会引发刘表的猜忌,进而影响自己在荆州的处境,因而迟迟未敢有所行动。

    如今,诸葛亮作为周不疑的老师,由他出面从中牵线做媒,情形便大不相同了。

    刘备看着诸葛亮,不禁苦笑:

    孔明啊孔明,我本想帮你!

    到头来,却还是你在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