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1931,我有一座军事仓库 > 第58章 种豆得瓜

重生1931,我有一座军事仓库 第58章 种豆得瓜

    雨还在下。

    很多人家都不得不到皮家矿上买煤,一场连阴雨给皮家带来不小的商机。

    虽然道路泥泞,但周家来客了。

    在县城开山货铺子的谢掌柜上门,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一挂大车。

    “弟妹、大侄子,早就想来家里看看,前些日子忙,这天一直不晴……我实在等不及了……”

    干娘和江河赶忙把他往“新房”里让。

    谢掌柜看到正屋已经成了废墟,不胜唏嘘:“这……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干娘也是心有余悸:“房子还是我们刚搬过来时修的,亏得下雨前根娃子整了这两顶棚子!”

    看临时帐篷下住的还可以,谢掌柜心里踏实了一些:“大侄子,不瞒你说,山果子、山药我赚了这个数……”谢老板拇指食指比了一个“八”。

    “过去十年我也没有赚这么多!老叔吃水不忘挖井人,给你们拉来点炭,还有米面油啥的!”

    边说边招呼江河、狗娃帮着卸车。

    江河也没矫情,人家没打招呼拉来了,就是真心实意的,再说什么就假了。

    煤炭卸在兔窝旁,又用毡布盖了。吃的一应东西只能放进帐篷里。

    来妮烧了开水,一人端上一碗。

    谢掌柜又问:“天越来越冷了,你们也不能一直住在这里啊?”

    江河说:“叔,我还没琢磨好房子怎么盖呢。”

    谢掌柜说:“也是,天太冷,不是盖房子的时候,熬到开春吧,到时候用工用料用钱什么的打个招呼。”

    正事说完,谢掌柜要走。

    江河拦住他:“叔,还有个生意做不做?”

    谢掌柜立马来了精神:“做,只要你说的我这里就做!”

    这场秋雨淅淅沥沥下了半个月还多,十多天后,天气终于放晴了。

    所有的庄户人总算松了一口气。

    元宝镇上的建材商行生意特别好:芦苇、瓦片、毡布、青砖、石灰……

    江河也花大价钱买来大量的青砖准备着开春的基建。

    干娘数了一下:“根娃,咱们就是盖上六间砖房也用不了这么多砖啊?”

    “娘,咱们家院墙也要一齐拉起来!”江河说。

    “那得花多少钱啊?”干娘完全没了概念。

    “娘,盖房子的事你不用管,也不用你手里的钱。”江河给她宽心。

    “干娘的钱不也是你赚的,一家人还算什么你的我的。”干娘嗔他。

    这段时间,各家各户都是在屋里苦熬,雨停了,大夯、二愣子两个光棍汉又来磨迹江河:

    “根子,弄点啥?”

    “就是就是,这段时间在屋里快憋闷死了!”

    那就整吧。

    牛角山上的好东西多着呢。

    孬叔现在的威望已经远远超过了胡铁锤这个甲长,特别是经过采山果、挖山药两件事。很多事情只要由他出面,村里的庄户人就没有不响应的。

    这个活男女都可以,但小孩就算了。

    二十多个男男女女乘着谢掌柜派来的大车再次进了牛角山。

    这次钻的是柞木林子。

    人有生命周期、植物也有。

    牛角山上的柞木林里长了很多野生木耳。

    柞木木耳是指生长在柞木上的黑木耳。

    在城里,这个年月的木耳是高档食材,但在庄户人这里没有这个概念。

    一是老百姓吃不起,另外是没见识的普通庄户人不屑于吃这种东西。

    但谢掌柜可是见过世面的,这种野生黑木耳口感鲜美、营养丰富,甚至对人身体还有好处,弄到省城,价格不比肉低。

    但这种东西少的可怜,偶有收到,也不过是三斤二斤,一个季节也收不了百十斤。

    这次,江河说可以用大车来拉!

    这是什么概念?跟用车拉大洋差不了多少啊!

    谢掌柜还按江河的要求给每个人配了脚扎子。

    很多人不知道江河花大价钱采这些玩意做啥,但只要有钱赚,管他呢。

    这次的劳务费不按天算,按斤,采一斤黑木耳给2分钱。

    一是因为刚下过雨,黑木耳很湿很新鲜,也很沉;二是林子里的木耳真的多,一个人半天采二十斤还是没有问题的。还有就是牛角山无限大,无限采都行。

    头一天上半天,二十多个人采了六百多斤,江河现场发钱,采的多的赚了一块,就连秋桂都赚了八毛多。

    现场发钱刺激了大家的积极性。

    下半天,产量超过了800斤。

    晚上在山洞里吃饭的功夫,孬叔找江河:“根娃子,离牛角山最近的周家河、闫家河两个村的村长找了我,想帮咱们采山货,工钱少算点都行?”

    “少算啥?都一样,孬叔你记好数量给人家发钱就行。”江河说。

    采木耳的队伍一下子多了六七十人,当然,产量也多了很多。

    真金白银到手,这两个村的人也激动了。

    湿木耳必须得及时晾晒,每天不管采多少,谢掌柜都得立马运走,有日头了在阳光下晒,没日头了还得熏干。

    第一天采了1600斤;

    第二天采了小3000斤;

    第三天采了3800多斤;

    ……

    周家河、闫家河两个村里的人太多,山洞里住不下,两个村的村长就每天带自己的人晚上收工回去,第二天一大早再赶过来。

    一连采了十四天,江河决定收工了。

    这半个月已经慢慢深入牛角山超百里,这么多人的吃喝、住、往外运送都成了一个大问题: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再这样下去不划算了。

    听说要收工,周家河、闫家河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的样子

    后期效率低,平均下来每天采摘2500斤左右。

    木耳太湿,不能按干木耳的六毛五算,实际结算价谢掌柜给算了两毛八。除去各项成本结了近块大洋。

    “分脏”的时候,孬叔很难为情的样子:“根娃,闫家河、周家河两个村的村长不地道!”

    江河问:“怎么了?”

    “两个村长都是让我把他们那些人的工钱结算给他们两个,由他们和村民二次结算,他们的村民说村长要从他们的工钱里抽成,还说两个人早就巴不得咱们停工,他们好自己带人进山……

    他们说牛角山离他们村只有七八里路,一直认为是咱抢了他们的东西……”

    江河想到了会是什么情况,但牛角山也不是自己的,自己也管不了人家。

    “算了孬叔,由着他们自己弄吧。”

    让江河想不到的是,除了周家河、闫家河的人起了二心,就连皮家仡佬自己村里的人也准备单独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