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脑虫:寄生控制 > 第272章 名义宇宙的十六年(6)

脑虫:寄生控制 第272章 名义宇宙的十六年(6)

    此时,侯亮平的身边只剩下祁庭,这个曾是好兄弟的少年,成为了他唯一的依靠和精神寄托。

    侯亮平感到胸口一阵压抑的痛楚,但他强行让自己保持镇定。

    他咽下内心的情感,试图转移话题,“这么轻便的扫描仪,可靠吗?”

    女军官指着扫描仪,简短地解释:“这个脑图扫描仪通过发射近红外光,穿透脑组织,检测反射光谱。它内置的智能算法可以识别这些光谱特征,判断是否有微生物入侵。”

    她停了一下,继续说道:“结合脑电图技术,实时监测大脑电活动。微生物入侵后,可能干扰正常神经信号的传导,导致脑电波出现异常。扫描仪会通过分析脑电波的频率、振幅和相位变化,识别出异常模式。”

    侯亮平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听,他的目光远远地落在祁庭身上。随着一阵嘀嘀嘀的声音,祁庭终于被送了出来。

    祁庭走出房间,笑着打招呼:“马阿姨!你好!”

    女军官笑着回应:“你好啊,小祁。”

    祁庭转向侯亮平,语气轻松:“干爹,扫了几百次,我的脑袋里没有虫。”

    侯亮平伸手摸了摸他的头发,面露微笑:“走吧,咱们先走了。小马,谢谢你陪我们走一趟。”

    女军官点了点头:“别客气。”

    侯亮平带着祁庭走向国防部的大门,刚走到门口时,他看到了赵东来。赵东来身着深蓝色和纯白色搭配的特殊军装,戴着军帽,看上去威严又不失亲切。

    他看见侯亮平牵着祁庭,停下了脚步:“亮平?你们也来做检查了?”

    侯亮平抬头看着赵东来,轻声答道:“赵局长,我们来检查,应该也是你的安排吧?”

    赵东来笑了笑:“工作嘛。”

    侯亮平:“理解,理解。”

    赵东来接着说:“改天我们喝酒。”

    侯亮平摇了摇头:“我戒酒了。”

    赵东来看得出,侯亮平说这话的口气并不轻松。侯亮平看起来很平静,但实际上是在拒绝。

    赵东来点头,表示理解:“戒酒好。本来我退休后天天喝,现在除了见见几个老朋友,其他时候也不太愿意喝。”

    侯亮平轻轻笑了笑:“改天再约。”

    赵东来也点头:“改天再约。”

    两人目光相对,微微一笑,随后转身告别。

    赵东来看得出来,侯亮平的眼神中已没有曾经的光彩。他知道,侯亮平只是强行支撑着。

    赵东来目送着他们离开,最后的目光停留在祁庭身上,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为什么脑虫偏偏放过了祁庭,然后又把他送到侯亮平的身边呢?

    赵东来不解,但是这些问题似乎不重要了。现在他要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嘀嘀嘀,脑图扫描仪工作完毕。

    祁庭戴着眼镜,穿着格子衫,走到门口的扫描仪前。

    同时人脸识别后,门框机器人随即发出声音:“祁庭教授,你好。”

    祁庭点点头,问:“一切正常吗?”

    正常,是迷雾事件之后,最常用到的词,是人们心中最希望一直听到的词。

    “一切正常,教授。今天是你三十岁生日,祝你生日快乐。”

    “谢谢。”祁庭简短回应,走进了教室。

    这个“教室”和十六年前的完全不同。

    四周是全息投影设备,背景是绿色的墙体,投影仪和摄像机环绕在四周,室内空无一人。唯一的“古董”是一张讲台和一把椅子。

    祁庭摘下眼镜,换上了一个带淡蓝色镜片的新眼镜。顿时,眼前的视野发生了变化,屏幕上浮现出大量的信息,耳边传来了智能语音。

    “凯瑞,现在有多少人在线?”祁庭问道。

    “233个学生已经订阅了您的未来史学课。”凯瑞的声音清晰响起。

    “今天是开第一节课,历史资料有更新的部分吗?”祁庭继续问。

    “是的,已重新修改了教案,修改部分已为您整理好。”凯瑞的语气简洁。

    过了十几分钟,祁庭浏览完了所有修改细节。他摘下眼镜,靠在讲台旁。

    看了一眼手表,他知道,还有一个小时课程就要开始了。

    “三十岁了,三十而立啊……”祁庭轻声自语,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感慨。

    全球迷雾事件已经过去了十六年。

    祁庭送走了侯亮平,回想起那段日子,侯亮平的晚年似乎很少笑,而他唯一的寄托是祁庭可以幸福。

    作为侯亮平的干儿子,他本可以轻松调到上京为大家服务,然而他选择了自己走一条路。

    他还记得一脸沧桑的李达康说:“别进官场,没意思……”这句话,祁庭一直记得。

    他博士毕业后,进入了全国最好的历史系的大学。

    祁庭从未想过走祁同伟的路,也不愿意依赖侯亮平。

    他想自己成为历史的教师,分析事实、剖析旧事。

    但科技发展太快,历史教学逐渐消失。所有历史资料都被数字化,任何人都能随时查阅、对比各种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理解。

    为了转型,祁庭必须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他不得不选择了“未来史学”。

    他觉得这学科只是表面浮华的混子学科。所谓通过历史规律预测未来,在他看来根本不成立。

    第一,经历过迷雾事件后,他愈发觉得历史没有规律。

    人类的存在,只是偶然的。从茹毛饮血到高楼大厦的文明都是偶然,今天建造太空电梯、天基武器,也全是偶然。

    这些引以为傲的东西,在第二天就有可能会灰飞烟灭。他对未来史学一直没有信心。

    另一个让他冷淡的原因是,他深信人类的未来根本不值得期待。

    在水了十几篇论文后,他提出了震惊学界的观点,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其实,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套用了论文的格式,写成的东西。

    他当时写论文的时候,有时候像一个神神叨叨的“半仙”在预言未来,有时又像一个科幻作家,写一个假设一些不可能的事件。

    只是,经过迷雾事件之后,没有人相信会有“不可能的事件”了。

    在两年前,祁庭就评上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