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开局仙剑,古人傻眼了 > 第113章 恩格尔系数

开局仙剑,古人傻眼了 第113章 恩格尔系数

    第一百一十三章 恩格尔系数

    殿内一片寂静,其他官员们纷纷投来理解与动容的目光,他们深深明白杜如晦这番话中的心酸与此刻的喜悦。

    李世民的眼神中满是关切与感慨,他微微叹了口气,说道。

    “克明,你为我大唐殚精竭虑,才落下这病根。如今有这眼镜能改善你的目力,实乃天佑我大唐。”

    他神色坚定,转头看向长孙无忌。

    “无忌,这眼镜之事,必须尽快进行研究,朕要让每一位为大唐付出心血的臣子,每一个辛勤劳作的百姓,都能享受到这神奇物件带来的便利。”

    ......

    大清。

    雍正把玩着手中的眼镜,饶有兴趣的说道。

    “这倒是比我大清的眼镜要轻了许多。”

    “而且瞧着这做工,也是极为精巧。”

    雍正微微眯起眼睛,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之色。

    “这镜架的设计,贴合脸部,佩戴起来应是十分舒适。而且这镜片,视物清晰,比之朕所用的那些,确实要好上不少。”

    说着,雍正将眼镜放好,对一旁的小太监说道。

    “交给噶达洪,让内务府好好分析一下,看看我大清能否制作这种品质的眼镜。”

    史料记载,雍正皇帝所佩戴的眼镜多达 35 副,这些眼镜由内务府造办处奉命专门制作。

    他不仅在皇宫、圆明园等宫殿中放置眼镜,还在出行时的座驾里也备有眼镜,方便随时取用。

    其实在清朝,眼镜的制作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不仅有本土制作的眼镜,也有从国外进口的眼镜。

    清朝宫廷中就有专门为皇室成员制作眼镜的机构或工匠。

    一些民间的眼镜作坊也开始出现,能够生产出不同款式和度数的眼镜,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而且,清朝时期,虽然没有现代精确的验光设备,但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度数参考标准。

    工匠们会将镜片的厚度和曲率与一定的度数范围相对应,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判断方法。

    顾客在试戴过程中,需要观察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如墙上的字画、手中的书籍等,然后告诉工匠哪一副镜片能让他们看得最清楚、最舒适。工匠会根据顾客的反馈,不断更换镜片,进行微调,直到顾客满意为止。

    ......

    【什么叫恩格尔系数。】

    就在这时,光幕突然换了内容。

    “恩...格....尔?”

    乾隆摸着自己的半拉光头,很是不解的说道。

    “这三个字岔开了朕都认得,但组到一块儿......又是个啥意思?”

    身旁的和珅见状,赶忙上前一步道:“皇上,依奴才看,这兴许是那西洋传来的新奇玩意儿,说不定和奇技淫巧有关。”

    乾隆微微颔首,想看看这恩格尔又会是个什么名堂。

    与此同时,光幕道。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于 1857 年提出。】

    【该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

    【其计算公式为: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x100%】

    【 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高,表明家庭或国家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越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意味着其生活水平越低,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越小,可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相对较多,生活水平也就越高,更加富裕。】

    “哦~这个意思啊。”

    康熙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随即有些好奇的向户部尚书张玉书问道。

    “要按照光幕的这种说法,我大清的恩格尔系数是多少?”

    “这......”

    张玉书略显惊慌,思索了好一阵才道。

    “皇上,这不好说啊。”

    “我大清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差异巨大,且士农工商阶层各异,实难用一个确切数值来概括这恩格尔系数。”

    “就拿江南鱼米之乡来说,百姓粮食富足,除日常食用,尚有盈余售卖,在食品之外,于衣着、屋舍修缮等方面亦有花费,如此一来,恩格尔系数或许相对较低。”

    “可反观西北偏远之地,土地贫瘠,常受旱灾、风沙侵扰,百姓辛苦劳作一年,所获粮食仅能勉强糊口,为求饱腹,耗费了绝大部分家财,这般情形下,恩格尔系数必然居高不下。””

    “嗯,这倒也是。”

    康熙微微颔首,随即道。

    “那你就说说我京城周边百姓的情况吧。”

    “好。”

    张玉书寻思了片刻后道。

    “如果单论吃食的占比,京城附近的百姓的消耗,大概是占整年收入的七成到八成。”

    “哦?竟如此之高?”

    康熙有些意外。

    “朕原以为,京城周边,天子脚下,百姓生活应更为富足些。”

    “如此看来百姓绝大部分收入都仅够勉强维持温饱,那用于其他方面的开销,添置衣物、修缮房屋这些方面岂不是没有余钱了?”

    张玉书点了点头。

    “实情确实如此,京城周边百姓,多为农户与佣工。”

    “农户虽居天子脚下,却也逃不脱靠天吃饭的命数。”

    “碰上丰年,粮价便会因供大于求而下跌,辛苦一年,除去赋税,所剩无几;若遇灾年,粮食歉收,为了饱腹,只能贱卖家产,甚至借高利贷,日子愈发艰难。”

    “至于佣工,多在城中富贵人家或商号做工,他们每日劳作时间长,工钱却十分微薄。”

    “以最常见的短工为例,每日所得不过几十文钱,除去吃食,几乎所剩无几。”

    “平日里添置衣物,皆是从集市上买来最便宜的粗布,自己缝补着穿,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几年。”

    “修缮房屋更是奢望,不少百姓的房屋破旧不堪,却无力修缮,每逢雨天,屋内便四处漏雨,只能勉强应付。”

    康熙听着,脸色愈发凝重,张玉书见状,试探性的说道。

    “皇上,可否颁布些政策,帮扶一些困苦百姓?”

    听到这话,康熙若有所思的看向张玉书,少顷道。

    “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