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杨玉环重生之锦绣大唐 > 第187章 安抚百姓

杨玉环重生之锦绣大唐 第187章 安抚百姓

    长安的宫殿在工匠们的努力下,逐渐重现昔日光彩,可杨玉环心里清楚,要让这座城市真正恢复生机,光靠宫廷重建远远不够,百姓的生活才是重中之重。那些日子,她时常站在宫墙之上,望着宫外百姓们流离失所的景象,心中满是忧虑。

    这一日,阳光洒在兴庆宫的大殿内,杨玉环坐在李隆基身旁,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如今宫廷重建已有进展,可宫外的百姓们还在受苦。咱们得想办法安抚他们,让大家的日子好起来。”

    李隆基微微皱眉,叹了口气:“爱妃,朕也正为此事发愁。如今国库空虚,可百姓又亟待救济,这该如何是好?”

    杨玉环思索片刻,说道:“陛下,臣妾觉得咱们可以先开仓放粮,赈济那些受灾严重的百姓。让大家有口饭吃,才能稳住民心。”

    “开仓放粮?” 李隆基有些犹豫,“可这粮食放出去容易,后续再筹集就难了。”

    杨玉环轻轻握住李隆基的手,温柔却坚定地说:“陛下,百姓是我大唐的根基。若百姓都吃不饱饭,谈何复兴大唐?如今先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后续咱们再想办法开源节流。”

    李隆基沉思良久,终于点头:“好,就依爱妃所言。传朕旨意,即刻开仓放粮,务必确保每一个受灾百姓都能领到粮食。”

    旨意一下,负责粮食调配的官员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首先对长安城的几大粮仓进行了细致清查,统计出各类粮食的储备量,根据受灾百姓的预估数量,精确计算出每人能够分配到的粮食份额。为了确保放粮过程有条不紊,官员们还制定了详细的放粮计划,将长安城划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安排专门的放粮点,并且确定了每日的放粮时间和顺序。

    放粮的前一天,士兵们早早来到各个放粮点,用绳索和木栅栏设置起排队通道,确保百姓们排队时能够保持秩序。同时,他们在放粮点周围张贴了醒目的告示,上面写明了放粮的时间、地点、领取规则以及注意事项。

    放粮当日,天刚蒙蒙亮,长安城的几大粮仓前便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百姓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扶老携幼,静静地等待着,虽然饥饿难耐,但秩序井然。

    “娘,咱们真的能领到粮食吗?” 一个瘦弱的孩子拉着母亲的衣角,小声问道。

    母亲摸了摸孩子的头,眼中含泪:“能的,孩子。陛下和贵妃娘娘心善,不会不管咱们的。”

    负责放粮的官员们也早早到位,他们身着整齐的官服,神情严肃而又充满责任感。在放粮点的入口处,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核对百姓的身份信息。百姓们依次拿出自己的户籍凭证,官员们仔细查看后,在登记册上认真记录下每个人的姓名、家庭人口数量等信息,确保粮食能够精准发放到每一户人家。

    进入放粮区域后,百姓们沿着通道缓缓前行。通道两侧,摆放着一个个装满粮食的大木槽,士兵们手持量具,按照规定的份额,将粮食一斗一斗地舀进百姓们带来的布袋或箩筐中。“下一位!” 士兵们的声音响亮而有力,每发放完一户,便迅速招呼下一户上前。

    “大家不要着急,都有份!” 一位官员大声喊道,同时在一旁维持着秩序,防止出现拥挤和混乱的情况。

    杨玉环放心不下,亲自来到放粮现场。她身着朴素的服饰,穿梭在百姓中间,眼中满是关切。她看到百姓们领到粮食时那激动的神情,心中既欣慰又难过。“乡亲们,大家受苦了。” 她走到百姓中间,轻声说道,“这粮食先拿去填饱肚子,往后日子会好起来的。”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娘娘,您就是咱们的大恩人啊!若不是您和陛下,我们这些老百姓可怎么活啊!”

    杨玉环连忙扶起老人,眼眶泛红:“老人家,快起来。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长安一定会恢复往日的繁荣。”

    然而,放粮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个放粮点,突然有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试图插队,引起了其他百姓的不满,现场顿时出现一阵小小的骚乱。负责维持秩序的士兵们立刻上前制止,将这几个男子带到一旁。

    “你们为何插队?这是关乎大家生死的粮食,怎能如此胡来!” 一位士兵严厉地斥责道。

    这几个男子低着头,小声说道:“我们家里有老人孩子饿了好几天了,实在等不及,才想插队先领粮。”

    杨玉环得知此事后,亲自走了过去。她看着这几个男子,轻声说道:“我理解你们的心情,家中老小挨饿,你们着急是人之常情。但大家都在受苦,都在排队等待。如果人人都插队,这放粮还怎么进行下去?你们放心,粮食会足够发放到每一个人手中。现在,你们回去好好排队,很快就能领到粮食了。”

    这几个男子听了杨玉环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乖乖回到队伍中重新排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百姓领到了粮食。他们带着粮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纷纷向官员和士兵们道谢。“多谢陛下!多谢娘娘!”“多亏了朝廷,我们一家老小才有救了!” 百姓们的感激之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放粮点的上空。

    在各个放粮点,官员们一直忙碌到日落西山,才将当日计划发放的粮食全部发放完毕。虽然疲惫不堪,但看到百姓们领到粮食后的喜悦,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成就感。

    开仓放粮的行动持续了数日,长安城的百姓们都陆续领到了救命的粮食。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百姓们的燃眉之急,更让百姓们感受到了朝廷的关怀和温暖,为后续组织百姓参与城市重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开仓放粮只能解一时之急,要让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还得给他们提供生计。杨玉环又向李隆基提议:“陛下,咱们可以组织百姓参与到城市的重建工作中来。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挣得一份报酬,这样既能解决生活困境,又能加快长安的重建速度,一举两得。”

    李隆基听后,眼前一亮:“爱妃此计甚妙!只是这具体该如何组织呢?”

    杨玉环微微一笑,说道:“陛下,咱们先让各坊的里正去统计百姓们的技能和特长。有木工手艺的,就安排去修复房屋;有力气的,就让他们帮忙搬运建筑材料。再设立专门的工钱标准,按劳分配。工钱标准要合理,既能让百姓们觉得付出有回报,又不能超出咱们的承受范围。我看,可以参考以往长安城类似工作的工钱水平,再结合如今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李隆基点头赞同:“爱妃考虑得周全。此事就交给你和高力士去办,务必把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妥当。”

    于是,杨玉环和高力士立刻忙碌起来。他们先是召集了各坊的里正,详细地说明了招募百姓参与重建的计划。“各位里正,此次重建关乎长安的未来,也关乎百姓的生计。你们回去后,要挨家挨户地询问,把百姓们的技能和意愿都统计清楚,不得有丝毫马虎。” 杨玉环严肃地说道。

    里正们纷纷领命而去。没几日,一份详细的百姓技能统计清单便交到了杨玉环手中。看着清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技能备注,杨玉环心中既有欣慰,又感到责任重大。

    与此同时,招募百姓参与重建的告示便贴满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告示上详细说明了工作内容、工钱标准以及报名方式。百姓们看到告示,纷纷奔走相告。“听说了吗?朝廷要招咱们去干活,还给工钱呢!”“真的吗?那可太好了,终于有活干了!”

    报名点前人山人海,百姓们满怀期待地排着队,希望能获得这份工作。负责登记的官员们耐心地询问着每一个人的信息,将名字和技能一一记录下来。“姓名?”“王二。”“会什么手艺?”“俺有力气,能搬重物。”“好,登记好了,回家等通知吧。”

    在长安城的一处开阔广场上,一场简短却庄重的开工仪式正在举行。李隆基和杨玉环亲临现场,给参与重建的百姓们加油鼓劲。“乡亲们!” 李隆基站在高台上,大声说道,“长安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如今它遭受重创,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去重建。你们每一个人都是长安复兴的希望,朕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长安一定会重新焕发生机!”

    百姓们欢呼雀跃,齐声高呼:“陛下万岁!大唐万岁!”

    杨玉环也走上前,微笑着对百姓们说:“大家辛苦了。在重建过程中,若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向负责的官员反映。我们一定会尽力为大家解决。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早日让长安恢复往日的繁华。”

    仪式结束后,百姓们便奔赴各个重建工地。在长安城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百姓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拿着工具,仔细地修复着破损的墙壁;有的推着小车,运送着砖石和木料。虽然工作辛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

    “张大哥,咱们可得好好干,这可是为了咱们自己的家啊!”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对身旁的人说道。

    被称作张大哥的人点头道:“那是自然。多亏了陛下和贵妃娘娘,给咱们这个机会。”

    杨玉环时常来到工地,看望这些参与重建的百姓。她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在工地劳作,心中十分不忍。“妹子,你带着孩子干活,多不方便啊。要不,你先回家照顾孩子,工钱照发。” 杨玉环走上前,关切地说道。

    年轻母亲连忙摆手:“娘娘,不碍事。我丈夫在战乱中去世了,我得靠自己养活孩子。能有这活干,我已经很感激了。”

    杨玉环眼眶湿润,她转身对一旁的官员说:“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尽量给她们安排一些轻松点的活儿,工钱也不能少。”

    在重建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一次,负责发放工钱的官员发现,有些百姓虚报工作时长,想多领工钱。官员们犯了难,不知该如何处理。

    杨玉环得知此事后,说道:“百姓们生活不易,可能是一时糊涂。咱们不能严惩,而是要好好引导。把这些百姓召集起来,跟他们说明情况,告诉他们只有靠诚实劳动,才能真正改善生活。”

    官员们按照杨玉环的吩咐,将那些虚报工时的百姓召集起来。一位官员耐心地说道:“乡亲们,咱们理解大家生活困难,可这工钱是大家辛苦劳动所得,虚报工时不仅不公平,也会影响长安的重建。以后大家好好干活,工钱一分都不会少。”

    百姓们听后,纷纷羞愧地低下了头。“是我们不对,我们以后一定好好干。” 一位百姓说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安的重建工作进展顺利。街道变得整洁干净,房屋也逐渐修缮一新。百姓们的生活慢慢稳定下来,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陛下,您看,长安在慢慢变好。这都多亏了您和娘娘的好政策。” 一位大臣在朝堂上说道。

    李隆基微笑着看向杨玉环:“这都是爱妃的功劳。若不是她心系百姓,想出这些办法,长安也不会恢复得这么快。”

    杨玉环谦虚地说:“陛下,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百姓们勤劳善良,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创造奇迹。”

    长安的百姓们对杨玉环感恩戴德,他们时常在街头巷尾谈论着贵妃娘娘的善良与智慧。“贵妃娘娘真是菩萨心肠,要不是她,咱们哪有今天的好日子。”“是啊,咱们可得好好过日子,不能辜负了娘娘的一片苦心。”

    在杨玉环和李隆基的努力下,长安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百姓们安居乐业,大唐的复兴之路,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杨玉环知道,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将继续陪伴在李隆基身边,为大唐的繁荣昌盛,为百姓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