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杨玉环重生之锦绣大唐 > 第243章 后宫献策

杨玉环重生之锦绣大唐 第243章 后宫献策

    退朝之后,李隆基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后宫。他的眉头紧紧皱着,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满心的愁绪如乌云般笼罩着他。一路上,伺候的宫女太监们见他脸色阴沉,大气都不敢出,纷纷小心翼翼地退到一旁,生怕触怒了这位心情不好的帝王。

    李隆基径直来到了杨玉环居住的宫殿。此时,杨玉环正坐在窗前,悠然地摆弄着手中的琵琶,试图通过这美妙的音乐来舒缓自己的心情。然而,当她看到李隆基一脸疲惫与忧愁地走进来时,手中的动作戛然而止,脸上立刻浮现出关切的神情。

    “陛下,您这是怎么了?可是朝中发生了何事,让您如此烦恼?” 杨玉环轻声问道,她的声音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柔而温暖。

    李隆基长叹一声,缓缓走到椅子旁坐下,伸手揉了揉太阳穴,说道:“爱妃啊,今日朝堂上收到边疆战报,一伙游牧部落趁我大唐历经内乱、国力尚未完全恢复之际,频繁侵扰边境城镇。他们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朝堂上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有的主张求和,认为此时大唐不宜再动干戈;有的则建议立刻出兵,以显我大唐国威。朕实在是难以抉择,不知该如何是好啊。”

    杨玉环听后,秀眉微微蹙起,她静静地思考了片刻,然后说道:“陛下,臣妾虽身处后宫,对朝堂之事了解有限,但也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求和一事,虽说能暂时换来边境的安宁,可如此一来,恐怕会助长那些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们定会觉得我大唐软弱可欺,日后说不定会变本加厉地侵扰我们。而贸然出兵呢,如今我大唐国力尚未完全恢复,粮草辎重的筹备、兵力的调配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困难,这无疑是一场冒险之举,万一战事不利,后果不堪设想。”

    李隆基静静地听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惊讶。他没想到,杨玉环虽为女子,却能对局势有着如此清晰的分析。他微微点头,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杨玉环见状,又接着说道:“陛下,依臣妾之见,当务之急,是选派一位良将前往边疆。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应对敌人的侵扰。他可以在边境组织防御,加强城池的守备,保护百姓的安全。同时,也能对敌军的动向进行有效的侦察,为我大唐争取更多的时间来筹备军备,恢复国力。”

    李隆基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爱妃所言极是。只是这选派良将一事,也并非易事。朝堂之上,武将众多,可真正能担当此重任的,却不多见。”

    “陛下,臣妾听闻镇远大将军李将军,英勇善战,在军中威望颇高。他一直对大唐忠心耿耿,若派他前往边疆,定能不辱使命。” 杨玉环提议道。

    李隆基听了,微微皱眉,说道:“李将军确实是一员猛将,只是他性格过于刚直,在朝堂上与其他大臣时有争执。此次前往边疆,不仅要面对敌军,还要协调各方关系,处理好与当地官员、百姓的事务,朕担心他难以胜任。”

    杨玉环想了想,又说道:“那陛下觉得,平远大将军王将军如何?他为人沉稳,足智多谋,且曾在边疆任职,对那里的地形和民情都颇为了解。”

    李隆基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说道:“王将军倒是个不错的人选。他在边疆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也深知当地的情况。只是他年事已高,不知身体是否还能承受得住边疆的艰苦。”

    “陛下,不妨宣王将军进宫,亲自询问一番。若他身体尚可,定能为陛下分忧。” 杨玉环建议道。

    李隆基点头表示赞同,“爱妃此计甚好。朕这就派人去宣王将军进宫。” 说着,他便唤来身边的太监,吩咐了下去。

    在等待王将军进宫的这段时间里,李隆基和杨玉环又继续探讨着应对边疆战事的策略。杨玉环还提出,可以发动民间力量,组织百姓进行自卫,同时也能为军队提供一些后勤支援。李隆基听后,觉得这个想法也很有道理,决定让相关官员去研究实施的可行性。

    不多时,王将军进宫了。他身着一身戎装,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步伐稳健。他见到李隆基,立刻跪地行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微笑着示意他起身,说道:“王将军,今日唤你进宫,是有要事相商。如今边疆战事吃紧,一伙游牧部落频繁侵扰我边境城镇,百姓深受其害。朕有意派你前往边疆,抵御敌军,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王将军听后,神色一凛,说道:“陛下,老臣承蒙陛下厚爱,一直想为陛下、为我大唐效力。如今边疆有难,老臣愿效犬马之劳,定当全力以赴,将敌军赶出我大唐边境!”

    李隆基看着王将军坚定的眼神,心中十分欣慰,说道:“王将军,此去边疆,责任重大。不仅要抵御敌军,还要保护百姓,稳定局势。你可有信心?”

    “陛下放心,老臣定不辜负陛下的信任。老臣在边疆多年,对那里的地形和敌军的作战方式都颇为了解。老臣定会制定出详细的作战计划,与敌军周旋到底。” 王将军自信满满地说道。

    “好!有王将军这句话,朕就放心了。只是将军年事已高,边疆条件艰苦,不知将军身体能否承受得住?” 李隆基关切地问道。

    “陛下,老臣身体硬朗,这点艰苦算不了什么。只要能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祉,老臣万死不辞!” 王将军慷慨激昂地说道。

    李隆基听了,十分感动,说道:“王将军,你如此忠心耿耿,朕深感欣慰。朕这就下旨,任命你为边疆大元帅,统领边疆所有军队,全力抗击敌军。”

    “谢陛下!” 王将军跪地谢恩。

    一旁的杨玉环看着这一幕,心中也感到十分欣慰。她知道,有王将军前往边疆,边境的局势或许会有所好转。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后宫之中,其他妃嫔们也听闻了边疆战事以及杨玉环献策的事情。有的妃嫔对杨玉环的智慧表示赞赏,认为她能为皇帝分忧,实在是难得。但也有一些妃嫔,心中却充满了嫉妒。

    “哼,不过是个后宫女子,竟也敢在朝堂之事上指手画脚。” 柳妃在自己的宫殿中,不屑地说道。她一直以来都对杨玉环深受皇帝宠爱一事耿耿于怀,此时听闻杨玉环参与边疆战事的讨论,心中的嫉妒之火更是熊熊燃烧。

    “是啊,她不过是仗着陛下的宠爱,就想在后宫中出风头。” 与柳妃交好的吴嫔附和道。“咱们在这后宫之中,本本分分地过日子,可有些人就是不安分,非得折腾出些事情来。”

    “依我看,她就是想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在陛下心中的地位。” 柳妃冷笑着说,“咱们走着瞧,说不定她这主意,根本就不靠谱,到时候让陛下失望了,看她还怎么得意。”

    而在另一边,也有一些妃嫔对杨玉环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支持。“杨姐姐向来聪慧,她为陛下出谋划策,也是为了我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 一位年轻的常在说道。

    “没错,杨姐姐心地善良,肯定是不忍心看到边疆百姓受苦,才会如此用心。” 另一位答应也说道。

    后宫之中,因为杨玉环献策一事,分成了不同的阵营,议论纷纷。但这些议论,暂时还没有传到杨玉环的耳中。

    在朝堂之上,大臣们对于选派王将军前往边疆一事,也有不同的看法。以宰相为首的一派大臣认为,王将军经验丰富,在边疆地区威望较高,且熟悉当地的地形和敌军的作战特点,是抵御敌军的最佳人选。“王将军曾多次在边疆立下战功,对那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前去统领军队,定能稳定局势,击退敌军。” 宰相在朝堂上侃侃而谈。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提出了担忧。“王将军虽有经验,但毕竟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万一他在关键时刻体力不支,做出错误的决策,那后果不堪设想。” 一位年轻的御史站出来说道。

    “而且,王将军性格较为保守,此次敌军来势汹汹,打法也与以往不同。我们需要一位能够灵活应变的将领,带领军队主动出击,而不是一味地防守。” 另一位武将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朝堂上,大臣们各执一词,争论得十分激烈。李隆基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更加纠结。他深知,这一决策关乎边疆的安危,关乎大唐的未来,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诸位爱卿,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仔细考虑考虑。” 李隆基最终说道。退朝之后,他回到后宫,心中依然在权衡着利弊。他知道,杨玉环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但大臣们的担忧也不容忽视。他必须找到一个万全之策,既能有效地抵御敌军,又能确保大唐的稳定。

    此时,杨玉环看到李隆基再次陷入沉思,心中明白他的困扰。“陛下,臣妾知道您在为选派将领一事烦恼。但无论您做出怎样的决定,臣妾都会支持您。” 杨玉环温柔地说道。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爱妃,有你在朕身边,真是朕的福气。只是这边疆战事,实在是让朕头疼不已。朕既想尽快击退敌军,又担心决策失误,让百姓受苦。”

    “陛下,不如再派人去详细了解一下王将军的身体状况,同时也考察一下其他有潜力的将领。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人选。” 杨玉环再次提出了建议。

    李隆基听后,眼前一亮,“爱妃所言极是。朕这就派人去办。”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宫廷内外都在为边疆战事忙碌着。派出去考察将领的官员们纷纷返回,带来了各种消息。有的将领虽然年轻有活力,但缺乏实战经验;有的将领虽然作战勇猛,但性格过于鲁莽。而关于王将军的身体状况,回报显示他虽然年事已高,但平日里注重锻炼,身体还算硬朗,只是在长途跋涉和高强度的作战指挥下,可能会有些吃力。

    李隆基在仔细研究了这些信息之后,终于做出了决定。他决定任命王将军为边疆大元帅,但同时,选派一位年轻有潜力的将领作为他的副手,协助他处理军务。这样既能发挥王将军的经验优势,又能借助年轻将领的活力和冲劲。

    当这个决定在朝堂上宣布之后,大臣们虽然还有一些争议,但总体上还是认可了这个方案。而在后宫之中,妃嫔们也听闻了这个消息。那些原本嫉妒杨玉环的妃嫔,见皇帝最终采纳了她的部分建议,心中虽然不满,但也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

    随着王将军和副手的奔赴边疆,大唐的边境局势迎来了新的转机。而杨玉环,也在后宫之中,默默地为边疆的将士们和百姓们祈祷,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战胜敌军,恢复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