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后,我和前妻姐姐一起搞事业 > 第97章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重生后,我和前妻姐姐一起搞事业 第97章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绕了那么多的弯子,其实就是为了这一刻。

    而这些东西,只有俞知夏能明白。

    其他人,都只是他们团队的辅助,唯有俞知夏才是这个团队最为重要的那个人。

    即使是吴为自己,也不如俞知夏。

    “量化金融?”俞知夏低喃着四个字。

    量化,金融,分开的两个字她都能理解,但是为什么合在一起就不行了。

    “所以,你说卡耐基梅隆开设的那门课,就是量化金融!”俞知夏终于反应了过来。

    吴为点点头,悠悠道:“这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我认为,它会颠覆和改变整个金融市场的规则。”

    “所谓量化金融,就是利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和模拟算法,把数学、统计和和计算机的这些核心技术,跟金融结合起来。”

    “人的算力有限,即使有所谓的软件提供均线和一些基础的数据,都抵不过每秒数千次的运算,以及基于这些算法分析之后提供的投资决策。”

    “市场对于政策和行情的判定永远都是滞后的,所以当大多数人开始行动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落后了。”

    俞知夏沉思不语,她突然想起博弈概论的第一节课,浑身不由地战栗了起来。

    “一个政策的发布,从解读到分析,再到市场的反应,这个周期可能会达到数个小时。而当大家意识到这对某个行业是利好或者利空的时候,我们的布局很可能在发布的当场就完成了。”

    “这一点,靠人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吴为指了指自己的脑袋,缓缓笑道。

    “可是程序不是按照规定的流程来运算吗?”俞知夏自己也懂一些基础的编程,她问到了最为关键的部分。

    吴为眉头一挑:“谁说程序就只能按照规定流程跑的?”

    俞知夏瞪大了双眸,不可思议地看着吴为。

    吴为终于搬出了自己的底牌,也让俞知夏真正看到了所谓程序背后,隐藏着的那把利剑。

    “我们的程序,会学习,能修正,还能做决定,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启动,什么时候要加仓,什么时候要收手。”

    吴为侃侃而谈,他终于可以说肆无忌惮地告诉俞知夏这一切了。

    ,记事本上的生日快乐,博弈课上的那个零,爬虫的程序。

    一切的一切,在今天,都水落石出。

    前面的所有行为,终于有了合理的解释。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量化金融真能有这么厉害么?”俞知夏深吸一口气,似乎依然无法相信这样的操盘手法。

    吴为不着急,慢慢问了一个问题:“目前的投资界,你最认可哪个人?”

    “当然是巴菲特啊!”俞知夏很笃定,“不认清股票的本质其实是企业基本面的体现,那么买股票就是碰运气,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所以你认可他的价值投资法对不对?”吴为幽幽地问道。

    “他是价值投资的代言人,也是我终生学习的对象。”

    “那我如果告诉你,有一个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了38%,超越了巴菲特基金至少10%的水平,而且常年保持碾压的状态,你会不会觉得很惊讶?”

    俞知夏猛地抬头,眸子里满是惊恐:“不可能!巴菲特运营的基金年化收益每年都能在20%以上,这已经是很难达到的标准了!”

    很多基金昙花一现,在一年或者两年有过超越行业的优异表现,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但是要在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时间里,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那就很难得了。

    吴为微微一笑:“你觉得我会扯淡吗?”

    良久,俞知夏才缓缓平复了情绪,因为以她对吴为的了解,他绝不可能在这种事情上撒谎。

    “太难以置信了!”

    “不怪你,这个基金十分神秘,我也是花了很久时间才确认了这件事情的真实性。”

    凭借着上一世的记忆,吴为找到了第一个创立量化基金的人,以及他创立基金的真实情况。

    “詹姆斯·西蒙斯,是一个数学家,同时也是第一个把量化金融的概念引入到投资中来的人。”

    “他从小就很聪明,23岁就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和哈佛都做过老师。”

    “他创立了一个实验性的基金公司,叫做“文艺复兴科技”。但是这个公司并不招聘有金融背景的人,有学数学的,有学统计,有学物理的,整个团队简直就是一个科研团队。”

    “在经历了两年的失败后,在1990年,他重启了原来的基金公司,旗下有一只基金叫做“大奖章基金”,这只基金就是一个纯粹的量化基金。”

    “应该说,西蒙斯是整个投资界第一个把量化金融的概念利用到实际场景的人。”

    “你猜一猜,他最高的一年的年回报率达到了多少?”

    俞知夏沉思片刻:“平均年化如果都到了恐怖的38%,那最高的年份是不是能翻倍?”

    吴为打了个响指:“bingo!”

    “2000年,在扣除了管理费用之后,大奖章基金的回报率达到了98%!”

    眸底里的惊涛骇浪一览无遗,此时的俞知夏跟吴为当初看到这些信息时的震惊是一模一样的。

    “价值投资和量化投资,是两条不同的路。在我看来,价值投资没有错,但是却无法比拟量化。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算法和模型才是未来的趋势。”

    一贯自信从容的俞知夏此时犹如经历一场精神的洗礼,撼动和改变了她一直坚信的那些理念。

    “这条路,已经有人替我们走过一次了,而且他已经成功了。而我们,只需要按图索骥,那么就有能力跨越时间和空间,用量化金融来实现我们自己的理想。”

    吴为的话振聋发聩,字字珠玑。

    当俞知夏再次抬眸看向吴为的时候,眼底里似乎多了一些不明的情绪:“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划这一切的?”

    吴为伸了个懒腰:“大概是送字的那天吧。”

    那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俞知夏依然记得十分清楚。

    俞知夏看着杯子里深色的咖啡,映出了自己的影子,仿佛那天在眼前重演。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